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炉对花趣味足
2018-04-04段唐志
To:
清代湘爐二十钱局诗文花钱
这是当年的商人们喜爱与全民追捧的花钱之一。爱线不假,但不能俗,值得细品。
我近年来专题收藏湘炉花钱,时常能够碰到一些题材新颖、版式活泼、充满民俗气息和民间趣味的藏品。盘点一下自己去年最有意思的收获,恐怕要数这两枚清代湘炉对花。
这两枚花钱均为黄铜材质,声音清脆,大小几乎相同,背文相同,面文相似。其中较大的一枚直径为45毫米,厚2.5毫米,重35克,正面为楷书“年升三级”对读钱文,在“年升三级”四字中间间夹以圆形双方空钱文图案;而另一枚稍小的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30克,正面钱文为篆书“福禄寿喜”对读钱文,在“福禄寿喜”四字中间同样间夹以圆形双方空钱文图案。这两枚钱的背面图案皆为顺行排列的“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四句二十钱局诗文。
据考证,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在行用的康熙通宝上就开始出现了背满汉文钱局。后来随着全国钱局的布局和调整,二十钱局被人们所公认。据说当时商人们将铸有康熙二十钱局诗文的花钱佩戴在身上,希望吉祥如意、避邪除恶,出远门的话则能够马到功成、万事亨通。由于这组套钱是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20个地方钱局分别铸造的,很难凑齐,长期携带20枚铜钱也不方便,于是民间匠人就把这20个字集中铸造在一枚钱币上,产生了一种“康熙二十钱局诗文”花钱。
这种花钱面文即是一首二十钱局的诗文——“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分别代表山西大同宝同局、福建福州宝福局、山东临清宝临局、山东济南宝东局、江苏江宁宝江局、河北宣化宝宣局、山西太原宝原局、江苏苏州宝苏局、直隶蓟州宝蓟局、江西南昌宝昌局、湖南长沙宝南局、河南开封宝河局、江苏南京宝宁局、广东广州宝广局、浙江杭州宝浙局、福建台湾宝台局、广西桂林宝桂局、陕西西安宝陕局、云南昆明宝云局、福建漳州宝漳局。这种花钱云炉和湘炉都有铸造,往往直径在4.7毫米,厚2.5毫米,重25克。铜质精良,钱体厚重敦实,字体粗狂大方,字口深俊,非常大气。
关于二十钱局诗文花钱的铸造,目前可见的版本分别有湘炉、贵炉和云炉,以湘炉为主。论版式的创新、材质的运用和文字的书写,湘炉都颇见功力。湘炉的二十钱局花钱多集中于湖南常德至怀化一带,这里地处湘桂黔的结合部,靠近长江航道,自古以来商贸繁盛。商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和喜爱,从这两枚花钱中就能看出端倪。
而在对钱的正面,分别用真、篆两种字体写下了大大的吉语——“年升三级”和“福禄寿喜”。这里的“年升三级”很值得玩味。一般人们都说“连升三级”,但祝福的对象是官员或者文士,很少有用到商人身上的。毋庸置疑,我收藏的这两枚对花钱是商人们随身佩戴的爱物,虽然也可将“年”和“连”看成谐音,但也不排除是铸造者有意为之。因为就商人们的生意来说,在一年之内实现规模化,有一个质的提升,“年升三级”不是没有先例。因此,在这枚花钱上,“年升三级”既取在社会地位上高于其(古代商人阶层往往在社会和政治地位上排名最末)的官家“连升三级”的谐音,又有着对生意场的美好期盼。
第二枚花钱正面的“福禄寿喜”,见字知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最通俗的民间吉语中,往往“富贵”二字连用,但“富”并不等于“贵”。事实上,古人将此分得很清楚,“富”重在物质层面,对于商人而言很容易达到,但是“贵”则重在精神层面,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这则是需要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商人们在这一点上也许有自知之明,因此不说“富贵寿喜”而是“福禄寿喜”,显然含蓄而寓有深意。
这两枚对花的面文设计——大钱套小钱,真可谓“钻到了钱眼儿里”。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钱面上的小钱圆形方孔,而且是复穿,这种造型显然不像民俗中使用的仿制钱币,比如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的钱等等。由此也能看出“商人重利、爱钱不假,但是却并不俗,也不能俗”的设计意图,可见这其中还是有一定人文思想的。 (本文文图由段唐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