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结婚聘礼:四块钱两斤糖
2018-04-06
有一本上海人婚照图册记录了上海人结婚服饰的变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人衣着如平常穿戴一样朴素,还流行“四个一”,也就是备一张双人床、一个热水瓶、一个脸盆、一个痰盂,就可以结婚了。
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士回忆:那时男方来我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2斤糖。婚事确定下来后,结婚那天就由丈夫骑着单车到我家来载我,我带着衣物、脸盆、桶等“嫁妆”就这样嫁到他们家,中午丈夫家摆了一桌菜,“宴请”亲友,办理了结婚证,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
20世纪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大多数是简单操办,低调进行,但也偶有特例。
1964年12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儿童医院陆续有两个女青年结婚。结婚当天,一个新娘身穿紧身的连衣裙,涂口红;另一个新娘则耳环垂肩,项套锁片,戴着白纱镂空手套的手,还添上一只手镯。由于这两个新娘的打扮较为突出,在青年中间引起了议论。
20世纪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还被赋予了许多革命的色彩。
1964年9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光学仪器厂青年叶佩君的婚礼,是在宿舍俱乐部里举行的。屋子正中挂着一幅毛主席像,新婚夫妇这天同往常一样穿着,胸戴大红花。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先对毛主席像鞠躬;接着,厂团委书记和同志们热烈祝贺。同志们还纷纷以节目助兴,有的唱歌,有的说相声。最后,在新郎新娘合唱《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中,婚礼结束。
此外,未婚夫妻的定情物也带有革命色彩:双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条件允许,女方还会买一两斤毛线,织成毛衣送给男方。而男方送给女方则大多是素色手绢和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上总要写一些“乘风破浪”“共同进步”之类的话。
那时城里人结婚,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大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农村情况稍有不同,农村讲究“做席”,买点猪头、猪下水,用圆白菜炖,熬白菜、萝卜时加些肥肉和肉皮,这两样菜往桌上一端,再打上2斤散装白酒,就算是一“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