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创建美好校园的指南针
——浅论山区寄宿学校的德育措施
2018-04-07
我校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教育观念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生活单调,难以适应学生对寄宿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没有学习状态的学生到处晃荡,在厕所斗殴、在寝室玩扑克、在教室内接吻、敲诈勒索等恶劣可耻行为屡禁不止,层出不穷。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改变山区寄宿学校德育状况,进而构建山区寄宿学校德育的新体系。
一、因地制宜,构建形式多样的拓展性课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本身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比如开辟出几块田地,请山里人家过来帮忙指导,或者派几位代表和志愿者去山里人家讨教方法、经验。让学生参与农忙春耕夏收季节,让他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将一饭一蔬纳入到教育部新规定的节约粮食的德育考核项目中。在早春时节跟随山里人家学摘茶叶、学炒茶叶。既是游学又是德育教育,一举两得。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道德教育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
二、让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
1.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不欺软怕硬,敢于仗义执言;在校门口维持通校学生入学时,敢于对徇私舞弊的行为说“不”。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帮助后进生补习功课;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在食堂就餐后帮厨房大娘收拾餐桌等行为,都可纳入德育的考核项目。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启迪与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山区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新的有效途径。
2.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没有阅读,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一定要开放阅览室,这是山区学校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扇窗口,一星期至少三次。如让学生通过阅读认知治疗类的书籍,培养自我反省与观察外界的能力;订阅《读者》《探索与发现》等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书籍,跳出自己的视野,从而理性选择自己处事的心态,不被外界不良信息所控制。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
3.和能够悦纳自己的人交往,这是通过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心理医生宫学萍在《没有人是无坚不摧的》中提到:人格魅力的影响作用是最大的。在鲁洁《德育新论》中着重提出: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等。而语言对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直接的。所以德育的语言教育要如春风化雨般融合在行为上和人格中。
三、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能单一凭分数论高低。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转变为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
四、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学校德育应在对学生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班主任更有责任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统一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班委会、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将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合力。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在于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要有足够的耐心,走进学生心里。因为山区寄宿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而且家境不十分富裕,脾气执拗,内心孤独。教师要融化一个内心比土地还僵硬的学生,必须付出超出其他教师的耐心与细心,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还要关注学生孝亲尊师善待人的行为。
五、邀请法制和心理专家开展讲座
开展自身安全常识,举办法律知识大竞猜活动,增强法律意识,并且要对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在必要时一星期还需要进行一节心理课,要落到实处。辅导友好交往常识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等大课和一对一心理辅导活动。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山区寄宿学校的学生除了班主任以外,更需要心理教师和法制顾问的指引,才能走出一片更广阔更敞亮的天地。
班主任、任课教师、德育处、校领导、家长要五位一体,不怕繁琐,把德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豪感,使之体会到人之为人的美好感受。德育处要将学生的优秀事迹通过电子屏幕、宣传窗、集会、班会等多种渠道来公布,进而激励学生斗志,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对于山区寄宿学校而言,德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真善美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的爱是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学会爱,对师长、对学生、对周围的人,让我们爱在左,同情在右,即使踩在荆棘满地的生活路上,也不觉得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