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湖水质变差原因多方科学养鱼力促鱼水共赢
2018-04-08李志安
李志安
一、瀛湖水质变差之原因
安康水电站水库(以下简称瀛湖)是治理和开发汉江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水库形成后,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正向水库生态系统演变,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处于动态发展和调整过程中。瀛湖1990年蓄水发电后,至今已运行27年多时间,估计截留了大量泥沙,水库蓄水自净能力也随之下降;每年上游漂浮垃圾被大坝拦截,甚至部分有机垃圾腐烂变质污染水体;加之库区周边大量农业面源污染、工农业和城镇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水质不同程度污染;2010年以后,政府引导大力发展网箱养鱼,由于养殖规模过度,存在一定比例投饵性鱼类,排放大量粪便也是污染源之一。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加快清理整顿步伐。
二、水产养殖应对举措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我们按照安康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对瀛湖库区水产养殖进行转型升级。2014年3月,市水利局印发了《关于下达网箱养鱼指导计划的通知》,提出“控制规模、规范管理、优化结构、生态养殖”的思路,要求各县区不再审批新的网箱养鱼计划,滤食性鱼类必须达到90%以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多次调研和会议中反复强调,安康渔业要走生态健康养殖和循环发展的路子,实现好水养好鱼,好鱼卖出好价钱。各县区在执行中,对养殖结构进行了快速调整,对无证非法养殖,下功夫进行了取缔。截至目前,共取缔了4100口(15万m2),旬阳基本取缔完毕,石泉取缔了158口,瀛湖管委会取缔了近2000口。瀛湖有一批养殖大户转向生态养殖和观光渔业。2015年下半年中央七台先后两次报道了瀛湖生态养殖的成功做法。2014年、2016年,瀛湖连续出现桃花水母,进一步佐证了渔业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效。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实验站对瀛湖库区网箱养鱼对水质影响的分析报告表明:汉江安康段分成5个水质采样点,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①汉江入安康断面(点)、②瀛湖入库参考断面(点)、③瀛湖库区断面(点)、④瀛湖出库参考断面(点)、⑤汉江出陕断面(点),并在2017年6-8月间每月对该5个采样点水体总氮与总磷进行了监测,现结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水体总氮与总磷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1.汉江安康段水体总氮含量变化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汉江安康段5个采样点中水体总氮含量均在1~1.5mg/L之间,介于Ⅲ类(﹤1.0mg/L)及Ⅳ类(﹤1.5mg/L)水质标准之间,即全程流域水体总氮含量均超出Ⅲ类地表水质标准,属Ⅳ类水。
在各采样点间,瀛湖库区采样点总氮含量最低,瀛湖入库点总氮含量最高,其它各采样点总氮含量居中,但总氮含量在各采样点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2.汉江安康段水体总磷含量的变化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汉江安康段水体中总磷在入库之前的2个采样点均高于0.03mg/L,超出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限值(﹤0.02mg/L)但低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限值(0.1mg/L),属地表水Ⅱ类水质;总磷在瀛湖库区及以下3个采样点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且均低于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限值(﹤0.02mg/L),属地表水Ⅰ类水。
3.结论分析
由于水环境中水质类别需要进行综合评判,本文只是单一指标,即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该法是将每种单一因子的实测浓度与评价标准作比较,选择其中最差级别作为该区域的水质状况类别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只考虑了水体单个因子的影响,无法反映水环境的整体污染情况。
除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也是水质评价方法,该法是指在求出各个单一因子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再经过数学运算得到一个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据此评价水质,并对水质进行分类的方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能反应水体整体的污染情况,弥补了单因子指数法只考虑单个因子影响的不足。因此,根据目前水体总氮与总磷两类指标,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可以分析出,汉江安康段水体整体水质属Ⅱ类,且下游水体水质有优于上游水体水质的趋势。从瀛湖入库断面和坝上断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瀛湖库区的渔业生产没有使汉江水体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增加,经过瀛湖的水体,总氮和总磷反而明显降低,说明网箱养鱼在优化养殖结构的前提下,对水质不但没有影响,反而对水质有净化作用。
图1 汉江安康段水体总氮含量
图2 汉江安康段水体总磷含量
三、确保瀛湖水质良好之渔业对策
1.科学开展人工增值放流
湖泊、水库形成富营养化有多种原因,其中普遍认为养鱼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因之一。其实不然,渔业工作者的多年实践经验得出结论:只要我们放弃追求大密度投放鱼种、大量投肥投饵的高产高效养殖,运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理论,针对产生富营养化的起因,合理放养能够净化水质的鱼类,就能净化水质,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不养鱼才会产生富营养化。因为水体失去了生物多样性,这些水域在光合作用下会无止境地繁殖浮游生物,尤其入夏以后水温上升,繁殖更加旺盛,水体又无能力选择控制它所繁殖的物种,它们从繁殖至死亡、从再繁殖至再死亡,尸体聚集腐烂,随风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层黑色或蓝色的污染物,发出恶臭,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要维护水环境,呵护一湖或一库清水,就要根据生物学理论,有效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利用一物克一物、循环利用的理论,实施“以水养鱼、以鱼净水”工程,在易发生富营养化水域,适当放养能够净化水质的鱼类,合理利用生物食物链的特点养鱼,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质量。根据调研显示:凡易富营养化的湖、库都有大量底栖动物碎屑和疯狂繁殖的浮游生物,这些影响水环境的有害物质,恰好是鱼类最好的饵料,我们可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理论,参照鱼类食物链的特点,针对性适当放养一些能够循环食用这些有害的碎屑和浮游生物的鱼类。如放养鲢鱼、鳙鱼吃浮游生物;放养草鱼吃掉湖、库周边的杂草;放养鲤、鲫、青鱼、黄鳝等水产苗种吃掉湖、库底栖动物及杂物碎屑,充当水体“清洁工”作用,不仅清除了水中的杂质碎屑,有效循环利用了浮游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用生物手段调控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实施“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生态养殖,既能改良水环境,阻止湖、库富营养化,又不要投一分钱饲料,每亩放200~300尾鱼种,就能亩产100~150kg有机水产品给人们享用,每亩经济效益达千元以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生态养殖模式,保护水质、美化环境、创造效益的共赢的效果。
2.注重调研发展瀛湖生态渔业
生态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在建筑学理论中提出,近年来延伸至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理念。广义上,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原理和方法,对某具体目标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瀛湖生态设计是指运用水库生态学原理,遵循自然规律,实施适当的人工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渔业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设计措施。对瀛湖而言,生态渔业要通过优化鱼类这一关键类群的演变规律,科学利用水库水体饵料生物资源,有效转化水体初级生产力,引导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设计和实施鱼类调控技术,从而实现水库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瀛湖生态渔业从理念设计上应有一种一举三得的绿色发展模式,一是达到水生生态目标,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二是达到水环境目标,维护一库清水;三是达到社会经济目标,兼顾经济效益,造福一方百姓。
瀛湖生态渔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探索性实践工作,水库生态渔业毕竟是一项新的实践,水生生态系统高度复杂,我们需要深入而审慎的探讨、研究和实践。我们一方面需要对瀛湖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客观地说,瀛湖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之路还任重道远,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关研究和实践已展现出了乐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