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2018-04-07邓树春
◎邓树春
引言: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路径,不断整合课程资源,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特色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引入趣味元素,简化教学过程,诱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从而真正的学好数学,真正的爱上学习,这是新课改的最新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保障,更是教育现代化进程得以持续加快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特意凭借自身多年的教研经验,对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提出几点新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主动跟随教师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教师任何教学方案优化设计的必要前提[1]。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导入新课时集中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也是更好的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时,教师可从生活角度出发,列举几种常见实物如杯子、地球仪、山丘等,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形状特征。然后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兴趣,调动学生自学热情,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二、发挥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提倡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时调整课堂的引导方向,先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做出有效的教学行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盲目的参与互动,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单一固化的授课方式,使他们衍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导致教学质量越来越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想要改善上述弊端现状,需要教师重新确立教学目标,不断整合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慢慢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2]。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举行一次竞赛活动,出示几道题让学生作答,看看哪位同学解题最快,准确率最高,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增强学生自学信心。物质奖励可以是复习资料、数学光盘、特殊学具等,再配上语言的鼓励与行为的认可,学生求证、探究、解题的积极性会更高,打破了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成功构建了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媒体动态教学,学生轻松学习
多媒体技术具有动态、形象、趣味的应用优势,它方便教师落实各项人才培养计划,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学生的自学机会越来越多。多媒体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为一体,会把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有条有理的展示重点、难点、关键点,配上动听音乐,轻轻松松学习[3]。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内容时,我会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几个旋转的物体,使学生直接感受一下“旋转”的魅力。之后把几张图片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提问学生:(1)旋转三要素分别是什么?(2)任何图案都能发生旋转吗?(3)旋转现象处处可见,你能简单列举几个吗?学生们经过思考,轻松作答了这些问题,我又播放迪拜旋转大楼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初中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此类教学行为就是有效的。
四、引用生活实例,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优质的互动平台,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建立一种“数学即生活”的意识,学生才能切实感知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顺势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4]。例如,在学习《概率初步》一课时,教师可将全班男生女生的身高作为随机事件,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概率;再将太平洋中的水常年不干作为确定事件,加深学生“概率”理解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丰富教学内容,研究新的授课方式,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理想教学成果,这样,数学教学工作将会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