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林州方言入声字读音及其历史层次

2018-04-08谷少华郭沈青

殷都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阴平林州官话

谷少华,郭沈青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引言

入声字是指古声调为入声的字。林州方言古入声字读音较为复杂,既有收喉塞尾[-]的晋语特点;又有清、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读阳平的中原官话特点。具体表现为促声、舒声和舒促两读三种读音。

林州方言共有声母24个,分别是:p、p'、m、f、v、t、t‘、n、l、ts、ts‘、s、tʂ、tʂ‘、ʂ、、t、t‘、、、k、k‘、x、;韵母37个,分别为、、i、u、y、、a、ia、ua、ya、、uo、ie、ye、ai、uai、ei、uei、、i、u、u、iu、u、iu、、i、o、y、a、ia、ua、a、、u、y、ie;声调5个,即阴平42、阳平53、上声412、去声44、入声42。

据候精一[1],林州方言为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晋语的共同点是有入声,且大多收喉塞尾[-][2]。林州方言入声字读作促声应是晋语方言的共同性特征的保留,但是除读作促声之外,林州方言中入声还有读作舒声和舒入两读的两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会在共时音系中同时存在三种不同的读音现象?除此之外,虽然“汉语方言由入声变为舒声是历史演变的总趋势”[3],但对于林州方言入声字读作舒声是历史演变的趋势还是舒声保留的结果,仍然是有争议的。如陈鹏飞[4](P9)、史艳锋[5]都曾指出,豫北晋语是从山西大规模向河南移民而形成的移民方言,那么,根据中原官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是说豫北晋语的底层本就应是中原官话呢?下面我们通过对入声字读音情况做具体描述,从接触语言视角,结合其历史移民,对林州方言入声字读音情况的历史成因做出解读。

二、入声字读音情况分类统计

本文用《字表》对林州方言入声字进行调查统计,共计调查字数464字。具体分类如下:

(一)读作促声(284字,约占61%)

咸摄(34):答搭踏沓鸽喝塔塌溻蜡腊磕劄插夹裌恰掐甲鸭押压猎人接捷折业跌贴帖挟摄

深摄(13):立辑习袭蛰涩执湿十入急级吸

山摄(55):达辣擦撒萨割葛渴喝八抹杀轧瞎别鳖灭列裂烈泄设热揭歇憋节切结噎泼末脱掇括阔豁刷绝雪说阅发袜掘月粤决诀缺血哲蛰撤彻

臻摄(32):笔毕必密蜜栗七漆疾悉秩质实虱失室吉乙一不没突猝骨窟忽核律术橘屈

宕摄(33):泊寞摸诺落烙骆洛络乐作昨各阁搁胳略掠雀鹊削脚却虐约乐钥郭扩劐藿霍

江摄(10):剥驳朴桌啄戳捉确岳握

曾摄(28):北墨默得德特则刻克黑逼力息熄植直值侧测啬织职食蚀识饰极域

梗摄(42):百柏迫拍魄拆泽择窄豉格客擘麦脉摘责策册革隔核僻壁积迹脊籍惜掷尺石劈的踢敌经绩析击吃获

通摄(37):瀑木秃独读鹿禄谷哭督福蝠复腹覆服伏陆肃宿竹筑逐缩菊畜蓄育绿足促烛嘱触属辱曲

(二)读作舒声(145字,约占32%)

咸摄(25):杂合盒闸炸峡狭匣镊妾涉叶页腌叠碟牒蝶谍乏法挟粒集拾

深摄(6):汁揖粒集拾给

山摄(25):察拔铡辖折舌拽闭捏截屑钵沫夺撮活滑猾挖伐筏罚憠泄刮辙

臻摄(12):侄逸勃率蟀佛物倔匹膝乞出

宕摄(13):博膜幕错索鹤嚼恶薄着勺跃

江摄(7):雹浊镯狱觉角学

曾摄(10):忒勒肋贼匿色式抑翼塞

梗摄(20):白帛宅额剧逆席夕射译液腋易笛狄溺戚划剔寂

通摄(27):卜斛屋毒酷穆六轴粥叔熟淑郁俗续赎蜀玉狱欲浴扑族牧祝褥局

(三)舒入两读(35个字,约占7%)

咸摄(5):法挟粒集拾

深摄(3):集拾给

山摄(5):拔察泄刮涮

臻摄(4):匹膝乞出

宕摄(5):恶薄着勺跃

江摄(3):觉角学

曾摄(1):塞

梗摄(3):身剔寂

通摄(6):扑族牧祝褥局

上述材料显示,在林州方言中,读作促声和读作舒声两类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1%和32%,舒入两读字相对来说所占比例较小,仅占7%。如果说舒入两读是读作舒声和读作入声两种不同情况中和的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入声字内部出现两种显然不同的语音现象呢?下面,我们就运用“参照析层法”[6],通过离析历史层次来解释这一问题。

三、 林州人文历史

(一)区域沿革

林州市(原林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西面的山西长治市为晋语上党片,南面的辉县与东面的安阳市(林州为县级市,隶属于安阳市)同为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而林州却与北面的河北邯郸市同属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

林州市建县历史悠久,其行政归属也多有变动。据《林县志》[7]记载,林州夏商时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归晋,待秦一统后属邯郸郡(故城在今邯郸市西南8里处)。西汉时开始建县制,称隆虑县,后因避东汉殇帝讳,改称林虑县,属河内郡;至汉建安十七年,割属魏郡(郡所在今邯郸临漳县)。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年间,林虑郡(县)数次被废,又数次重置。北魏真君六年,并林虑县入邺(原是今邯郸临漳县,隋唐时南迁至今安阳);太和二十一年,复置林虑县;永安九年,置林虑郡,属相州(今河南安阳)。隋开皇十六年至唐武德五年,在林虑之地置岩州,并被废、重置数次;自唐武德五年,林虑县属相州。林州的“林”字之称始于金贞祐三年,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府治为今河南安阳);至明朝洪武三年,州废为县,隶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从此,彰德府及其属县才被划归河南。民国废府,复属河北。建国后,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废除,重又划归河南;1983年10月划归安阳市管辖,1994改称林州市。

总体上来看,林州因其处于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处,其政治中心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两地之间轮转。然而,自隋唐以来,随邺城政治中心南迁,林州受河南政治辐射影响明显较大,这对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政治中心带来的影响之外,历史移民也为语言接触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外来因素。

(二)移民历史

隋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河北(隋唐时期,林州属河北)一带遭到巨大破坏。据《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载郭子仪论奏所言“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8](p228)。相土即相州,指今安阳地区,正是安史乱兵蹂躏之地。可见,唐贞观年间,安阳地区人口已极度稀少。经过五代十国朝代更迭,连年战乱,豫北地区更是人烟稀少。然而,在宋元之际,相州人口发展较快,“自此(今河南省汤阴县)州县有城壁,石井繁盛,大胜河南属县”,而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人烟尤胜”[9](p438)。我们认为这与外地移民密切相关。“据《任村志》记载,任村始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5年),当时有任氏兄弟从河北邯郸迁到此地落户,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设立集镇。因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历史上就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战略位置”[10]。由此等零星方志记载可见,宋元时期,林州曾得到邯郸移民补给,但林州再次经过元明战乱,至明洪武初年,“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据《林县志》大事记二十一年:“林民先世多晋籍,其来也皆在明初。……旧志云,永乐十年归并县属为二十五里,后相继迁民,加以军屯,增为三十三里。知在洪(洪武)、永(永乐)两朝,盖继续行之,不止一次也。”据《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泽(今晋城泽州)、潞(今长治)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今安阳)、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林州移民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宋元之际,有来自河北邯郸移民;二是明洪武时期,有来自山西泽、潞移民。

四、林州方言入声字的历史层次

结合上文历史移民,我们基本了解到林州人口结构:早期“土著”+邯郸移民+泽潞(长治)移民。下面,我们将通过上文历史移民线索,参照其移民来源地语音特征,离析林州方言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具体见表1:

表1语音特征参照析层

上表显示,林州方言入声字并不是完善地成系统地演变的,它受到两股强势方言的拉力。邯郸地区虽受到中原官话影响,但毕竟被晋语、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所包围,其读作舒声难免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在此只讨论有关中原官话部分)。但在林州方言入声字读音现象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三个层次:一是邯郸层,二是长治层,三是内黄层。在读作促声的入声字中,一些字既有长治读音,又有邯郸读音,如“北、骨”的声母和韵母,显然是邯郸和长治两类入声的层叠;在舒入两读类型中,听感差异较小音类者在层叠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邯郸和长治人都能接受的音值,如“杀、拉”的声母和韵母。从林州方言读作促声入声字这一现象来看,林州方言并不像是自发演变的结果,而是层叠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读作舒声的那部分入声字。林州读作舒声的入声字的声调更为接近中原官话。全浊入声舒声字归派为阳平,如上述表1中的“铡、匹、镯”等字;全清、次清和次浊入舒声字归派为阴平,见表2:

表2入声字调类归派情况

上文已经提到,林州方言阴平字声调为[42],然而,除舒声阴平字声调读为[42]之外,林州方言清、次浊入声字也有读作舒声阴平字调[42]的,如上表2。我们知道,在林州大部分入声字的声调读作促声,记为[-42]。两相比较,舒声阴平字声调和读作促声的入声字声调同样为低降调,只是存有舒促的区别,以及存有全浊入读作舒声的情况(全浊入读舒声时归入阳平,声调为[53])。由此,我们认为林州方言入声字读作舒声的情况与中原官话应有下面表3所示的对应关系:

表3 林州方言与中原官话入声字归派对应关系

除此之外,贺巍曾指出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音构造舒声的空位”[17],并以郑州话为例,指出在中原官话阴平字里,空位的[m n l]四个声母古次浊入声字中今多读阴平,而这正好填补了舒声阴平的空位。我们发现在林州方言中也有此类现象,次浊入舒化后一律读阴平,如肋⊂lei、捏⊂nie、辱⊂u等字,并不像共同语读“肋lei⊃、捏⊂nie、辱⊂u”一样。据此,我们认为林州方言入声字在调类上同中原官话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林州及其周边地区都属晋语,孤悬于晋语区的林州方言,缘何读作舒声的入声字调类却同中原官话一样?这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林州方言的底层可能就是中原官话。据王力[18](230)研究,在《中原音韵》时代,入声就已派入三声,而从晋语区移民的事件显然略晚于《中原音韵》时代。换句话说,在邯郸、泽路二州向林州移民之前,林州入声字可能已经发生舒化现象,也就是说,林州方言入声字读作舒声可能不是舒化的结果,而是其底层的中原官话舒声的保留。

五、结论

综上所述,林州方言入声字之所以有三种不同的读音,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移民因素共同决定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使得林州表现出中原官话的底层特点,但由于历史上不断从晋语区向林州移民,使得晋语在林州方言中变得较为强势。这样,就形成了林州方言入声字不同的历史层次。具体的林州方言历史层次详见下表4:

表4 林州方言入声字历史层次

表4说明,林州方言入声字的历史层次较为复杂。入声字读作促声表现出晋语邯新片(邯郸)和晋语上党片(长治)两个层次的叠加;而读作舒声则主要体现了中原官话层和晋语邯新片的语言特征。这样,在中原官话与晋语移民拉力的作用下,林州方言入声字就表现出上述较为复杂的局面,换句话说,林州方言入声字三种不同的读音情况的形成原因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移民方言层叠的结果。中原官话为林州方言固有层,晋语邯新片和上党片为其覆盖层。

[参考文献]

[1]侯精一.晋语的分区[J].方言,1986,(4):253-261.

[2]沈明.晋语的分区[J].方言,2006,(4):343-356.

[3]贺巍.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J].方言,1996,(1):49-51.

[4]陈鹏飞.豫北晋语语音演变研究[M].延边大学,2004:9.

[5]史艳锋.豫北晋语单字音与变音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6]郭沈青.方言接触的层叠机制研究——以陕南方言为个案[D].澳门大学博士论文,2013.

[7]王泽溥,王怀赋等修,李见荃等撰.重修林县志[M].1932.

[8]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二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28.

[9]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三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38.

[10]郑东军,赵凯,张峰.红旗渠畔古村落——林州任村[J].寻根,2006,(3):136-139.

[11]侯精一.长治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5.

[12]王利.长治县方言[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13]王锡丽.邯郸方言的舒入两读[J].邯郸学院学报,2010,(4):113-117.

[14]王锡丽.邯郸方言中古入声字的舒化[J].邯郸学院学报,2007,(2):43-46.

[15]王锡丽.中古入声字在邯郸方言中的语音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6]李学军.河南内黄方言音系[J].方言,2012,(1):67-78.

[17]贺巍.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J].中国语文,1995,(3):195-202.

[18]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2008:230.

猜你喜欢

阴平林州官话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云南蒙自方言的连续变调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林州红花椒品种选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