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传统紫砂文化
2018-04-08蒋丽军
蒋丽军
(江苏 宜兴214221)
紫砂壶文化的形成,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与社会多层面的联系。但从设计、创作角度来看,以形载意,以意附形还是最本质的入手渠道。制壶人已逾万,高水平艺人辈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外人士誉紫砂壶为中华国粹,是人文璀璨的艺术品。
作为茶道、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宜兴的紫砂壶,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真正形成了浑厚的独特内涵。只有遵循紫砂壶的制作规律,再赋予题材上的新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紫砂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宜兴紫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而以其独特的材质、浓郁的中华文化特征,卓越的实用功能而著称于世。
“紫砂壶整体设计的和谐美”。抓整体和谐,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具体把握每一壶器时,去抓整体的气韵,使这一壶器有一个“振人心魄”的力度,使紫砂壶有一个整体的和谐美。二是通过认识前人留下的经典与传世作品,从中尽力找出带整体规律性的东西,致使自己在继承前人紫砂艺术精华的同时,能“知先人之优秀,明今人之新品”。作品非常讲究器形侧面的线条和形体组合以及身筒和嘴、把、盖、的等附件的和谐统一,讲究壶体各部分的优美比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
紫砂名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下列各类:几何型、自然型(花塑器)、筋纹器。许多艺术家们从自然界中捕捉灵感,把它们的形态加以塑造、设计、加以艺术化成为艺术品。人们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审视着作品的价值观念,有人欣赏花货,因为制作者把那些蔬果虫草刻划得栩栩如生,泥色层次丰富。有人喜欢光货,制作者线条挺括,简洁大方。有人则喜欢新潮流的陶艺,认为其代表一个全新的艺术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审美取向的差别,而紫砂工艺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
从有序可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紫砂工艺历经: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蒋蓉等这些名家的实践经验沉淀,总结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成熟制陶技艺。紫砂艺术作为一种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当今世界正广泛兴起现代陶艺之风,陶艺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均有其各自的陶艺风格,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或粗犷、或细腻、或抽象,其材料运用和新科技的作用各显其妙,体现了新的文化观念和新的审美观念。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我们知道紫砂壶的魅力源自他的材质、造型和文化内涵。独特的五色土是大自然对宜兴这一方水土的厚爱;优美的造型靠的是高超的制壶技术;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根植于丰沛灿烂的紫砂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最初的紫砂壶,只是以一种日常生活用具身份存在。但经过五百年悠久的历史发展,今天它已渐渐地演变成一种艺术——一种融自然与紫砂为一体的民族的文化造型艺术。
紫砂壶之所以出名,一是来自其独特的材料,其材质质地温润细腻。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但又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优美耐看,表现出丰富优美的砂质效果。
二是可塑性强。泥质可塑性好,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干燥收缩率小,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使造型的轮廓线条规整严谨而且精确;其次,具有美的造型。
三是物理性能优良。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于泡茶不失其原味,能保持茶味、茶香、茶色,茶水不易变质变馊;同时冷热急变性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会因温度急变而涨裂,提握壶时也不炙手。
紫砂是手工艺品,强调紫砂制作人员一定要从全手工成型学起,把泥片攘接成型法熟练到得心应手的境地。强调要练就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这样才能把制作者的思想、理念通过壶的载体很好地展现出来。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他陶瓷品类所无法相比的。作为现代紫砂艺人,我们要在继承紫砂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出现代人们喜爱的陶艺作品。在宜兴紫砂的优秀历史传统宝库中,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无穷智慧和心血,永远是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和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