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真正意图
2018-04-06
据说最早的运河是距今四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中国亦属于文明古国,运河开凿时间也很早,有人说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也是世界最早的运河。抛开中外运河时间先后排名,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恐怕不会有人质疑。
花费巨大的资金,征调不计其数的民夫,开凿这么长的运河,历朝历代的朝廷其实首要考虑的便是军队运输的需求。其次是更好地促进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所谓隋炀帝劳民伤财开挖京杭大运河只为了自己享受生活,这样的评价可能并不公允。从历史来看,中国集中开凿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天然河道的水运已经不能满足部队运送军粮的需求,各诸侯国为了应付迫在眉睫的战争,开始大范围的开凿运河。吴王夫差吞并越国后,为了北上与齐国、晋国争霸,在夫差十年开挖邗沟。为了减少工程量,邗沟尽量利用长江和淮河间的天然河道与湖泊和人工渠道的方式相勾连。邗沟开凿成功后,吴国的水军和船队可以经过邗沟北上进入淮河,逆淮河而上,进入泗水、沂水到达齐国。
历史发展,吴王夫差修建的邗沟经过历代的不断修建,路线逐渐变直,到了宋代,这条运河已经完全渠化,称之为淮扬运河。元朝建立后,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而荷水则是吴国为了吞并晋国开挖的另一条运河。它在黄河的支流济水与淮河支流泗水之间的众多湖泊中间开挖的。它连通了泗水和济水,从而使淮河水和黄河水之间勾连起来,从而使中原地区与江淮地区的交通得以改善,经济得以交流。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出兵岭南,“与越人战”,所以要运输粮草,便开通灵渠。开通后,秦国运用这条运河,很快统一岭南,并且置三郡于此。这条运河自从开凿后,航运一直非常繁忙,它成为湘桂之间重要的水道。直到近代铁路公路出现以后,灵渠的航运效益才逐渐减少。
隋朝时,中国再一次统一,经过隋文帝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手中有钱的隋炀帝在大业元年三月于洛阳征调民夫两百万,河南、淮北、淮南等郡县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修建通济渠。八月隋炀帝还坐着庞大的船队,从东都洛阳出发,到扬州游玩视察。通济渠开通后,地位逐渐重要,到了唐宋通济渠称之为汴河,安史之乱,通济渠断航八年,唐朝广德二年,刘晏修复汴河,他还总结漕运经验,在扬州、河阴、长安设置转运仓,实行漕粮运输的“转般制”,即“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种连续转运的方式,效率提高很多不说,更不会出现折损。“岁转粟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隋朝大业七年,隋炀帝从扬州乘龙舟到涿郡,一共走了五十五天。第二年从涿郡出兵至辽东,开始征讨高丽。这场战争,隋炀帝让所有粮草和士兵都由永济渠转运,前后运输士兵达一百多万,民夫两百万。船舶首尾相连竟然达上千里。这一次是空前的水路运输。
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永济渠依旧是沟通南北方重要的水道。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出兵征讨高丽,士兵和粮食依旧走的这条运河。元朝建立后,除了开凿会通河,又开凿了通惠河,连接了北京到通州的水路,沟通了海河的潮白河和卫河,从此,北京到杭州的水运全部开通。明朝时,经过大规模的整治,这条运河变成了国家重要的交通命脉。清朝时,康熙曾经说道:“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可以从中看出这条人工水道对于整个国家重要性!
运河建成后,沿岸由于运输便利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诞生,旧有的城市更依托运河重新扩大。一旦漕运结束,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沿岸城市商业的调零,城镇的急剧萎缩。很多依赖运河而生存的造船业、制砖业随之而消亡。运河两岸潮起潮落的繁荣与凋零,除了可以发现经济与交通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可以感受中国历史进程由朝代更迭所带来的兴盛与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