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落实
2018-04-07滕薪明
滕薪明
音乐对于一个人素质、修养以及品格的建设作用,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已经不用再反复强调了——但在“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下,高中音乐教学却又举步维艰,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一方面,高考这个现实的门槛是学生必需要迎接和面对的,“主科”挤压“副科”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太拘泥于教材,教法不适应高中生的需求,课程没意思、没引力、没效果。
高中音乐《课标》严正指出:“……开课率不足……一些学校为以各种理由可少开课甚至不开课;求升学率,应试化倾向明显……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教材内容……与目前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相适宜……;学方法单一、落后……”——在纲领性文件中对学科教学提出这么多指摘,这在其他学科是鲜见的。可见当前音乐教学目标的落实是多么迫切。
在当前情态下,怎样落实高中音乐教学目标呢?下面谈两点思路。
一、把音乐教成兴趣课、放松课
音乐课被挤占,主要的问题是师(其他学科教师)生对音乐课的价值和趣味没有感知,认为它没有用——在家里听听流行音乐,比音乐课听贝多芬要有趣得多;音乐的价值,等“我”高考之后再去补艺术修养。
所以,要想落实音乐教学目标,教师就得想办法“针锋相对”把被“挤走”的课时争回来——这个“争”当然不是去跟其他教师吵架,而是让师生感受到音乐课的价值,让他们主动地愿意把课时还给音乐。
在教材中,有太多《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脚夫调》这样艺术性很高的经典曲目,这些曲目对专业音乐人来说听着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大多高中生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没流行音乐有吸引力”。所以,建议音乐教师突破框架,把“流行”元素带入课程(有人说流行等于低俗,这绝对是对音乐的误判)。比如《脚夫调》是一首信天游,在带领学生欣赏之后,可以给学生们播放王建宁的《信天游永唱中国梦》、孔飞的《信天游摇滚》等用流行元素重新演绎的信天游,现代的节奏让学生们体悟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再如,在课堂上挤出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们来个“K歌”活动,让学生从电脑上选择自己擅长的歌曲,给他们麦克,让他们“吼”几声,放松一下学习压力,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快乐起来——有的学生会点乐器,比如吉它、口琴等,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一下才华。
这样的音乐课,既完成了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又调动了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还释放了学习压力。紧接着的一节课,老师会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学习效率也高,就跟刚上完体育课一样充满了活力和精力——学生有了上音乐课的意愿、教师体验到了音乐课的价值,还需要“挤”占音乐课时?
二、立足教材,突破教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向专业发展,不是想办法让学生都去考艺校,而是通过音乐来发展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情感以及意志品质。这样看来,教材中的内容、曲目就不一定是硬性的“必修”,它只不过是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音乐的方向和参考。
特别是,音乐课本为了追求专业性和权威性,所选曲目都是一些已经有定论的、公认的经典——而一个音乐曲目想成为公认经典是需要经过时间验证的。因而,音乐教材中大多都是一些传统的、“老爷爷”式的、古董式的音乐——这些音乐的艺术性很高,但其节奏韵律、情感思想却与21世纪的高中生相距太远——现在的社会发展节奏,十年都能产生“代沟”,何况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音乐。
所以,教师要立足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方向,但在教学内容上、形式上应寻求突破——例如上面说到的将流行元素引入教学。上面的例子是指通过流行元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考虑:对教材的突破,能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民族音乐这一部分时,教材中列举的藏族民歌是《宗巴朗松》,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解读这首歌,但也可以选择更接近学生情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这些当代主题的藏族民歌——只要把握住这一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生体悟各种民歌的特征”(比如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新疆民歌……),至于选用什么曲目来达成目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时代特征去操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
以上谈了两点高中音乐教学目标落实的策略,这并不是全部——有效落实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方法策略还有很多,比如组织音乐展演活动、强化审美体验教学等等。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些参考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洪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J].读书文摘,2016(25)
[2]陈玉燕.高中音乐模块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