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登高》中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

2018-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登高疾苦爱国

一、引言

说到唐诗,学生脑海中立马会闪现出李白、杜甫这两个人的名字。李白作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杜甫作为现实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但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诗词这一领域上,地位同等重要,成就同等突出。因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生平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后人对其评价甚高。大文豪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闻一多先生也曾评价他的诗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些评价绝非过誉。后人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为“诗史”,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拥有真挚忧民情怀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里处处流露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有人说杜甫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因这首《登高》写于公元767年,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故诗歌中那种爱国忧民的情怀不够明显,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诗歌《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杜甫寄居于夔州。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有四年之久,但李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中,各地藩镇势力趁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再加上唐王朝和吐蕃接连不断爆发战争,当时社会处于动荡中,民不聊生。而此时,杜甫漂泊于西南,客居他乡,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又逢佳节,他独自登上高楼,望着眼前凋零的秋景,联想到飘摇中的唐王朝,个人的悲怆之情与忧虑国家的疾苦之情一下子涌上心头,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

三、浅析《登高》

《登高》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诗人选取“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这八种意象,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肃杀清秋的图景。诗人仰观云天秋风、无边落木,俯察江水州渚、不尽江水,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郁闷的思绪和韶光易逝、英雄难在的感慨。后两联以抒情为主,颈联的“悲”字点出诗人登高的心境,“秋”点明季节,“万里”从空间上点明诗人万里漂泊,居无定所的现状;“常”字点出客居他乡、羁旅漂泊时间之长;“百年”点明诗人已是迟暮之人,“多病”点出杜甫的体弱多病,“独”说明诗人的孤独寂寞。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字字流露悲情,让我们看到一个深感老病孤独,无所依靠的迟暮老人,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内心充满悲愤之情。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既指自身命运的艰难,又指国运艰难。漂泊西南的生活处境,年老多病的身体现状,潦倒窘迫的经济境遇,更重要的是国家刚刚经过安史之乱的洗礼,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国难家愁,使诗人白发增多,悲愁之情更难排遣。尾联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但更多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是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流露,更是饱含浓郁爱国情怀的佳作。

《登高》作为杜甫晚期诗歌的代表作,为什么诗歌中会含有浓浓的爱国情怀,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熏陶: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杜家家世显赫,上溯可追至尧帝时期。作为尧帝的直系后人,杜家家系清晰可考,家族成员在朝为官的纪录保持了三千年之久,其中不乏名人辈出。杜甫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功名显赫的名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文坛地位很高,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县令,但在父辈时,杜家家道中落。杜甫从小就生活在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中,他7岁开始写诗,15岁时已扬名立万。他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从小就以稷、契自许,立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途之路。所以,杜甫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体味百姓疾苦,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可以说爱国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了杜甫的心里,他的诗词中更多地反映的是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疾苦,这些无疑促使杜甫走上了爱国诗人的道路,从而在他的诗歌里流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无论杜甫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家庭的熏陶致使爱国在他的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其次,生活坎坷:《登高》写于公元767年,也就是杜甫漂泊西南的时期(公元760-770)。杜甫一生除了在30岁以前的读书、漫游时期生活的比较悠闲外,其他时期都比较坎坷。杜甫30多岁时曾在长安求官,但因奸臣当道,杜甫的一些见解未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生活。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公元760年,杜甫开始了他长达十年之久漂泊于西南的生活,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他一度投靠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登高》这首诗就写于寄居夔州时期,诗歌中有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但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中更多流露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家国命运的担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生活坎坷,命运多变,使得杜甫的诗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以爱国情怀为主旋律。

猜你喜欢

登高疾苦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娘—
郑板桥巧解对联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总理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