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思考
2018-04-08房茂林FANGMaolin
房茂林 FANG Maolin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00,China)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稳步推进,国家计划建设一批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互联互通、顺畅衔接的外向型物流枢纽基地,提高进出口货物的集散能力,物流业做为融合运输、仓储、信息等的复合型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以人为本”的今天,物流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是否能适应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怎样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合格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是物流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对提高物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1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继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据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全国社会物流总额逐年增加(见表1)。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行业对GDP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表1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
1.2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已由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物流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1.3 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网络日趋完善
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及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为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物流行业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建立了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快速发展。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无线电射频技术(RFID)、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开始普及。
2 物流行业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已超30万家,是实体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从业人员总数超过9 000万人[1]。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整体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具体表现在:
2.1 中高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中高端管理人员不足的现象,许多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既有物流教育背景又具有国际贸易知识的管理人才奇缺,物流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知识不完备,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则在物流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物流系统建模、分析与规划的人才严重不足。
2.2 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由于企业培训师资力量的不足或重视不够,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培训或只经过极短的培训即到岗工作。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物流企业基层的快递人员,对物流基础知识不了解,对操作规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
2.3 基层从业人员素质差,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
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直接招聘城镇闲散人员和农民工,入职门槛低,流动性大,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度。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低,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完全没有,知识面较窄,新的技术难以推广,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3 我国物流专业的教育现状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业从业人数快速增加,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推算,我国物流人才缺口在600万人左右[2]。近几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先后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行业培养人才,但与物流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和人材需求仍存在不少差距。
3.1 物流专业高级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高级管理人员匮乏,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美国奥尔良大学一项为期20年的全美物流职业调查显示,物流行业中的管理人员有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1]。我国物流业管理层需要大量的高等级人材。但目前国内物流专业高级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以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年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在有资质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中,招物流专业方面的研究生的院校所占比例均不足30%。被教育部定为研究生招生二类地区的省、自治区的情况更差,十个省、自治区中有86所高校具有招收研究生资格,只有7个院校招物流专业的研究生,所占比例不足10%,西藏、新疆、宁夏、青海、海南等五省、自治区,更是没有一所院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生①。完全不能满足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物流行业的培训师资力量匮乏、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
3.2 一些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内容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2]。物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仅能掌握简单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一些基础物流知识,对运输、仓储、配送的知识学得较多,对于物流专业知识之外的但又相关的知识掌握不足,与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的物流企业对高、中级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以具有外贸出口业务的物流企业为例,企业更需要具有物流知识,又了解外贸环节的综合性人才,中层管理者不但要能设计和策划全方位物流解决方案,还应掌握销售和贸易技巧,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懂得国际贸易程序、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从业人员还需为客户在对外贸易中提供报关报检、口岸仓储、关区陆运等口岸物流服务。
3.3 中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
我国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物流人才,有不少中等学校的毕业生在一些物流企业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在中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存在一些问题。
(1)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其它专业转过来的,物流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对物流行业缺乏全面了解,只知局部不知全部,只知书本不知实践,有些老师甚至不知GRP为何物,对物流企业的了解不多,缺乏对物流整体流程的把握,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2)部分中等学校不了解物流企业的需求,产与学脱轨,不注重物流专业教材的建设,只注重物流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至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工作脱轨,学生毕业后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3)还有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定位不准,只注重物流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到物流企业后,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对企业的忠诚度差,工作一段时间后频频跳槽。
4 建议
目前我国物流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大概占全部服务业的15%左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明显,在德国,物流行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每年的产值达到2 300亿欧元,其就业人数占到德国就业总数的18%到19%[3]。有关数据说明,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增加的就业人数在10万人以上。联邦快递、UPS、TNT等知名跨国物流公司近年来在中国业务发展迅速,这些跨国物流企业特别重视对新进员工的培训,TNT集团在我国设立了该集团的全球第一个专业性物流人才培训基地。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4.1 加强对外交流,注重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
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投资战略,国际物流需求将成为物流行业新的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物流领域急需专业化、国际化、互联网化的智慧型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国外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高校可与国外院校及知名物流企业合作,聘请客座教授或派出人员做访问学者。对外交流是培养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的较好途径。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物流服务,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物流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 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下功夫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所需知识结构也不同,各类学校应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准确把握。物流操作层面的人员应掌握哪些物流知识,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各类学校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物流专业课程的开设,直接涉及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产生影响,加强物流相关课程开设的研究,使物流从业人员除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外,对物流行业的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使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培养出理论基础水平高,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4.3 加强教师、教材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相继开设物流专业,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数目可观的从业人员,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各级各类学校物流师资队伍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教与学教师是关键,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加强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校应承担培养物流师资的责任,通过研究生培养、在职中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培养等方式,为中等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提供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各类学校应加强物流专业的教材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高水平教学的基础,应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注重知识更新,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4.4 注重实践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物流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物流企业。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格、实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双师型”队伍,可请物流企业人员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建立模拟实验场所;充分利用各种物流系统仿真软件[4];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物流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访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人员互动交流,带着问题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物流公司的代理点(如菜鸟驿站、暂存处等),使学生对物流行业有所了解。
4.5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物流企业员工专业素质
物流企业应与国内院校合作,对企业员工开展物流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以弥补企业培训人员的不足。使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同时注重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等素质方面的培养。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
总之,鉴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物流专业教育有待提高的现状,培养大量合格高素质的物流人材,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是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物流业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基础。
注:①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相关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1]蒋长兵,刘念,刘尹.基于真实数据的中国物流与采购人才需求报告[C]//第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中国物流前沿报告》,2014-2015:209-210.
[2]王丽焕,张英丽.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4(9):60-61.
[3] 尤尔根·查金斯基.德国物流的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22):58-59.
[4]郭湖斌.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物流科技,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