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服务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激励效果及提升对策

2018-04-08可文彤欣张廷君

关键词:吸引力程度维度

可文彤欣, 张廷君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的首批本科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伴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原本的精英式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大众式教育。2001—2015年的15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更是从原本的114万逐年递增至749万。中国大学生数量“井喷式”的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极大困境。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基层服务意愿不强。在此背景下,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弥补基层人才紧缺的情况,国家从2003年起出台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基层服务优惠政策来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本文从大学生基层服务的政策现状出发,分析各政策主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激励效果的影响,以便发现政策优势及问题所在,为日后制定更具激励性的基层服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综述

2003年国家出台《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我国大学生基层服务的实践广泛展开。2009年《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我国的基层服务项目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2003年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及2008年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到村任职计划。

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激励效果上,因此文章中的大学生均特指在校大学生。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对政策模式、机制等的建构提出对策建议。如张铎、王斌、张滨[1]和梁华荣、谭趁尤[2]均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究。彭海霞从价值选择、合法性与有效性三个维度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进行价值分析,以期发掘更大的政策潜能[3]。魏黎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进行梳理,将政策的演变分为探索、成形和统筹实施三个阶段,并归纳出政策发展趋势的三大特征[4]。第二,研究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激励机制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郭雪莹从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方式和激励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学校过程把关自主改革等政策建议[5]。金绍荣、田再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响应“基层就业国家代偿”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毕业生响应该政策与期满后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服务范围、代偿额度以及丰富的基层岗位呈显著正相关[6]。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逐渐丰富,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政策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并且多是期刊杂志登载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和专业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评析及对策等。目前关于政策的研究还多为对政策的梳理及评价,并未详细地研究政策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激励效果。第二,对大学生基层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上,对其他三个项目的研究还非常匮乏,出现研究的失衡。

基于现存研究不足,运用定量实证的分析方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开展具体调查,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处理,分析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在不同个人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在政策了解程度变量、政策主体支持力度相关变量以及项目兴趣程度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首先选取了福建省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三明学院、厦门嘉庚学院以及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研究对国家出台的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政策进行收集整理,形成一个四级李克特量表,并对被试进行有关“以下是政府出台用于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您做出去基层就业决定的吸引力程度如何?”的调查。量表中选项从1~4分别为“对我非常没有吸引力”、“对我不太有吸引力”、“对我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对我很有吸引力”,通过此吸引力程度量表来衡量基层服务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激励效果,并对量表进行了基本特征的描述以及信效度分析。通过因子分析研究将汇总的基层服务政策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物质激励政策、发展激励政策、荣誉激励政策以及创业激励政策。其次选取了个人背景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可能对政策激励效果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选取了政策了解程度变量以及政策主体支持力度相关变量与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为了探析各项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参与不同服务基层项目意愿的影响,还对基层服务项目兴趣程度与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二、数据资料与度量

(一)样本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以福建省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18份,有效回收1 15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在1 155个数据样本中,男性被调查者占比45.6%,女性占比54.4%,性别分布比较均衡;专业类别为文科的占45.8%,理科的占21.6%,工科(包含医学类)占32.6%;各年级人数分布均衡,占比分别为26.8%、26.8%、22%和24.3%;家庭居住地为市区的被调查者占比29.7%,70.3%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居住地为县城、乡镇及村;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占比82.6%;13.5%的被调查者在城市(含县城)生活,从未经历过农村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含县城)度过,有到农村生活的经历以及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有到城市(含县城)生活学习的经历的两类被调查者比例相当,分别为37.8%和36.8%,在城市(含县城)和农村生活的时间差不多的被调查者占比11.9%。

(二)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的度量

基于探究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激励效果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的整合,形成了包含18个题项的初始量表用以研究调查。该量表为4分制的李克特量表,答案从“对我非常没有吸引力”的1分到“对我很有吸引力”的4分不等。问卷回收整理后,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该量表进行了重新分类及效度检验。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量表的1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多次探索,最终以因子数量为4作为因子提取原则确定项目及因子,最终形成11个题项(详见表1)。这11个题项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950,分量表信度系数分别为0.885、0.883、0.888和0.867,由此可见,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因子分析,其数据结果显示,样本的KMO值为0.944,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卡方值为10 420.496,伴随概率小于0.001,表现为非常显著,表明该量表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4个因子的累积解释量为83.381%,各因子均具有较大负荷量,介于0.602~0.839之间。由此可见,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表1 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的因素分析结果

三、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基层服务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程度基本描述

对总体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个维度的吸引力程度进行了描述统计,同时通过单一样本T检验(One-sample T test)发现,这些平均分值均相对较高,显著高于理论上的量表中值2.5。在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的4个维度中,荣誉激励政策吸引力均值最高,为2.93,而物质激励政策吸引力则均值最低,为2.85。在物质激励政策吸引力维度中,“服务基层大学生纳入相应社会保险,并根据各地条件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服务期间可连续计算为工龄(教龄)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一项均值最高,为2.87;在发展激励维度中,“服务基层大学生进入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时,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及人才奖励政策和待遇,其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等”一项均值最高,为2.91;而在荣誉激励政策吸引力维度、创业激励政策吸引力维度中,各项指标均值均基本相当。

(二)基层服务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个维度吸引力程度进行描述统计之后,研究拟进一步探索不同特征条件下的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个维度上吸引力程度的差异(详见表2)。研究选取了个人政治面貌、农村生活经历等变量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只在个人政治面貌和农村生活经历变量上存在政策吸引力的显著差异。

表2 被试大学生政策吸引力程度基于相关特征的差异比较

注:p<0.05*,p<0.01**,p<0.001***。

1.政治面貌差异的影响

研究表明,拥有不同政治面貌的被试大学生,总体基层服务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5.296;p<0.05),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被试大学生,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显著高于群众和共青团员。这可能跟个人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关系,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在校大学生通常有相对更强的进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的动机,因此对此类激励政策更为关注,也更容易受到此类政策的激励。此外,在物质激励政策吸引力(F=4.436;p<0.05)、发展激励政策吸引力(F=5.996;p<0.001)、荣誉激励政策吸引力(F=5.896;p<0.05)这三个维度上,不同政治面貌的被试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均表现为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被试大学生,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显著高于群众和共青团员。在创业激励政策吸引力维度上,拥有不同政治面貌的被试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2.农村生活经历差异的影响

被试的拥有不同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在总体基层服务政策的吸引力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2.674;p<0.05)。进一步通过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基层服务政策对在城市(含县城)生活,从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被试大学生的吸引力显著低于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有到城市(含县城)生活学习的经历以及在城市(含县城)和农村生活的时间差不多的这两类被试大学生。拥有一定农村生活经历的被试大学生,由于其对农村情况更加了解和熟悉,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更愿意将基层服务列入自己的考虑范围,更能意识到现有激励政策的有用性,故而政策对其激励效果更为明显。而在四个维度中,拥有不同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其所感知的政策吸引力程度仅在荣誉激励政策吸引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047;p<0.05),并于上述差异表现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上,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多被寄予厚望,认为走出农村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而如果要回到农村到基层服务,相比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而言,会更加在意周围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于是则更加看重到基层服务所能获得的荣誉。

(三)基层服务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可能对政策激励效果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选取了政策了解程度变量以及政策主体支持力度相关变量与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详见表3)。

1.政策了解程度与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维度之间吸引力程度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样本进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于政府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了解程度与政策吸引力程度成显著正相关(p<0.001),即大学生的政策了解程度越高,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也越高。对政策了解程度较高的大学生通常对基层服务有较大的兴趣,支持政策对其具有较高吸引力,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当前基层服务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激励性。其中政策了解程度与发展激励政策的吸引力程度的相关性最高(sig=0.190;p<0.001),与创业激励政策的吸引力程度的相关性最低(sig=0.149;p<0.001)。这可能是因为对基层服务政策了解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其可能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更多地想要进入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体系,可能在结束基层服务后想要创业的意愿比较小,故而与发展激励政策的相关性较高,跟创业激励政策的相关性较低。

2.政策主体支持力度与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间的相关关系

选取衡量政策主体支持力度的相关变量与基层服务政策吸引力程度进行相关性研究。选取的相关变量分别为:“学校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基层服务的宣传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组织的相关大学生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政府为大学生参加基层服务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以及“政府对大学生服务基层先进人物的宣传对我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样本进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统计分析发现,这四个题项均与总体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维度的政策吸引力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01),即对这四个题项认同度越高的被试大学生,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也越高。这一结果显然与传统的想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高校和政府的宣传、实践活动是提高政策吸引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表3 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维度政策吸引力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注:**.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四、政策启示

(一)政府主体

第一,根据大学生群体内差异,加强政策设计的针对性。研究发现,政治面貌为党员的被试大学生,在总体基层服务政策以及物质激励政策、发展激励政策以及荣誉激励政策这三个维度上,政策对其激励效果均显著高于政治面貌为群众和共青团员的被试大学生。因此,政府制定的基层服务政策在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同时,应加强政策针对性。在政策上可以给予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大学生更多的岗位选择和政策优惠,同时加强在物质激励政策、发展激励政策以及荣誉激励政策这三类政策上的优惠力度,可以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和社会保障力度,给予更多的未来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等。另外,研究发现,政策对拥有一定农村生活经历的被试大学生在荣誉激励政策维度上的吸引力程度显著高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因此,政府应完善对服务基层大学生的考核机制,设置相关荣誉作为对表现优异的服务基层大学生的肯定,并将此与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挂钩,无疑会提高对拥有一定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的政策激励效果。因此,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明确政策的指向对象及其政策需求,对政策的激励效果至关重要。

第二,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吸引力。研究发现,政策对象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与政策吸引力程度大致呈现正相关的发展趋势,即对政策了解程度越高的被试大学生,政策对其吸引力程度相应地也越高。同时,对题项“政府为大学生参加基层服务提供了较多的岗位”、“政府对大学生服务基层先进人物的宣传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认同度越高的大学生,政策对其激励效果也越强。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新闻、网络等新媒体对新出台的政策内容、相关的政策解读以及优秀的基层服务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进行宣传,提高大学生群体对基层服务政策的了解程度,使大学生对基层服务的政策内容及岗位要求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可以提高政策吸引力。

第三,注重与其他政策主体的联动与配合。政府只是政策过程中的一方参与主体,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政府参与主体,而基层服务政策网络中,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则是最主要的三大网络主体。三大主体相互依赖于彼此的资源,又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加强同高校和大学生的联动与配合。既要建立与高校的良好互动,也要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有效互动[7]。

(二)高校主体

第一,与政府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在政策的三大主体中,高校可以说是连接政府和大学生的一座桥梁,对上向政府反馈大学生的相关需求及基层服务就业情况,对下则向学生传递相关政府文件及政策措施,因此高校是否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情况并传达给学生,则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的激励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与政府保持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政策最新动态,同时更要及时向政府反映每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情况,了解大学生对于基层服务的真实想法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政府[8]。

第二,加强政策宣传,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转变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抽取“学校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基层服务的宣传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组织的相关大学生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这两个题项均与总体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及其各维度的政策吸引力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另外,“学校组织的相关大学生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题项与物质激励政策吸引力、发展激励政策吸引力以及荣誉激励政策吸引力这三个维度的相关性均为最高。由此可见,高校的宣传是否到位,组织的实践活动是否丰富,都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的激励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可开展关于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的宣传讲座,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学生进行最新政策的分析和解读。同时也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与基层相关组织合作,利用暑期带领大学生开展相关基层服务项目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起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9]。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创业、基层成才的意识,让“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大学毕业生坚定的信念[10]。

参考文献:

[1]张铎,王斌,张滨.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55-256.

[2]梁华荣,谭趁尤.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79-280.

[3]彭海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价值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6(3):52-54.

[4]魏黎.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的演变与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5(9):63-68.

[5]郭雪莹.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6]金绍荣,田再悦.“基层就业国家代偿”政策的影响因素探究[J].理论前沿,2013(2):8-11.

[7]史慕华.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4.

[8]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6(3):28-35.

[9]何勇.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0]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02-105.

猜你喜欢

吸引力程度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人生三维度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