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与佛像结缘
2018-04-04
To:
合金銅鎏金舞蹈姿金刚亥母立像、合金铜喜金刚像入手这两尊佛像的难得,更加说明了机缘的可贵。带动佛像收藏,接地气儿的普及很重要。
From:钱行伟
有时候,人会莫名突然生出一种牵挂,就像无意中失去了一件珍宝,总让人心心念念。也有时候,缘分是残酷无情的,这也许就是缘分的魅力。我进入佛教艺术品收藏圈儿完全是误打误撞,其实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契机
20多年前,我的一位发小准备购藏一批佛像,由于缺乏资金,我找自己的哥哥为发小投资了一笔钱。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水平,对市场也不太了解,这次投资最终以失败告终。要知道,在当时那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投资失败,但佛像艺术特殊的美却深深打动了我,从此再也无法割舍。不过,那次失败也让我认识到,这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要掌握真本事,就必须不停地储备知识、积累经验、锻炼眼力。从那之后,我决心正式迈入这个领域。
20多年的历练,让我从当初刚入行时的愣头小伙,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而每次购藏到“宝贝”的喜悦,也让我乐此不疲。现在,我一年中有四个月都是在海外度过的,这并不是去度假,而是去搜集全球佛像艺术品的市场信息,顺便可以过一把“淘宝的瘾。从每年3月份起,我便开始了寻宝之旅,美国、德国、瑞士、法国以及中国香港,全球重要的拍卖会一个不落,每年走上两轮,这样的勤奋,也让我有不少机会与自己的心仪之物邂逅。
可贵
去年春天,我如往常一样来到欧洲寻宝。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得到信息,在德国一个很偏僻的小镇上要举办一场遗产拍卖,其中有佛像拍品。我在看过资料后,认为这里不乏很重要的藏品,建议朋友一定要将其买下。
虽然已经办理了委托单,但价格还不能让这位朋友满意。看到他犹豫不决,我心里很焦急,因为这些藏品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可能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寻找都无法遇见的。在即将举槌的前一天,我又接到这位朋友的电话,说他已经撤单了。此时我万般焦急:一方面是为朋友的决定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也怕与它们擦肩而过。
我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和相关背景后,也辗转向拍卖会下了委托单。而当时身在法国的我,上午就开车出发,一直到凌晨以后才到达那个德国小镇。这一路上,我的心情是忐忑的,不知道第二天要登场的这些藏品会花落谁家。据我掌握的信息,有件拍品曾经由一位德国医生收藏,后来在博物馆展览过,而医生去世后传给了其孙女,这次就是医生的孙女将其送到拍卖会上的。了解一件藏品的前世今生,才能确定它是否是你需要的藏品。有时候,一件藏品的重要性对于藏家来说与价格无关。
或许是这种执着,让我再一次与重要藏品结缘。在第二天进行的拍卖会上,我如愿拍下了我中意的佛像。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尊是14世纪丹萨替寺合金铜鎏金舞蹈姿金刚亥母立像。丹萨替造像以丹萨替寺而得名,在14世纪至15世纪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顶峰。丹萨替寺造像吸收了尼泊尔造像的艺术魅力,又融入西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而同时期的丹萨替寺金刚亥母立像,在全球范围内已知的公私收藏中仅存两件,还有一件现藏于瑞士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
还有一尊是15世纪木斯塘地区合金铜喜金刚像。木斯塘地区由于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造像风格。铜质偏薄是木斯塘造像一大特点,这样的铜质需要不断的萃炼、提纯,直到没有杂质,才能制成造像。同时,又要在薄如纸片的金属表面雕刻细致花纹,更增加了制作的难度。此件喜金刚无疑是一件木斯塘造像精品,整尊造像身躯比例精准,姿态力度十分到位,面容刻画清晰,莲瓣如刀劈斧凿,非常有力度。如此高水准的造像作品,是现代工艺已经难以企及、不可复制的了。
感慨
尘埃落定后,我的心中也生出很多感慨——对于佛教艺术品应该怎样认知?如果它具备文化、艺术、宗教三重内涵,那么它一定是无价的。我的那位朋友其实也是一位很成熟的收藏家,收藏了20多年,我们像亲兄弟一样。如果当时他接受了那个价格,我肯定会让给他。可是他放弃了,虽然我买到了,可心中多少还是会替他有惋惜感。
20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我看遍了佛像艺术品市场的起起伏伏。现在,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推动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佛像艺术品从一开始归在瓷杂类中,到如今已独立成为一个门类,这是市场对它的认可。但同样我也担心,国内对于佛像艺术的文化性普及还很缺乏,这会让很多盲目投资的藏家对其逐渐失去信心。
佛像市场在经历了2006年、2007年的爆发期后,从2008年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而近几年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市场变动较大。现在佛像市场资金介入较快,稀有的精品价值增长较快,但这种有节点性的增长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行情。现在中低端藏品下滑非常明显,两极分化情况趋于严重,怎么能凭几件高价拍品的出现就说市场好了呢?
虽然现在几乎每家拍卖行都开设了佛像专场,但相对于书画、瓷器来说,高端人群对其关注度还是有限的。我们还只是在关注市场,但缺少了对这门艺术的普及,这有些不接地气。国内关于佛像艺术的讲座、展览相对较少,即便有,观众也只能通过图片或者隔着展柜来认识它,缺乏零距离的接触,这对于佛像收藏的带动来说,无疑是一种瓶颈。
(本文由钱行伟口述并供图,本刊记者赵玉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