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018-04-07孙玉科
孙玉科
一、练好基本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
小学生课程学习压力大,时间相对有限。对他们来说,打好数学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课本知识。掌握好课本知识,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解题基础。虽然说课本知识有限,相对实际操作而言也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明白,课本作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课本的合理利用,为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那么对于这一点,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需要教师敢于探索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就以新课程改革来说,显然传统教学中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着重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外,还应该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从而改变很多学生只能听懂,却不会解答的尴尬。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在解题训练中,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答案上,更应关注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即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问题解决途径,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如橡皮擦4个(4元/盒)、尺子1把(1.5元/把)、铅笔5支(2元/支)。若学生手里有20元,“如果小明用20元购买了1把尺子、2个橡皮擦、5支铅笔,小明手里还剩多少钱?”从而推算出:20-(1×1.5+4÷4×2+5×2)=?在这个算式技术中,应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律,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当然,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同,学习掌握效率也有所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设计相关题目。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题目设计中应降低难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选择难度较高的题目,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个性化教学”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根据条件正确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教师在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观念,有效分析和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找准数量间的关系,确保解答的正确性,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认真读题。了解题目内容的关键就是读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要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等,形成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2.准确把握题意。审题教学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对数学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加以准确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理解实际应用题中的数学术语,快速揭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3.科学利用图形。利用线段或图形表现题目中的问题及已知条件,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如通过画图的方式可以形象直观地分析和解答问题,让学生长时间记忆相关知识点,准确理清数量之间的联系,顺利解决问题。
四、设计好练习题
设计好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五、注重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也能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目前评价教学解决问题的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解决问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数很高,但实际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以上就是我们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几点建议,有利于提高教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改革步伐还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迁移应用,所以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