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采暖问题与当地民生困境的讨论
——以沈阳市为例
2018-04-08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当前东北地区采暖问题频发,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特大城市更具有代表性。采暖问题事关整个东北地区的民生诉求。解决东北地区采暖问题无论是在为改善民生条件、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方面还是在降低区域性人力资源成本、吸纳人才方面均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一)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人才外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民生条件差距。东北地区人才外流与地区民生条件相对较差有关。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人口每年净流出180万。东北三省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和青壮年人口占比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沈阳市的人才流动而言,虽然沈阳地区人口每年净增长30万左右,但是“人口、人才的集聚是不同类、不同层次的。沈阳高校的数量在全省占三分之二,可是毕业生留下来的比例却没有武汉那么高。与武汉相比较,武汉的在校生120万人,每年有一半的毕业生能留在当地。①”
(二)东北地区冬季生活成本高。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冬季采暖需求强烈,居民过冬采暖存在钢性需求。居民生活成本因采暖钢需的摊入而增加。具体体现在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市场果蔬菜品价格上。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应季农作物单一,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购买非应季的食品需要附加更高的成本,如冬季菜市西瓜的价格约2-4元/斤是应季价格的10倍左右。
(三)东北地区采暖问题突出。以沈阳地区为例。沈阳地区的采暖问题与采暖质量不达标的主要表现在采暖温度不达标;供热设施陈旧老化;现有规模集中供热热源相对不足,供热不稳定、不均衡;供热收费不规范;住宅建筑不节能;个别供热企业社会责任心欠缺、片面追求利润而忽视服务质量等。2016年,沈阳地区收到群众反映采暖问题274件,采暖不达标问题205件。2015年沈阳居民诉求量共424件。其中,采暖不达标问题382件,提前停供问题2件。
从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发展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冬季采暖问题是东北民生工程的重大问题。
二、既往对解决采暖问题的研究
李旭辉等人在研究中提出建立采暖新模式切实解决采暖问题克服民生困境。研究找到了采暖温度不合格、采暖房屋未居住、采暖设备损坏导致财产受损是主要原因②。当前采暖问题频发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采暖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且采暖对象维权意识增强、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也导致采暖单位举步维艰。
范少罡提出通过法律统一裁判尺度来解决采暖问题。主张对供热案件集中在采暖期内受理,当双方都不能提供有效的测温记录时,人民法院可以联合当地供热办按测温标准进行测温,并作为案件审理依据。针对裁判标准的问题,首先查清事实,找到暖气不热的原因,然后确定责任。
比较国外,以欧洲为例主要采取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方式避免采暖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实践与研究经验,国内现有研究只反映了居民和采暖单位之间的关系,所提出的采暖新模式并未将企业采暖纳入考虑范畴;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采暖问题是在事后下功夫,也非长久之计。照搬欧洲模式将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同时居民生活成本并未得到有效降低。
三、采暖问题形成的原因与造成的民生困境
(一)导致采暖问题多发的原因。根据统计问卷将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SPSS统计软件同时结合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居民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与居民的月工资多少、性别、年龄、是否缴纳采暖费没有相关关系;与居民是否在事业单位任职、采暖费用占月总支出的比例、采暖季与非采暖季节月消费量差异、采暖季与非采暖季节月收入差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见表1);企业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与企业是否缴采暖费、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购买劳动力的支出有无明显差别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与企业单位性质、企业经营行业、企业用于采暖季采暖的费用同平均每月支出的费用比例、采暖季节和非采暖季节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差异等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见表2);沈阳市在2015年采暖季节部分存在采暖问题,问题集中在铁西、和平、浑南三个区域,纠纷的核心表现是用户缴纳采暖费用,但并未得到符合标准的最低18摄氏度的采暖水平,并且未能得到良好解决。
居民是否在事业单位任职与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对单位职员的政策待遇,采暖条件一般较好。另外,居民遇到采暖纠纷和采暖费用占月总支出的比例、采暖季与非采暖季节月消费量差异以及采暖季与非采暖季节月收入差异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可以总结成为居民采暖季节遇到采暖问题事件与居民购买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企业单位性质与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单位的政策待遇有所不同,采暖条件一般较好,同时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对采暖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其与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企业遇到采暖纠纷和采暖费用占月总支出的比例、采暖季与非采暖季节月消费量差异以及采暖季与非采暖季节月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差异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可以总结成为企业采暖季节遇到采暖问题事件与企业生产过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对供暖商来说,规定的室内采暖温度在18-24摄氏度,而根据规定进行室温测量的时候并没有严格要求温度测量的时间,部分采暖商利用这一漏洞为采暖温度不达标狡辩。而更重要的是,自用户分量供热以来,个人和企业的采暖由个人和企业自己承担,按规定上缴的采暖费用实在不足以支撑整个采暖总量。
归根到底,导致采暖问题的根源在于东北地区过冬的经济问题。
表1 个人问卷参考变量与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表
表2 企业问卷参考变量与是否遇到采暖问题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表
(二)采暖问题带来的困境。结合沈阳市区位条件与沈阳市冬季采暖状况不难判断,沈阳市的采暖状况充分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50年来沈阳年平均气温与采暖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明显,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气候变暖使得采暖初日推迟;采暖终日提前;采暖期长度缩短;气候变暖使实际采暖强度逐渐减弱③。据预测,到2020年沈阳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采暖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巨大的采暖需求对当前经济的发展诸如生活成本的降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由采暖需求所导致的民生困境由此而来。
首先是生产、生活成本的增加。冬季仅因采暖所花的费用占冬季全部费用支出的比例不小,就东北地区企业生产而言,这部分比例同南方地区相比过高,在实际生产环节上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在整个东北地区,高额采暖费用增加了地区生活和生产成本,使得整个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一并上升,造成东北地区过冬的经济压力变大和人力资本的向外流失,这必然导致新一轮的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又会进一步升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民生困境。
第二是生活成本高导致人才外流。无论政策如何变动,采暖费用始终要从居民个人的劳动所得中支出,居民的劳动工资必然有一部分用于过冬。与其他部分地区的居民相比,东北地区居民的生活成本和越冬成本较高。以2017年一名沈阳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例,他在冬季过冬平均每月花费在吃饭上的支出约900元,用于交通的支出约150元,首月用于取暖的费用包括缴纳采暖费以及置办过冬用的服装的总支出约2000元,每月缴纳房租1400元;合计4450元。恩格尔系数约0.2,冬季采暖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44%。而沈阳市平均应届毕业生的可支配工资在30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更少。个人用于冬季采暖所需要的费用占有相当比重,比较于采暖成本较少的地区,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人才外流。
四、如何面对因采暖问题而来民生困境
东北地区冬季采暖问题所引发的民生困境来源于东北地区过冬的经济问题,集中表现在冬季生产和生活成本加大,人力资本成本高,人口外流。在除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外的同行业竞争关系当中,东北地区企业也不占优势。集中表现为在网购发展方面较南方地区而言在东北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
当前,东北地区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正由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新型产业模式转移。但无论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东北地区过冬仍然是重要的民生和经济问题。目前的治理思路仍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态度,即东北的过冬问题由东北自己解决,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东北地区民生困境的解决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解决东北地区采暖问题背后的民生困境的道路上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斜路,必须从当前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整体,东北地区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东北地区的民生困境也应当运用中国力量。
单纯地依靠市场调节东北地区的民生采暖已经出现了诸多民生困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更多地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分摊当前东北地区百姓的过冬经济压力。站在全国平均的过冬经济压力现状上看,我国其他地区在过冬成本上的经济压力没有或相对较少,国家和政府应当采取统筹规划的政策,将东北地区民生采暖困境交由公众解决而非东北地区人民自己负责。即政府通过全国范围的宏观调控,用补贴的形式承担起东北地区过冬的经济压力,由此东北地区由冬季采暖所引发的民生困境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五、结论
(一)采暖问题的根源在于东北地区过冬的经济问题。从采暖问题的主体上看,无论是居民、企业还是供暖商的主要诉求即经济投入和供暖质量达到最优。
(二)采暖问题是东北地区民生困境的重要诱因。东北冬季采暖投入难以避免,是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发展的一大负担。成本的增加意味着人才和产业的流出,又造成了新一轮的民生困境形成恶性循环。
(三)克服由采暖问题带来的民生困境需要国家统筹规划。中国的民生布局是一个整体,东北的民生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东北地区的民生困境也应当运用中国力量。国家和政府应当采取统筹规划的政策,将东北地区民生采暖由国家财政承担起来。以缓解东北地区的季节性经济压力,由此东北地区由冬季采暖所引发的民生困境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注释】
①潘利国.在政协沈阳市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港澳委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王林.小区业主与冬季采暖问题[J].生活,2014,(1)52~53.
③关健华,王冠,李岚,等.气候变化对沈阳冬季采暖期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6):72 - 75.
【参考文献】
[1]宏程.“两部制热费”的法理根基及实践[J].中国建设报,2010/8/9,第005版.
[2]王哲野,程叶青,马靖,叶信岳,魏也华.东北地区城市民生质量测度与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5,(35):15~17.
[3]王彦堂.采暖体制改革:难题期待破解[J].东北之窗.
[4]姜润宇.供热体制改革目标和完善供热价格管理的思考[J].供热制冷,2003,(10):132~136.
[5]彭华民.论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J].南开学报,2010,(4):90~92.
[6]王天锡.热费制度改革进展与若干问题的思考[J].特别关注·第三届绿色建筑大会专辑,2007(16):158~159.
[7]龙惟定.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采暖问题刍议[J].暖通空调,2013,(43):43~44.
[8]沈阳市政办公厅.沈阳市城市供热规划(2013~2020年)[EB/OL].http://www.shenyang.gov.cn/zwgk/system/2014/11/10/010100674.shtml.2014/11/10.
[9]张春田.从供热采暖合同纠纷看城市供热采暖法律问题——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法治管理,2010(6):115~117.
[10]曾小华.采暖问题揭示六大问题,供热采暖还需规范运作[N].人民政协报,2011-11(2).
[11]曹海英.新办法化解采暖问题[J].工会博览,2010(11):15~17.
[12]王林.小区业主与冬季采暖问题[J].法律与生活,2014(1):13~17.
[13]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居民供热采暖合同(按面积计费版)[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3):15~21.
[14]舒适100网.2015-2016年沈阳采暖时间,沈阳采暖收费标准[EB/OL].http://www.shushi100.com/article/news/article-23707.html,2015/11/11.
[15]沈阳网.沈阳市民遇供热纠纷成功维权获退费[EB/OL].http://ln.sina.com.cn/news/b/2015-10-10/detail-ifxirmpz8220577.shtml.2015/10/10.
[16]中国青年网.3月以来沈阳地区投诉采暖问题274件[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6/03/22/29707692.html.2016/3/22.
[17]长春市委党校课题组.提高长春市城区供热质量问题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74~76.
[18]关健华,王冠,李岚,等.气候变化对沈阳冬季采暖期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6):72 - 75.
[19]Lanbin Liu,Lin Fu,Yi Jiang,Shan Guo,Major issues and solutions inthe heat-metering reform in China[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Vol.15(1).
[20]A Darmann,J Schauer,Maximizing Nash product social welfare in allocating indivisible go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5,Vol.247(2).
[21]Ramteen Sioshansi.When energy storage reduces social welfare[J].Energy Economics,2014,Vol.41.
[22]Xian Huang.The Politics of Social Welfare Reform in Urban China:Social Welfare Preferences and Reform Policies[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3,Vol.18(1),pp.61-85.
[23]Ramteen Sioshansi.When energy storage reduces social welfare[J].Energy Economics,2014,Vol.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