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馆员职业素养建设的现实思考
2018-04-04李恋恋
李恋恋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205)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成为了一个热词。各行各业都试图与互联网产生化学反应,图书馆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互联网+图书馆”也引起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输入“互联网+”“图书馆”两个关键词,对文献来源、基金支持、作者及单位均选取“模糊”检索。2012年以来,包括网络首发、增强出版、数据论文和中英文扩展等载体类型的所有相关作品,共检索到两百余篇文献。从检索结果看,关于“互联网+”和“图书馆”关联研究始于2015年,文献研究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14篇,2016年74篇,2017年更是超过了一百篇。这些文献中,主要涉及“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信息服务创新等内容,涉及馆员职业素养建设的文献极少[1-2]。“互联网+”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现代性职业素养。馆员作为图书馆能动性最强的资源,在“互联网+”大潮中应与时俱进,积极将自身打造成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现代信息服务实践者,以进一步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馆员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互联网+”强调网络连接一切,强调将用户作为整个价值链上的核心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以服务用户作为本质的价值输出理念。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多样化的技术为用户服务提供了充足的支持。“互联网+图书馆”,即利用网络的互联特性,将不同领域的事物通过互联网机制与图书馆服务集成为一个整体,为用户提供更好地服务。因而,在“互联网+”时代,馆员在用户服务中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十分重要,这种理念强调“用户为王、内容为王、服务为王、分享为王、体验为王”等内容,即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用户要什么资源,馆员就提供什么资源,强调用户参与,尊重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信息资源整合及创新的能力。陈远等人(2015)认为,在网络时代,图书馆作为一个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平台,馆员需要有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和平等的思维。馆员作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和运营的主要参与者,承担着绝大多数的服务职能[3]。在“互联网+”时代,多样化的数据资源以网络渠道进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要想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一方面,需要馆员具备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与处理、信息传递等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馆员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开放思维、发展思维去开拓创新,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服务大众的目的。此外,微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化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因而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馆员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新媒体能力,以创新的观点、思路和模式适应图书馆服务的新局面[4]。
(三)与时俱进与终身学习的意识。“互联网+”的浪潮已经触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也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量。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其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多样化的服务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逐渐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砝码,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实现离不开图书馆员的具体工作。在消费者行为习惯和消费选择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时代,为了增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上的核心竞争力,馆员必须树立与时俱进与终身学习的意识,重新认知馆员职业、增强职业能力、打破习惯壁垒,发挥好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纽带作用,使馆员信息服务方式随着传播方式、传播时效和传播体验的改变而转变,不断促进“互联网+”业态下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方式和外部技术变革,积极构建“互联网+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能。
二、制约“互联网+”时代馆员素养建设的因素
(一)习惯因素。习惯成自然,僵化的体制、思维已经成为阻碍馆员素养提升的一大障碍。在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馆员工作标准、馆员评价和管理办法,其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机制的前进,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员思维。1.由于长期以来图书馆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监管、淘汰机制不完善,导致馆员职业倦怠,馆员素养参差不齐;2.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引进不足、出口不畅、待遇不优等问题,导致图书馆员队伍缺乏活力,馆员队伍中真正的图书馆学专业的优秀人才较少;3.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的约束有限,缺乏全面的激励与创新,甚至让外部人觉得图书馆是养尊处优之地,内部人则形成了不学习、不上进、熬资历、混日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图书馆员职业意识淡薄、专业技能不足、行为与思维固化等问题,已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阻滞了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二)环境因素。一方面,我国全民阅读氛围、阅读资源供给与国际领先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统计和亚马逊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7.86本书,而排名第一的犹太人达到了64本,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值。从图书馆数量和人均拥有量分析,2015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3139个、高校图书馆2198个,不到美国的一半;另一方面,我国图书馆的事业单位性质、办馆宗旨,严重制约了馆员经营思维、市场思维的形成,从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来分析,管理环境、工作环境、成长环境等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忽视了图书馆对于构建“全民阅读社会”的重要性。图书馆员的职业培训、用户意识、职业规划等都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员开放、创新思维的发展[5]。
(三)机制阻滞。以提供信息服务、收藏、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历史文献记录为核心功能的图书馆,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时代应当发挥其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价值,但是当下的图书馆管理机制、经费机制和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其服务功能发挥。在管理机制上,虽然明确了服务科研、服务大众阅读的双重任务,但开放程度和信息更新、查询手段还无法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要,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管理系统难以与开放、多元的新兴阅读需求进行有效衔接。在经费机制上,财政拨款带来的“大锅饭”分配制度和“铁饭碗”就业保障,对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严重阻碍[6]。在评价机制上,尚未出台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图书馆服务评价机制,难以促进图书馆行业优胜劣汰。传统的机制难以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经济模式匹配,仍有许多图书馆缺乏独立经营管理地位和开放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与社会对快速、便捷、高效、廉价的信息获取要求严重错位;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也难以适应多样化客户的阅读体验要求。如果传统机制不能革新,那么由此形成的习惯性思维阻滞是根本不可能消除的。
三、“互联网+”时代馆员职业素养建设的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读者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是促进馆员职业素养提升的外因;馆员的自我价值实现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动力,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作为图书馆灵魂的馆员,应克服长期以来的习惯、机制阻滞,与时俱进,创新适变,重塑思维,积极将自身打造成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现代信息服务实践者,以适应“互联网+”业态下图书馆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提升职业能力。在“互联网+”时代,馆员既是书刊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者与整合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还是信息生产者、创造者。为了提升馆员职业能力,每一个馆员都应该不断跨越自身学科或行业界限,用开放的、跨学科的思维,从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在“互联网+”业态下,馆员的职业能力除了道德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及职业情商等基本要素外,还应包括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1.在整合能力上,提升数据素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根据用户行为信息往往能够预测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快、精、准”的信息与资源服务,帮助用户以最优的方式获得所需的信息与资源。因此,馆员需要通过学习交流、应用实践、定期培训等措施不断提升数据素养。2.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成为个人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馆员应当增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在数据库管理、新媒体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从而为业务能力提升、业务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7]。3.在创新能力上,馆员应当立足于自身的信息服务实践,充分考虑用户的现实需求,与时俱进,主动策划具备创新性的业务内容,不断通过创新化的产品、服务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二)重塑思维方式。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馆员应重塑用户思维,树立跨界思维与共享思维。1.重塑用户思维,即指以用户为核心的思维——将关注点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主动通过技术更新换代、模式创新推动用户服务升级,推出更加人性化的用户沟通方式,增加用户参与度,提升用户的个性化、精准化信息体验。2.跨界思维给馆员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馆员应积极探索新的服务类型,对微参考咨询服务、微媒体服务、社区互动服务等展开相关策划和实践,不断寻找与企业、高校、社区的合作机会和盈利新模式,从而抓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红利,实现信息服务价值的进一步提升。3.“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共享,共享能促进信息增值。馆员的服务能力、个人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团队建设也需要共享文化。因此,图书馆应重视知识共享建设,通过共享平台挖掘馆员的学习欲望,激发馆员主动学习、相互学习,激发个人的创造性,最终实现馆内成员共同进步,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发展[8]。
(三)优化管理机制。图书馆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战略,激发馆员成长的内在动力,打造一个能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服务团队。一方面,优化绩效机制。除了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外,图书馆可以积极通过企业合作、赞助和自营等方式,扩大收入来源,为馆员建立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机制与内部晋升机制,从而鼓励馆员积极投身到图书馆服务之中,通过公平竞争来提升收入。另一方面,优化评价机制。可由权威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馆员职业能力、服务质量等进行统一评价,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发内外部发展活力和创新积极性。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馆员会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倡导者和导师,塑造成读者的良师益友,塑造成精神文明的播种机,塑造成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四、结语
推动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培养和造就。通过思维重塑、职业能力建设,可大大优化馆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其与用户之间、信息之间、物质世界之间、互联网虚拟世界之间的纽带作用,让用户通过这种连接,获取所需;让图书馆业成为新时代知识传递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成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