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堂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2018-04-07杨艳雄
◎杨艳雄
一、历史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文化底蕴
历史这门学科表面看起来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其实它与很多科目是相互渗透的。近年来历史教材内容多,试卷信息阅读量大,难度加大,答案要求高,这就需要迅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通过有赖于语文的学习。古人云“文史一家”,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历史方面的课文,在这些课文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某些历史现象,词句丰富绚丽、感情色彩强烈,在学习语文课文过程中让历史立刻变得“立体”、“丰满”,既可充实历史教学,又可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有助于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还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典故、古诗词、文学名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都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借助教师自己的语文文学审美功力,将历史美与文学美联系起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凝聚学生的民族情结、理想情结,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素质。
历史和政治本为一体,历史一定会涉猎政治,其实你可以通过政治来理解历史。政治学科的一些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往往是必须掌握、运用的。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潜移默化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学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理解、分析、解答具体问题。如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去分析和认识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系列措施;还比如涉及政治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政治概念,历史教师也必须解析清楚,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掌握地理地图知识是历史地图知识学习的基础。阅读每份历史地图必须运用地理地图的认识及方法,并注意到历史地图的特殊性,边看书边读图,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发生,除了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外,还有地理因素的影响。地理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
历史学科与多门学科互相渗透,这对历史老师提出了较高的文化素养要求。
二、历史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
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不能只挂在嘴上,实际上还是死记硬背,老师满堂灌,学生趴桌上的老一套。这样的话可以直接把历史学不好、不愿学的原因归结为历史老师。历史老师的责任是“授之与渔”,而不是“授之与鱼”,只有达到了学生能独立解答历史问题,并且有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才是师者的成就。一个成熟的教师首先有明确的教学思路,也就是教学线索,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来组织完成。比如当我们学完了中国近代史部分内容后可以组织一节复习课,老师抛出一系列问题“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哪些”、“你熟悉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哪些”、“你能用你自己的观点对某件重大历史事件做个剖析吗”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允许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要看其主要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师可以以文字史料、影片史料等多种形式出现。因为史料具有故事性强,画面立体感强等多个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当时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坚持用改革的思想、创新的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激励教学法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它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还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值得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激励教学主要是少批评、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历史事件涉及较多的人和事、原因和结果,内容多且复杂,显得枯槁无味,多数学生普遍感到不好学、不愿学,考试成绩也不理想,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尽量少批评,尽可能多鼓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回历史学习的信心,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多当众表扬,根据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回答正确给予当堂表扬,如果回答不对,也不批评,而是引导分析找出正确答案。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又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历史学习的最佳境界是能用辩证的思维、创新的的能力去认识历史,解析历史,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注意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向老师提问、辩论、陈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一起讨论,尽管可能有些观点不够成熟和全面,但是总会在无意中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能构建出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每个历史老师的不懈追求,它既能让历史学习摆脱枯燥乏味的困境,又能让师生获取历史教与学的成就感,敲开历史学习乐园的大门,遨游在历史学习的浩瀚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