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大提琴
2018-04-07景作人
景作人
深冬的杭州阴冷袭人,然而,距离它不远的良渚却美似初春。这里湖水粼粼,树木葱葱,四处透着一股隽美的书香气息。良渚有一个国际艺术学院,隶属杭州万科教育集团,由于这里环境好,条件适宜,近年来一直是各种音乐艺术节的举办地。2018年1月8日至16日,2018良渚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就在这里举办。
2018良渚国际大提琴艺术节是近期国内举办的一次高水平的艺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汇集于此,与国内专家及学生们一起,共同构筑了一场大提琴艺术的丰富盛宴。
本届艺术节由我国老一辈大提琴艺术家司徒志文担任顾问,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大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担任艺术总监,良渚国际艺术学院校办主任罗婷担任行政总监。在一周多的时间内,来自全国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专业、业余)和教师在这里聆听到了丰富的大提琴公开课(一对一小课和集体大课),并欣赏了八场极有价值的音乐会。
心灵被大提琴震颤
我听的第一场音乐会是由美国大提琴家赫休斯·卡斯特罗-巴尔比(Jesus Castro-Baibi)演奏的。他就学于印第安纳州大学里昂分学院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朱利亚音乐学院等,是当今美国最具国际影响的大提琴家之一。第二场音乐会是由中国旅德大提琴家田博年演奏的。田博年目前是德国科隆爱乐乐团和科隆歌剧院的终身大提琴首席,法兰克福音乐学院首位华人大提琴教授,是当今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中国青年大提琴家。
这两位独奏家以他们非凡的演奏技艺震撼了我。
巴尔比当晚演奏了巴赫《D小调无伴奏组曲》、贝多芬《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这是一位颇具灵气、带有创造性特征的演奏家,他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的时代风格掌握得很准确。演奏中我留意到,巴尔比的把握尺度很特殊,他的与众不同点在于对音色的控制,三首不同时期的作品,他的演奏给人们三种不同音色,效果十分奇特。另外,我非常喜欢他对巴赫作品的分句处理,其手法逻辑突出,条理缜密,体现出了巴赫作品中灵活的复调思维。当晚他演奏的《D小调无伴奏组曲》通篇像是一位哲人在有滋有味地演讲,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感性的品位和理性的思考。
第二日晚田博年的獨奏音乐会,则令人看到了当今最高水平的大提琴演奏,他的表现完全可以用“震憾”一词来形容。田博年之所以拥有如此精湛的技艺,除了突出的才能、扎实的技术、天生的乐感外,更是由于他对大提琴演奏的全新理解。人们感觉到,在田博年的眼里,大提琴是一件得到根本改变的乐器,它的技术表现力和音乐表现力都已达到了一种高度融合的程度。
如今的大提琴演奏已是“全面”一词的化身,它既有“歌唱”的优势,又有“炫技”和“舞蹈”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了人性化的“代言”乐器。
当晚田博年为大家演奏的都是“重量型”作品,曲目有:卡巴列夫斯基《降B大调大提琴奏鸣曲》、科内松《三首阿格塔的颂歌》、弗朗克《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田博年的演奏是无可挑剔的,三首作品都拉得完美无缺。
卡巴列夫斯基的奏鸣曲可谓二十世纪的大提琴经典作品,音乐中咏叹般的歌唱和舞蹈性的刚烈,令人联想到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田博年赋予了这首作品激昂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音乐与技巧均体现在鲜活的动感之中,听后令人心情激动,血液沸腾。我特别欣赏他的右手技术,其运弓的“保留”、弓点的音色变化、重音的突出等,都做得科学、合理而顺畅,没有半点“抵触”般的障碍感。
科内松的《三首阿格塔的颂歌》我是第一次听,真心非常喜爱这首作品。当然,我更喜爱的还是田博年的演奏。像这样十分“大提琴化”的作品,田博年演奏起来完全是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他的突出点有两个:一,音乐表现如同炫技般清晰自如。二,炫技如同音乐表现般自然深刻。
弗朗克《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原是作曲家为小提琴而写,改由大提琴演奏后,其效果居然胜过了小提琴。尤其是田博年的演奏,技术之突出、抒情之浓郁、歌唱之完美,令所有在座者为之叹服。可以这样说,当晚出席音乐会的听众,在听了田博年的演奏后,都会毫不犹豫地将这首作品看成是大提琴的原作。
2018良渚大提琴艺术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很多,但我认为在影响最大、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事中,一定包括这两场音乐会。
新学子们的惊奇表现
1月12日晚,艺术节安排了一场优秀学生的汇报音乐会,一共有十一位学生登台演奏,其中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十七岁,既有普通中小学的学生,也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我对这些学生的演奏十分满意,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即不管程度深浅,演奏的方法都很正确,没有一个人存在致命缺点。看得出来,孩子们都师从了不错的老师,专业基本功都打得比较扎实。
在这场音乐会中,我对以下几个孩子印象较深。第一个是王亚森,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今年十一岁。他的技术很扎实,演奏时左右手都十分流畅。最可贵的是,他的音乐感觉非常好,演奏中有着一种“迸发”的气质和内在的激情。当晚他演奏的波佩尔《音乐会波兰舞曲》,音乐上十分“昂扬”而富有生气,其突出的表现力和感悟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所拥有的。
刘嘉麒是当晚登台演奏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今年十七岁,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小伙子对大提琴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另外一种境界,演奏中技术与音乐方面都很有成熟感。当晚他演奏的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定力”十足,音乐上的稳重和技术上的灵巧都显现出了一个成熟大提琴家的气质。
娜米萨·孙是当晚我最看好的一个演奏者,她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今年十六岁。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才能突出,技术能力和音乐感觉都非常好。當晚她演奏的舒伯特《A小调大提琴奏鸣曲(阿佩乔尼)》第一乐章可谓无懈可击,其声音的温暖恬静、技术的流畅自如都强过他人。听完她演奏的舒伯特奏鸣曲,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中提琴大师尤里·巴什梅特的演奏。
年仅八岁的澳门小朋友鲍洛甄的表现也很抢眼。她的右手感觉非常好,左手的音准也很突出,当晚演奏的埃克尔斯《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有板有眼,颇为自信。此外,刘天紫演奏的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刘露雯、刘露涵合奏的马扎斯《小奏鸣曲》也都给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令人“开眼”的大师课
本届艺术节上,大师课是一个主要项目,八天时间里,有七天是全天的大师课。参加艺术节的所有中外专家每人每天都要肩负十几节课的重任,而学生们则勤奋至极,除上小课外,还积极参加了各种公开大课及重奏、合奏的排练。
我有幸观看了瑞士大提琴家斯托克(Markus Stocker)、澳门大提琴家周游、旅德大提琴家田博年三人的大师课,觉得非常开眼、受益和感动。这三位教授的教学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十分严谨和认真。
以斯托克的教学为例,他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教授。上课时,他提出的大多是音乐上的要求,有时还会带着学生演奏。他十分强调声音概念在头脑中的先期形成,并以所形成的概念来把握运弓的技术,从而获得正确而优良的声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弓指法的选择,认为这是决定演奏质量的一门科学。
田博年的教学特点是细致。他继承了中国教师重视基本功的特点,对学生双手演奏方法的观察和要求十分严格。我看了他给八岁小朋友鲍洛甄上的课,他敏锐地发现了孩子左手小指存在的动作隐患,及时加以了纠正。他还经常以亲自示范为方式,引导学生模仿奏出正确的声音。
纵观中外专家的大师课,我感受到了中西方教学理念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我认为是中西方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差异。相比较来说,中国的教授较为注重理性,他们在演奏技术和演奏的科学性方面要求甚严,时常带有一些技术与音乐的过度性引导。而西方的教授则不然,他们更善于从音乐的直观角度入手,其教学上主观感性的色彩较浓。西方的教授往往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从而使他们的内在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
我认为中西方音乐艺术在教学理念方面各有千秋,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对于学生来讲,这两种教学风格都很重要,如果将它们融合好,并学会在实践中兼而采纳,就一定受益匪浅。
“嗨”翻的闭幕音乐会
1月15日晚,良渚国际大提琴艺术节正式闭幕,当晚的闭幕式音乐会成为整个艺术节最为耀眼夺目的焦点。闭幕仪式开始后,杭州万科教育集团总经理王颖女士、良渚国际大提琴艺术节艺术总监娜木拉女士分别发言致辞,致辞之后是全体专家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
忽然间,全场灯光调暗,人声静谧。正当人们深深不解之时,随着生日祝愿歌音乐的响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原来是艺术节组委会为当天过生日的田博年准备了一个特殊仪式。紧接着生日蛋糕被推上台,寿星田博年也被请上台来,惊喜的他由衷地发表了感谢寄语,并用力吹灭了蜡烛。顷刻间,全场沉浸在生日仪式的喜庆之中……
接着,艺术节闭幕音乐会终于开始了。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大提琴专场音乐会。第一个上场的是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教授、大提琴演奏家马蒂·罗西(Martti Rousi),他演奏了西贝柳斯的《主题与变奏》,还与钢琴家周莹合作演奏了德·法雅的《西班牙组曲》。《主题与变奏》是一首炫技作品,罗西在演奏时,自始至终都像是在演奏华彩乐段,充满了自如与自信。《西班牙组曲》的风格是异样而鲜明的,罗西的现场演奏惟妙惟肖,充分“激活”了这首乐曲的热烈情绪。
俄罗斯大提琴家基里尔·罗丹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娜米萨·孙合奏了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罗丹的音色好,艺术修养深厚,演奏出的音乐很有韵味。而娜米萨·孙则充分展示了自己技术好、反应敏捷和音乐感突出的优点,两人珠联璧合,给人们带来了酣畅淋漓的享受。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本届艺术节艺术总监娜木拉携琵琶演奏家郑梦婷、钢琴家李美彦随后登台,一起演奏了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方岽清的三重奏《醉八仙》。方岽清擅长写作大提琴作品,本届艺术节闭幕音乐会上一共演奏了他的四首作品,而《醉八仙》就是其中的一首。三位演奏家的演奏棒极了,她们合作中的默契感为音乐增添了奇特的效果,特别是大提琴与琵琶间的调性错位和音色对比,丰富而形象。
在方岽清的四首作品中,我最欣赏的就是《醉八仙》。这首三重奏构思巧妙,想象大胆,它利用大提琴的线状发音和琵琶的点状发音,结合钢琴打击乐化的效果,表现出一种有趣的戏谑感。而作曲家采用的多调性叠置手法,则使音乐中的东方个性被凸显了出来。
方岽清的另外三首作品是大提琴十一重奏《飞翔》、大提琴合奏《怒给日勒》以及专门为本届艺术节而创作的大合奏《使命》。前两部很有意境,特别是《怒给日勒》,有着辽阔优美的旋律、自由豪放的长调气息以及欢快热烈的蒙古舞蹈韵律。最后一部作品《使命》,是一首颂歌式的乐曲,它有着团结的寓意和融汇的气氛。当晚,良渚国际艺术学院音乐厅的小小舞台上,坐满了四十余位演奏家(包括所有专家和学生),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奏响了这首畅想大提琴艺术未来的赞歌。
“嗨”翻的闭幕音乐会,它的精彩,它的热烈,使当晚的良渚成为了欢乐的海洋,一场难得的大提琴艺术盛宴就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