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注拓展课程实践致力核心素养提升
——以“探究‘沙地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

2018-04-08杨国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沙地滨海精神

□杨国平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虽然教师对开发该课程热情高涨,学生也非常喜爱,但是对该课程的开发往往让人无从下手,实施该课程显得步履维艰,核心素养培养难以落实。学校可以从“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丰富内容;统筹安排,多元实施,灵活形式”入手,开发和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丰富内容

(一)挖掘地域特色

我校地处钱塘江畔的绍兴市滨海开发区,是一片由海涂围垦起来的热土,所驻土地皆为沙质土。所谓围涂,指的是在海滩或浅海上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排干或抽干围堤内的水,使之成为陆地的工程。绍兴地区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通过历时40年的围涂工程,绍兴地区开辟了大片粮、棉等作物和水产养殖的基地。2002年,包括围涂开发的48平方公里的滨海工业园区成立,主要发展纺织品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围涂造田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沙地特征,沙质土孕育了一代代滨海人,为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资源,是“沙地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二)传承“沙地文化”

从围海造田到现代工业的兴起,滨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这片沙地上的,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沙地文化”。我们对“沙地文化”精神内涵进行了挖掘,提炼出三大精神。

一是沙地精神。具体而言,就是要有经得起大浪淘沙考验的励志精神;要有融于大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要有沙粒般相互融合,凝集众力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有洁身自律、坚韧无比的廉洁精神。二是围涂精神。它是指一代代围涂人在围海造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三是滨海精神。它是指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科学发展的精神。

《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沙地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区域性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注入力量,我们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传承和弘扬以沙地精神、围涂精神、滨海精神为核心的“沙地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也成为该课程的亮点。

(三)建设“沙地文化”课程

学校以“沙地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为重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形成了“探究‘沙地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如表1)。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滨海“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变迁,感受“沙地文化”的深远影响,体会其精神内涵。同时通过课程实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艺术才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刻苦顽强、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全面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表1 “探究‘沙地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示意图(局部)

《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上应充分挖掘丰富的地域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校园为基础、家庭为补充、社会为天地来组织开展,切实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因此,该课程开发采取顶层设计,构筑起统领整个学校的课程框架结构,框架采用模块式,可以涉及多个学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实践性等原则。

二、统筹安排,多元实施,灵活形式

《课程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要打破思维局限,统筹安排,多元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丰富学生获得体验的途径,以达到课程实效。

(一)组织形式多样,注重动手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一节课一般为40分钟,而时间的限制往往会造成活动虎头蛇尾或者活动体验不充分的结果,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丰富性、实践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每周安排了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

学校鼓励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长短课、大小课结合,同主题跨年级研究,同主题多学期持续等方式开展课程活动。以长短课相结合为例,执教《现代版“精卫填海”》这一课,可先采用短课的形式,花10~2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并整理有关围海造田的历史资料。第二课时则采用长课时,安排50~60分钟进行交流,感受滨海的变迁。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时间分享资料、发表观点,为下节课探究“围涂精神”奠定基础。

这种长短课相结合的安排,既保证了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收集资料,又保证了课堂的交流展示,有利于教师捕捉课程实施中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更有意义了。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其实践创新能力。在《寻找“围涂文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课型,如采访指导课、岗位体验课、成果汇报课……根据实践主题采用“课前指导”+“实践活动”的方式实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美术、品德等多种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不仅丰富、深化了实践体验,更是培养了自主合作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挖掘家长资源,实现“家校互动”

家长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真实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引导、吸收家长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滨海是一座新兴城市,很多人当年参与了滨海的围海造田工程,并就此定居下来,不少学生的家长或祖辈就是“围涂人”,这就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例如,在执教《寻找“围涂文化”》和《滨海的变迁》时,要求低年级学生将老一辈“围涂人”请进课堂,讲讲自己亲历的围涂故事;中年级学生通过寻访身边的“围涂人”,采访感人事迹,收集“围涂”故事;高年级学生走进沙地博物馆,采访馆内工作人员,提炼围涂精神,编撰《“围涂”故事集》。

此外,教师还在家长协助下带领学生前往校外实践基地体验“围海造田”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实现“家校互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家人是了不起的“围涂人”,可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增进对“围涂精神”“沙地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有了家长的参与,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彰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特色,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开发社会资源,促进“全民总动员”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沙地博物馆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为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所。学校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的专项支持下建成了“乡村少年宫”。放学后或节假日里,学生走进其间的“沙地文化乐园”“实践体验馆”“围涂文史馆”“红色影厅”“种植园”等,在这些场馆里,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沙地文化,感受围涂精神,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

除此之外,滨海开发区的蓝印小镇、围海博物馆等都为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拓展,为滨海学子核心素养的形成,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全民总动员”的态势。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立足于当地文化,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要素,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实践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深化。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伊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3]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田慧生,冯新瑞,等.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与评价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沙地滨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风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