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
2018-04-07王莉
王莉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全新的音乐教材的出现对于音乐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课标不仅对音乐教学提出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本文将以新课改为背景,对初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刻讨论和研究。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出版,对于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具大影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对于初中生来说,思维方式还不够严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音乐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国别和语言的局限,任何一个人,听到音乐会随着音乐一起快乐,一起悲伤,好像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为了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关音乐的奇闻异事,听一些优美的曲子,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例如著名音乐家肖邦,有一天肖邦去拜访作家兼妇女运动家乔治.桑,在客厅看到她的爱犬在戏耍作乐,追咬自己尾巴。肖邦为之大笑,随即沉默静思,然后走到钢琴前坐下,奏出了一道圆舞曲。曲子充满了怀远念旧的情绪,既轻松又灵快,仿佛是小狗在欢跃。一只小狗的顽皮诱发肖邦弹出了一首不朽名曲《降D调圆舞曲》。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也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我们要考虑所学音乐作品是否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投其所好。在教材中,我们以欣赏作品为主要形式,让同学们在听觉上得到满足,感受作品本身带来的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欣赏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同学们音乐鉴赏水平,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乐器辅助教学,慢慢引导学生融入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在促进自身音乐素养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音乐情怀。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排练几个小音乐剧,借助音乐表演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做事情有一定兴趣,结果完全不一样。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放可得意。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表演,把音乐和表演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中,很快的掌握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音乐表演中让同学们获得快乐,例如当《快乐的节日》音乐响起时,学生分两组从舞台两边律动上场(前奏)两主唱上前演唱,其余众人伴舞。(演唱):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开放,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同我们一起过呀过这快乐的节日,歌曲唱完一遍,众人停,围在一起,音乐渐弱主唱两人回身作数人状。既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的学会歌曲,还能让同学们在音乐表演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营造和谐的上课氛围。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需要被改变,同学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逐渐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受到视觉和听觉双重体验,从整体上给同学们强烈的视听冲击。例如《春天在哪里》的教学中,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春天到底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和美妙的声音呢?请同学自愿上台随意拿取能表达春天美妙声音的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在坐的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思考,很投入地伴奏,有的用沙球表现雨声,有的用三角铁表现雷声等。热闹极了。不仅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都参与了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做好音乐教案,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歌曲《送别》,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在对音乐教师培训时,不仅要学会考察教师的音乐素养和理论知识,更要考虑对整体能力的考察,做出全面的有效的评价,特别是在增强同学们积极性上应该多下功夫。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们的要求,更要时刻监督教师们像更高的要求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加强同学们的交流,做到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让同学们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
参考文献:
[1]周吉。阿克苏地区十二木卡姆保护传承现状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5-12
[2]王建朝。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现状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44-48
[3]吴龙海。鲁克沁镇维吾尔族乐器纳格尔的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