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理念、新的出发点
——初中历史新教材使用心得
2018-04-07陈秀丽
◎陈秀丽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小学语文、历史、思想品德教材开始了全面更新。新的历史教材拿在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教好新教材,需要新理念,以此次教材改革为出发点,向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出发!
一、对历史教材新的认识
旧的初中历史教材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多、有深度、一些观念比较陈旧等。而新教材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把情感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教材把“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论作为新教材总的指导思想。
1.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主 新教材在编排设计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改变了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这一片面做法,新教材变成了“学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教材每节知识内容前有:导读、知识中穿插历史故事及传说、史料知识、插图、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这样编排的教材,才能成为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的“学本”。
2.引发探究式学习 改变了旧教材过于强凋知识的学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机械、重复性训练,新教材注重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教材文本中设置了问题思考、材料研读中提出问题、课后活动等有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养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改变
(1)深入解读教材。教师面对新教材要深入研究,并段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外有关历史教学的教育资源。教师为了让历史课更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制作了许多课件,学习“秦统一中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搜集并整理了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历史资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学习;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选取了一部分历史记录片,强化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观看了许多纪录片,参考其他教师的讲解,教师提炼出知识要点,供学生学习。所有这些充实了教材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是复习以前的知识,然后导入新内容。新教材、新理念下的课堂导入有:复习导入、提问题导入,还有引用古诗词导入法:讲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毛泽东的诗词导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音乐导入,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教师“红星闪闪”歌曲导入新课;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师用多媒体“火烧圆明园”片段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借助有关的历史图片导入等。总之,用不同形式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微课等辅助教学,利用这些现代技术,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灵活编排,制作的课件形式新颖,直观性很强,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生较容易接受。传统的授课方法,教师把课上得精彩,也能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既有小组讨论,游戏、学生表演、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如引导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
2.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面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转变,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由于新教材内容具有时代增强,部分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细细相关,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实践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融入在历史课教学中。
(1)观看影片。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带学生观看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影片,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二战的影片《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部分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其中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贯穿其中,学生观看这些影像资料,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有好处的,通过观看这些电影,可以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历史知识论文。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想、见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想象不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了“秦统一中国”后,学生们写出许多独具匠心的小论文:《秦朝的专治与我们的民主生活》通过学生对比,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时代很幸福、民主、和谐;《我看秦陵兵马俑》学生对这举世闻名的工程深深的折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同时,深知这伟大的工程凝结着人民的血汗;有一学生写了《专治皇帝—秦始皇》,此生对秦始皇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写的内容比较中肯,既写出了他的丰功伟绩,也写出了他的专治、残暴、不体恤民情等。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学生思维任意驰聘,取材广泛,学生思维活跃,通过写这样的小论文,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写的同时,又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