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

2018-04-06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同人文学革命钱玄同

《新青年》,这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1917年迁至北京的杂志,曾风靡全国,其影响力所及,延续了一个世纪,成为一座文化坐标。

同人刊物与文学革命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杂志所涉主题广泛,有论述民本主义,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儒家的“三纲”及封建的伦理道德,认为这些说教“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1915年9月17日,留美的胡适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引发了陈独秀的强烈共鸣,他认为:“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有意改良文学或曰文学革命。

《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后,因故停刊6个月。1916年9月复刊后更名为《新青年》,封面开始醒目地印有“陈独秀主撰”。1917年1月,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至北京。

1917年9月,胡适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时年26岁。次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努力下,《新青年》从四卷一号开始改为北大同事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轮值编辑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等人。

成中共机关刊物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而被捕。98天后获释,陈独秀收回《新青年》编辑权。1920年1月,被北大排挤出校的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此时,陈独秀正在筹组共产党,《新青年》也因之而染有党派政治色彩。

1920年12月,陈独秀去广州前,又先后给北京同人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陶孟和、高一涵、张慰慈、鲁迅、周作人、王星拱等人去信。前封信告知《新青年》“编辑事务已请陈望道先生办理,另外新加入编辑部者,为沈雁冰、李达、李汉俊3人。”这4人都是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在后一封信里,陈独秀也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内容,以后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前封信在9人中传阅后,陶孟和建议《新青年》就此停版。胡适当然清楚,《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已是既成事实,他即致信陈独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么听任《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要么发表一个宣言,“不谈政治”;或者干脆暂时停办。陈独秀回信答复:不赞成《新青年》停刊,也不赞成宣言不谈政治,仍然表示:“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几位能继续为《新青年》做点文章。”

陈独秀太天真,已经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报的《新青年》,怎么可能会得到信奉自由主义的北京同人的支持。正在组党的陈独秀自然也不会放弃《新青年》,在得知北京同人的意见后,自知难以再说服北京同人,故在致胡适信中说:“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因为中国好报太少,你们做出来的东西总不差,但我却没有工夫帮助文章。”至此,同人编辑已成明日黄花。1922年7月,《新青年》出版完九卷六号后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复刊,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1925年4月,又改为不定期刊,直至1926年7月终刊。

猜你喜欢

同人文学革命钱玄同
网络同人创作:缘起、模式与困境
钱玄同食言
同人周边项目概述
“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
次元之壁的缝隙
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钱玄同与《国音常用字汇》
“五四批判”与“文腔革命”——瞿秋白“第三次文学革命”思想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