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7高飞龙
高飞龙
高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逻辑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递进式问题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递进式问题教学在概念中的应用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人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应,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学生若没有抽象的物理思维是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而学好物理概念又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的讲解,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好物理概念,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做好铺垫。而采用递进式问题教学不仅可以将物理概念轻松引入教学课堂,同时通过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从而将物理知识融会贯通,方便以后的学习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压强》这节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强这一概念,笔者首先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把两个小桌子放在海绵上,一个正着放在海绵上,另一个翻过来放,并分别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让学生比较不同,同时提出问题:经过比较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经过学生的思考后,笔者继续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力面积不同,接着笔者引出压强这个概念,继续提问压强与什么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并总结出压强的公式。可见,通过层层递进,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压强有个初步的了解,之后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将压强这一概念渗透到课堂中去,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递进式问题教学在习题中的应用
物理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评价依据,所以,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习题教学从而来了解学生读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验,在课堂上教师对习题进行设计和讲解,以此来让学生加深和拓展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因此,物理习题教学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递进式问题”模式,通过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会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将陌生问题熟悉化,借助草图将问题联系起来,搭建起桥梁,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并且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习题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后让学生画出运动草图,并提问物体受到什么力?加速度又是多少呢?该题目运用了我们所学的什么哪条定律,经过分析和思考,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并根据运动学公式,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可见,笔者在习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物体状态以及受力分析,递进式提问,让学生在做题时有个清晰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从而由难到易,将物理知识运用到习题中,实现了习题教学的价值。
三、递进式问题教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往常的实验教学有几种弊端,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且没有做实验的兴趣,因此,达不到探究实验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没有深入探究实验的愿望,缺乏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意识,致使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想,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而目前,由于实验教学的改革,教师在课堂引进递进式问题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例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实验时,笔者首先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通过用气垫导轨和橡皮筋等仪器自己设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之后让学生探讨如何测速度?如何测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实验,并上台展示,教师在一旁指导并评价实验方案,当学生完成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何处理数据?可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笔者递进式提问,让学生不断地探究和思考,发挥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这样以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递进式问题教学方式,从而对物理知识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不断地产生求知动力,这样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然后加强实践应用并实现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拓展,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淑霞.物理教学中递进式问题驱动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04):18-19.
[2]孙明将.“递进式问题”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