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W高校为例

2018-04-08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民变量意识

 

(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当下高等教育系统相对于小初高的教育系统更为全面、自由和开放,对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高等教育系统里的大学生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学校以外的公民意识培养主体,例如近年迅速崛起的网络新媒体。

为了验证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以四川W高校为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多段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大学生的国家主人意识、权利职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道德文明意识四大方面考察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及其网络使用情况,最后得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结论,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正确的公民意识的形成。

一、W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本研究使用的是来自于四川文理学院的“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调查(2015)”数据。本次调查中的样本是该校的在册的300名本专科生构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最终回收281份,回收率为93.7%。回收的回的有效问卷为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2.7%。

根据本研究所采取的“公民意识”的概念,问卷中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围绕国家主人意识、权利职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道德文明意识四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由若干条陈述组成,每一条陈述依据被调查者认同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计以1、2、3、4分。如陈述“政治活动是少数人的事,与我自己无关。”,对此陈述完全不赞同得1分、不赞同得2分、赞同得3分、完全赞同得4分。为了方便叙述,最后将每个维度下的答案总分转换成某种意识弱、较弱、强、较强四种说法,最后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该校大学生国家主人意识整体较强,仅20.6%的大学生还处于弱和较弱的状态,有79.4%的大学生是处于较强和强的状态;该校大学生权利职责意识整体较强,累计有75.5%的大学生处于较强和强的状态;该校大学生民主法治意识整体较强,累计有79.1%的大学生处于较强和强意识状态;该校大学生道德文明意识整体仍然较强,累计有61.6%的大学生处于较强和强的状态。

整体来看,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四个维度中,都获得了比较强的意识,其中国家主人意识最强,但相对来说,道德文明意识是四种公民意识维度里较弱的一种。关于这种现象的一种可能解释是当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测量大学生道德文明意识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在马路上看到有老人摔倒了,你会将其扶起”,有高达33.1%的大学生不赞同甚至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这种不认同感主要还是源于近几年网络上流传的“扶老人被讹”事例,让许多人想做好事而不敢做好事。

二、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将因变量大学生公民意识做了处理,即将组成公民意识的四个维度的问题得分相加,形成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强弱得分的离散变量,并采用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以确认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强弱的因素,并判别大学生网络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对其是否产生影响,结果详见表1。

表1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p<0.001;**<0.01;*p<0.05)

上表中,模型1是基准模型,仅引入了基本的人口变量考察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否会受其影响。模型2加入了网络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参与行为等变量,以考察这些变量是否会引起大学生公民意识强弱的改变。模型3仅引入了大学生对网络在大学生公民行为影响上的主观认知变量,以考察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否与其主观认知积极相关。

结果显示,在三个模型中,仅少许变量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强弱显示出了显著性。

结果如表1所示,在基准模型中,控制了其他变量以后,被调查者性别为男性时,其公民意识的得分上比女性公民意识得分增加的机率就减少1.029。同样,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其他有关的基本人口特征变量没有表现出显著性。

在模型2中,在新加进的变量中,仅关注国内外要闻这一个变量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即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大学生对国内外新闻关注度越高,其公民意识得分增加的机率就增加了0.236。

模型3中引入了大学生对网络在大学生公民行为影响上的主观认知变量,与大学生公民意识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当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大学生越是认为网络在其公民行为的引导中有所帮助的,其公民意识获得高分的机率就增加了1.169。

根据传播效果理论,受众在接触传播信息时,体验这些信息的结果,会在其感情和思想上受到影响。大学生经常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会对其公民意识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但前文的分析中也提到一种可能,大学生道德文明意识相对较弱,极有可能和当前社会中一些不利于道德文明发展的新闻传播和言论有关。大学生对网络在其公民行为方面作用的体验与其公民意识的相关性,也能印证网络对公民意识唤醒和激发的作用。

但同时也从上述的分析中看到,网络对公民意识的积极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也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公共空间的作用,让公民在网络中的话语权、监督权、维权等意识觉醒。较早接触网络和较多接触网络都没有为公民意识做出贡献,在当前大学中,不管是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而言,都未能将网络新媒体对公民意识培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同时网络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容易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对策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突起,大学生成为网络新媒体中最具活力的参与者,其公民意识在与网络新媒体接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虽然从目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各维度上的影响还较小,这主要还是因为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真正的公民活动(如发表意见、维权、监督等)参与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新媒体将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和方式之一,所以如何使用网络新媒体来开展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如何让网络发挥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如何将网络对大学生公民意思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甚至是转变为正向影响,也成为高校教育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此,本研究基于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影响的实证分析,并借鉴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文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育中,强调的是书本传授和教师授课的方式,在其中主要还是学校和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仍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新技术和客户端的异军崛起,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其在网络中信息的获取甚至要远远多于大学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了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强势来袭外,还应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逐渐将网络思政和传统思政相结合,创新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育渠道。

首先,高校公民意识教育队伍自身素质应得到不断提高。工作者不仅要意识到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网络新媒体客户端,如QQ群、朋友圈、微博、论坛等来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能熟练运用网络来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其次,可针对网络中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各层级的管理平台,如建立校级微博、院级微博、班级微博以及个人微博,加强学校、学院、班级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此建立起全面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工作体系网,及时发现每一位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从而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网站

传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授来完成,例如开设的思修、马原等课程。长久以来这些课程都是高校培育公民意识时依靠的主要课程,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掉这些课程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过程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些传统的课程还是得一如既往地受到重视。

但随着互联网+这个新时代的带来,信息爆炸和大数据的传播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给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潮流冲击,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网络新媒体引入课程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向前推进。

在调查中发现,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爱不释手的上网工具,甚至今天高校课堂上到处都是手机低头一族,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率比较高,尤其在思政课堂上更是让诸多老师苦不堪言,教师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屡禁不止。如果只是一味地制止课堂使用手机,只会禁得住一时。相反,此时教师可针对网络新媒体和手机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机会地将手机网络引入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形象,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将现代网络技术引入教学中,亦可利用网络中适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最终实现自我公民意识教育

在教育领域里,能促进自我提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理,在公民意识的教育中,能促进自我公民意识提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只有将学校的、社会的、网络的公民意识教育同自我的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使自己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对学校的填鸭式灌输,大学生已有能力、有条件去主动学习和培养自身的公民意识。但由于大学生所面临的网络新媒体环境越来越复杂,虽然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判断和自制能力,但近些年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所以,大学生注重自我的网络控制力的提升,也是网络新媒体发展下对学生的一点不可缺少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合理使用网络并控制上网时间,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最终实现自我公民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凌杰,谈谈社会主义公民意识[J],学习与研究,1987(03):29-32.

[2]德.哈贝马斯,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J]学林出版社,1999:224.

[3]靳志高,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1):17-19.

[4]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J],国际新闻界,2015(5):48-63.

猜你喜欢

公民变量意识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