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电影研究
2018-04-04苗钰
苗 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渊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斯皮尔伯格生于1946年的美国,母亲是一位钢琴手,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两人的结合以婚姻破裂告终,这对斯皮尔伯格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电影中,许多儿童的家庭会以一种残缺破碎的状态展现出来。在电影《外星人》中,埃利奥特的父亲始终是电话另一头未曾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未出场人物。《太阳帝国》中被迫与父母离散的吉姆、《夺宝奇兵》中父母双亡的小滑溜、《侏罗纪公园》中父母均未曾出场的丽克斯与蒂姆……或是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失是斯皮尔伯格作为导演投射在电影中的映像。而这个科技与艺术对立的家庭却也促使斯皮尔伯格将二者融合,他将科技运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达到二者的完美契合,《大白鲨》中特效与真正的鲨鱼交替,令人真假难辨;《外星人》中小外星人拥有埃利奥特所没有的特异功能;而《侏罗纪公园》更是引领了美国电影的新风尚。
(二)个人身份的认同。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来探寻艺术的成长与发展,那就是环境、种族与时代。对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是由他的血统决定,往往还与他的文化身份所对等。斯皮尔伯格出生在美国,母亲是犹太人,具有犹太血统的斯皮尔伯格的童年动荡且不安,不仅要躲避纳粹追捕,还要忍受社会上的各种歧视。因此,一方面,他的电影中有对自身犹太血统的身份认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这种认同通过犹太士兵与被俘的德国人的对话宣泄出来,而这一幕的设置也是斯皮尔伯格思想中的美式价值观的表露,是对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平等与人道主义的宣扬。20世纪以后美国是犹太人的主要栖居地,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出生并接受美国式教育,他的思想不自觉的受到美式思想文化的影响。正是对自己的犹太血统与美国人的双重身份有着清醒的认知,才能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展现给观众个性化的精神盛宴。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导演的人生经历与意志干预了剧本的走向,是其打破经典好莱坞电影框架,呈现出新好莱坞电影元素的关键。
(三)好莱坞元素的影响。经典好莱坞电影,即旧式好莱坞电影,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满的叙述规律。导演不必大费周章的另辟蹊径,只需按照当时所具有的套路加以变奏,电影的类型限制了从导演到整个制作班底的发挥,具有类型化与规范化的特点。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市场的悄然变化,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叙述套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以斯皮尔伯格与斯克赛特为代表的新式好莱坞电影渐渐崛起。新好莱坞电影继承了经典好莱坞较为圆满的结局、冲突式的叙述结构与非人称叙述的特点,却也更加强调导演对电影的把握与掌控,导演的生命体验与个人化的创作风格成为电影制胜的关键因素,商业气息日渐浓厚。斯皮尔伯格吸收了经典好莱坞中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叙述元素,加入了他自身的个性与时代的特性,在他此时的电影中,经常能看到一个势单力薄的人要去完成一项异常困难的事情,而这些困难的来源却毫无由头,大货车不知缘由地追逐主人公的车,大白鲨不知从哪里来,外星人来到地球做什么,这些一概不知,但观众却能从紧张刺激中看出70年代美国所弥漫的恐慌与压抑。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们不畏艰险,向需要帮助的人们施以援手,通过戏剧性的冲突,最终完成了他们所要做的事情,这是经典好莱坞式完满结局的成功与运用,也是斯皮尔伯格对焦躁的国人情绪的安抚。斯皮尔伯格继承了经典好莱坞中的共性,融合了自身的个性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二、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意蕴
(一)成人视角的儿童意识。电影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题材就是儿童电影,高明的电影导演会把儿时的幻想投射到荧幕之中,这种投射或为有意识或为无意识,其艺术创造力以童年经历作为跳板进行勾画。当导演将儿童意识加诸影片之中时,他会分裂成为两个年龄段的人,一方面他是作为导演、作为受众中的成年人出现,另一方面他唤起自身童年回忆,换位为受众中的儿童。虽然成人意识是影片的主导,但儿童意识对成人意识形成制约,而成年人和儿童思维方式与审美接受的不同,所造成的落差形成了影片的张力美。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试图抓住童真童趣,处处弥漫着儿童意识,从角色的日常行为中令观众找到孩童时期的观感这种儿童意识在许多电影中都有体现,但《外星人》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在电影《外星人》中,主人公埃利奥特生活在单亲家庭,有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哥哥和一个天真懵懂的妹妹,母亲的精力并没有过多的投放在他的身上,他就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平凡小孩。在外星人出现之后,斯皮尔伯格以一种儿童的心理揣摩出埃利奥特当时兴奋又不知所措的微妙心态,从最开始与母亲的斗智斗勇,到后来母亲发现后毫不犹豫的庇护,这里似乎隐藏着斯皮尔伯格另一种体悟:当我们渐渐长大,当我们从儿童视角脱离出来之后,会发现父母对孩子们纯粹的爱。而影片中另一个主角外星人则象征着牙牙学语时期的孩童,见到什么都想要模仿,想要尝试,他会模仿埃利奥特的行为,会模仿他的语言,而外星人跟着埃利奥特最早学会的单词是“电话”和“家”,与家人进行联络,这恰恰是儿童在身处陌生环境中的本能反应与表达。
(二)战火中的人文关怀。斯皮尔伯格是一位具有战争情结的导演,他的作品中往往带有对生活、对生命的探索与反思,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在反战电影中尤为强烈。
斯皮尔伯格的许多二战题材的电影中都有明显的对战争披露的反战立场。电影《战马》,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为叙述视角,独特新颖,反战立场尤为明确。斯皮尔伯格将战马与战争相连,以战马的视角冷静客观的为我们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影片中乔伊几经辗转,从农场租户的儿子艾伯特,到英年早逝的英国军官,再到出逃的德国士兵,而后到老爷爷与小孙女,看似独立的单元却能通过一匹马相连。每任主人与乔伊之间短暂却又深厚的感情,乔伊想要挣脱束缚争取自由的爱情,这些或深或浅的羁绊都被战火无情的销毁。乔伊的每一任主人都极度讨厌战争,对生活充满向往与希望,而站在乔伊对立面上的人则往往是战争的发端,会毁灭生活中的美好,乔伊失去同伴后在枪林弹雨中奔逃,期望能够逃离战场获得自由,但最后还是被铁丝网住了身体,此时的乔伊象征着沦陷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渴望摆脱战争的桎梏,向往和平与自由,拼尽全力挣扎,却又无奈地被战争拴的死死的,甚至丧失生命。影片中英德士兵暂时休战前去解救乔伊的这一幕充满了反讽意味,他们本是毫无关联的陌生人,前一刻还在勾肩搭背的合作,回到战场之后又不得不枪炮加身,从这样的对比中能感受到浓浓的无奈与荒唐。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来指责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管窥平凡的小人物对于战争的态度来表达他的反战思想以及对于生命对于所拥有的平凡而美好的事物的尊重。
(三)在路上的家园情结。犹太作为一个孤独的民族,两千年的颠沛流离,骨血里流淌着浓浓的对家园的向往与渴望。而作为血脉传承的斯皮尔伯格,也具有浓厚的家园情结。在他的电影《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大卫自被带回家以后就对母亲莫妮卡有着浓浓的眷恋,他不断地努力着想要获得莫妮卡的爱,母亲是与家紧紧相连的,母爱是人类精神上最美好的栖居地,大卫呼唤母爱也是对家园的呼唤,他所苦苦追寻的母亲也正是犹太人一直不停寻找的家园。最终大卫通过两千年的祈祷换来了与记忆中母亲的短暂相处,他的脸上洋溢的笑容就好像在说之前所遭受的所有苦难都值得。这种精神上对家园的回归是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苦苦找寻家园的犹太人的心灵寄寓:不畏前途艰险,遥遥无期,犹太人愿为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付出任何代价。斯皮尔伯格的家园情结在荧幕上不仅仅体现在对母亲与母爱的期待,也体现在对人类共同生存的生存家园上。影片《大白鲨》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游客在海滩嬉戏却因为鲨鱼的袭击而失踪的惊悚故事,但实际上通过对鲨鱼的捕杀,却在说明一个人类与生存家园相互对抗的问题,忽视家园原有的生存规律不断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在遭受警告之后仍然不思悔改的人会被家园放逐,斯皮尔伯格对家园正在被破坏敏锐地产生了危机感,人类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无节制无限度的役使着所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斯皮尔伯格看到了这一点,即使《大白鲨》是科幻片,却也带有着对于生存环境的关照。
三、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影响
(一)数字影像的特效的失驱。数字影像制作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兴起,斯皮尔伯格便在美国影视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他在这个时期上映的作品有《飞轮喋血》《横冲直撞大逃亡》《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以及《一九四一》5部。经典好莱坞电影衰落后,观众将视野更多的投放到电视与漫画中。直到1975年《大白鲨》的上映,运用高科技架构起的强烈的视听冲击将好莱坞灾难片推上了新的顶点,精彩的剪辑、刺激而又恐怖的戏剧冲突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科幻与惊悚、冒险相结合,迎来了好莱坞电影复苏的希望,斯皮尔伯格通过此片将电影带离与电视和漫画的缠斗,带领好莱坞电影走向振兴。他对特效运用的淋漓尽致,推动了运用高科技进行数字影像制作的热潮。艾布拉姆斯的作品《超级8》就是受斯皮尔伯格的影响。斯皮尔伯格科幻电影中,一旦有庞然大物出场,一般都会提前隐匿其身份与讯息,通过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神秘未知的剧情中。《圆梦巨人》中,小女孩儿苏菲夜晚通过窗口看向寂寥无人的街道,本是一片漆黑寂静,却突然出现了一双巨大的手和眼睛,此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巨人的黑斗篷与夜色融为一体,没有被发现。这种斯皮尔伯格式以局部烘托整体的提喻,被爱德华斯所借鉴,运用到电影《哥斯拉》中,甚至在宣传片中都没有出现怪兽的样貌。这种出场方式几乎成为了科幻电影中的经典出场模式,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影导演所借鉴使用。
(二)商业化导致电影独立性的丧失。新好莱坞电影导演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是更加注重影片的艺术性与个人色彩的斯科希特与库布里克等人,另一派是更加商业化,擅长迎合大众口味,注重票房的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等人。斯皮尔伯格虽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他的个人的生命体悟,但他的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尽量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猎奇心理的导演,成功如《大白鲨》,也是暗含了美国当时群众对政治家的不满,于是有了当地政府不顾群众的安全,为了利益坚持隐瞒大白鲨的存在这一情节。他的科幻电影经历了《第三次接触》《外星人》《胡克船长》,一直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逼真的视听效果、大手笔的数字影像制作技术将早已灭绝的恐龙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荧屏之中,虽然仍然重复着常规的叙事套路,但票房却一路高歌,又一次掀起了美国科幻电影的高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制作成本的急剧攀升,特效的处理愈之恢弘,动辄几亿元的高额投资必然向观众索要更高的票房收益,而想要观众买账就必须制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题材与情节模式,电影的内涵与个人化的艺术处理越来越不被重视,如此恶性循环,电影被限制在狭窄的视域之内,独立性将不复存在。
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渊源对其电影风格及意蕴的形成具有较大作用,而对其渊源、意蕴及影响的探讨,有助于对斯皮尔伯格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走向脉络做出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