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4-08戚春晖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美育美的

戚春晖

(荥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荥阳450100)

一、前言

多年来,语文课程一直是教育界公认所有课程当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语文课从小学一直学习到大学,其受重视程度确实可见一斑。但由此导致一些老师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以偏概全,他们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语文教育却忽略了其本身独特的素质培养的基础能力,尤其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忽略了美育原则,淡化了语文的审美思想的培养。

二、语文的审美教育的教学现状

近期专业机构对学生做的抽样调查中,有各种不同程度厌学情绪的学生比例高达近40%,这也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美的享受,也没有快乐的感觉。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老师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是痛苦的,再坚持一下就好了”。语文课的教学也和其他课程一样陷入了程式化,只强调了智育,忽视了德育及美育的教学。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只关注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标,并强调严格的考试训练和知识技能的掌握,认识性目标严重损害了审美认识的传播。虽然教师不断使用多媒体,用新的图片和动画等导入课堂,但是对于教材每篇文章机械的分析、抽象的说教仍是主流,学生和老师都不能进入文章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随着高考制度面临的改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国家制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等。

三、语文的审美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

语文首先是文字,无论中西方的任何一种语言,文字均对于文化的传承至为重要。艺术文化的流传除了艺术作品本身,文字和语言对艺术价值的保存和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是源自英文Liberal Arts 内涵,在英美的教育体系中含义非常明确,是指专业训练之外的、提高人整体教育素养、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文理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要重视人格培养和道德发展,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语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已经是得到世界公认的。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绝大多数人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未来要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对于所有的学科而言,研究学科的历史并掌握学科学术的发展前沿动态均是必须,同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需要语文审美的基础,这也是理解和提升知识及思考能力的唯一途径。如近期火爆的电视剧《大军师之虎啸龙吟》中,三国的人物却引用了唐代诗人李贺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一不严谨也备受观众诟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文化学习,正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继承并发展的文化方式,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道德水准大滑坡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诗文所流传至今的儒家伦理哲学,在道德观和美学方面都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

四、语文美育的内涵

相较于英文及其他语言,汉字所表达意蕴的丰富和优美举世瞩目,也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语文的美育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主要功能,培养语言的审美和表达能力,提供对美育的系统认识。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审美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美,二是在教学中课文延伸所体现的美,三是学生自身对于诗文的喜悦和感触。课本所选的文章内容涉及社会、自然、科技及艺术等各类题材,其积极入世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意志、正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感情、思想和哲学。学生不仅学习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文笔描绘,更可以从中体味文学作品的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作者经历和文章 背景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以更丰富的情感经验丰富去感受体验其中的艺术形象,并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对于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核舟记》对于一枚核桃的微雕作品进行了详尽介绍,让学生对于工艺品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精彩描述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陶渊明的《饮酒》表达诗人高尚纯洁的品质和归隐乐趣,让读者感受他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之情。语文课程的审美第二部分也非常重要。文学作品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的方法,真实的世界有时可能隐藏在我们忙碌无神的双眼之后,它不同于我们所想象的世界的样子。当前是科学技术当道、人文艺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第二部分课外阅读延伸中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首先感和责任心及同情心等,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体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阅读资料的选择比较宽泛,科学要整合,人文要突破,学生阶段的阅读也在不设限中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一是延伸阅读的佳作其审美意象在发挥着学生无穷的联想力,因为对于美的解读也是对审美符号的解译,把文字艺术符号变成想象的情感世界,要求学生的情感投入。二是除书本的文字感受,还有流传至今的各种珍贵艺术作品。

近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最好的艺术作品都流失海外,以至一些专家进行研究时不得不跑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取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学的审美,也可以让蒙尘的、遗失的中国艺术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方面,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程度。审美需要的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从对象中直观自身的活动,美的形象体现着个人理想的人格结构。语文的审美元素远处不在,美可以怡人、乐人,又书写着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杜甫的《曲江》:“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感叹人生无常,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的一生需要快乐,何必为了追求靠不住的荣华富贵和虚名而耽误一辈子。

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着掩饰不住的豪气和笑看人生的洒脱,大气磅礴又逍遥随心。

这些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敏锐、联想和和想象能力,体会到幸福和拥有享受美的心境。同时这些入世又深刻的诗文在提醒世人过好每一天的抒情,就是获得了审美启发并体验了审美愉悦的学生,才能在球场挥洒青春的激情,又在书桌前守得住寂寞,他们在自己如歌的青春岁月中沉思心灵的震憾,以积极乐观又淡然享受的心境去面对未来。

五、结语

学生的审美学习最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的处事态度及个人形象仪表等。审美趣味有着的主观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做好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教会青年学生会审美,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未来生存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 目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