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亮”绘本集中传统民俗故事在绘本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8-04-08饶蕾
饶 蕾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266000)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幼儿阅读书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孩子和家长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知识、提升审美,带有一定的寓意,一些美好的世界观。
中国的绘本发展比较国外来说较为缓慢,中国市场庞大但多数都是引进国外的绘本,这些绘本带有强烈的地域或者个人特色。西方的儿童绘本教孩子的自我意识会用很多隐喻的东西,比如怪兽等,这是他们的文化特点。当人们谈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候,文化、独特性、韵味是一个民族长久存在的基石,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漫长的抗争,在四大文明中成为从不间断的文化代表就是因为这种独到之处,现在外来的文化正在慢慢的冲击青少年,他们在淡忘一直流淌在灵魂中属于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民俗在被遗忘。
近年来国内渐渐出现带有传统风格的绘本艺术家,在国际的舞台也在慢慢崭露头角。熊亮是中国原创绘本领跑者,也是作品被翻译和在海外获奖最多的中国绘本代表作者之一。 2014年,熊亮第一次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今年,他第二次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并有望得奖。
熊亮提出自己对于绘本的评判标准“好绘本 让孩子们慢下来”并且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和推动了绘本“纸上戏剧”概念,他的绘本立意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画面注重线条和墨色感,但结构和语言表达却不受传统束缚,现代、简练、纯真,有着独特的幽默感和诗意,能轻易被孩子、甚至不同文化的读者理解,极富情感表现力。
做低幼绘本较难了,所以我们中国本土原创的低幼绘本并不多。低幼是不依靠情节讲故事,而是靠感官吸收认知,通过感官的秩序感,让一个没有很强自我观念的孩子能进入到故事当中,去发展情节。幼儿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不一样,牵引他们向成人的逻辑靠近是在丧失他们的想象力。现在的家长在购买绘本的目的明确,所以出现浸入式阅读的概念,以期极大地促进害的大脑发育,但是浸入式阅读不是像通常那样大家坐在那里捧着一本书,人与书之间有一段距离。在做低幼年龄的绘本的时候,小孩子完全是在故事里面行走的。所有的低幼绘本都应该是浸入式的,孩子在里面自己去发现、去寻找、遇到挫折、遇到难题、一个个解决,其实故事的主角是阅读这本书的人。
其实许多有趣的东西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寻找的。我不提倡用过于夸张的画面去绘画,那样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部分就减少了。其实我们很多的动漫作品从商业角度考虑,就会用格外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让情节快一点,真正好的绘本是让孩子们慢下来。
“中国元素”不只是一种形式,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旦开始谈论传统和当代,就变成两极分化的状态了,当时这也是正常现象,一个发展的事物总是在褒奖和贬义中进化的。
熊亮小时候画中国画,所以他的儿童绘本视觉美感,造型上偏中国,可想法上受传统影响少,因为他觉得中国传统没有儿童文学。我们从小学的东西就是大人的,以考试为目的,来到到风景美的地方就想到离愁别绪,才十几岁的青少年家都不曾离过,纯粹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都太成人。儿童绘本,必须回到纯真,去掉传统,用纯真的形式,表现文化里的有趣的部分,传统的本质是好的有趣的,但一定要去掉功利部分,不用老的故事结构解读。
在从熊亮的观点看来,这样固然能使孩子便捷地树立是非观念,但过早地从成人视角灌输二元对立的认知,是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掌握方法论的,就个人的童年经历,我觉得灌输式的教育不如让孩子亲身经历来的刻骨,过早地确立斗争意识会加剧孩子性格中偏执的部分。同样的情节,熊亮说如果他来处理会画成一个孩子与自己的糟糕情绪和平相处的故事,他认为这更符合东方思想,中国的文化核心一直就是“和”,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简单的来说就是宣扬以和为贵,虽然浅显但是是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矛盾不是斗争可以消除的,斗争的本质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不适合普遍的对事态度的培养,这是文化上的差异。
熊亮的绘本多以水墨为主,虽然颜色不够刺激明亮,但丝毫不影响孩子的阅读情绪,而且过度鲜艳的颜色会影响孩子的视网膜的发育,造成视觉损失,就像不应该看太多电视一样。他的作品有电影的画面感,在《小石狮》中,石狮在雪夜里举头望天的一幕,特别宏大特别动人。此外,熊亮对细节的处理也做的周到细致,《小年兽》封面使用大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过年就是要红红火火的,在这样的日子里每家每户的团聚是中国人强调的家的概念。除此之外,绘本的可贵之处也在于,它的每一个主题都“含情”的,为此熊亮做了很多拟人化的处理。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不局限于客观的物体,也包括无形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