浅析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当前消费倾向的关系
2018-04-08陈彦珺郑紫琴邓瑞文
陈彦珺 郑紫琴 邓瑞文
(武汉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就业问题的难点所在
(一)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我国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依次是84.1%、81.7%、82.6%、80.3%、82.3%。《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2009年、2010年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是79.6%、79.6%。《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3年我国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67.4%。①数据表明在2004年至2013年间,我国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递减。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苦于找不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被迫选择暂缓就业。
(二)就业质量不高
就业率是直观数据,就业质量是就业核心问题。就业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就业数量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稳定。关于就业质量的直观表现便是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降低,2008—201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依次为66%、62%和64%。②
当下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量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不相符,大量毕业生在如今就业难的严峻情景下权衡利弊后,理性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致使就业质量低下。
(三)毕业半年后离职率逐年增高
据麦可思《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27.5%;2006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1.8个,平均每人换过将近两次工作。而2016年6月,麦可思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通过对12.7万人左右的高职毕业生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得知:2015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而离职率更高达43%。
二、探究“难”本质与消费倾向的关联
(一)在校期间超前消费的习惯
随着各类购物软件的推广,各种各样的超前消费渠道的开通,“花呗”、“白条”等层出不穷的广告诱惑学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还未踏入职场,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已经学会了透支,并且利用这样的渠道不断追求高消费高物质的生活。大学生被诱惑后的冲动消费,却由父母买单,并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这使得即将迈出校门毕业生对于就业起薪有过高的估计,而面对实际情况时却无法接受现实的落差,是直接导致毕业生主观感受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到上班族的身份改变带来的消费
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大多是工资微薄的实习生,可这一身份的改变却也剧烈地影响了初入社会的毕业生的消费框架。许多刚进入岗位的毕业生表示,从学校搬出来之后才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其根本原因是在校期间大多数学生没有生存危机,经济来源于父母,精致的生活背后是超前消费的思想。
在吃穿住行上开销更大的同时,许多学生由于在校已经养成的高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接受被改变的生活,拆东墙补西墙,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职场新人苦不堪言。这些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对工作的不满和毕业半年后的离职率。
三、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于缓解就业难之痛
(一)家庭影响
对于已经成年、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理应有一定的理财意识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作为家长,逐步教导孩子学会理财,对自身财物有正确的认识,再依此选择正确且合适的消费,由此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此时让孩子有收支平衡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今后毕业生初入职场面临的生存挑战做准备。
(二)学校指导
毕业生对于就业叫苦一方面是因为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待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工作地点,普遍向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次是工作单位,大多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最后,亦是最为关键的起薪,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一线城市正是奔着高薪而去。
学生对社会职业信息的了解途径有限,学校有义务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教育等课程,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规划等服务,积极地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面对毕业生就业期待高于就业行情的问题,采取积极的调节措施,以实现一定的就业质量目标,协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选择最好的就业方向。
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奢靡之风和过度超前消费的不正之风,才能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多了解各类招聘信息,结合考察自己的各项能力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就业期待。要顺利从学生过渡到职场新人尤为不易,最重要就是消费结构的改变,从喜好购物转变成为生活必需而计算,面对这样的压力,毕业生要学会顺应生活改变自己的消费倾向。合理分配收支,就如寻找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度,是对于缓解就业难之痛的必要行动。
注释:
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人口经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7(09).
②晋浩天.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4-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