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持续发展之思考
2018-04-04熊宏齐
熊宏齐
(东南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江苏 南京 21118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5个基本任务之一。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岗位设置、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管理机制等3个方面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持续发展进行相关探讨。
1 岗位设置
1.1 岗位设置的意义
岗位设置管理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目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设置编制规划遵循的指导文件是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教人[2007]4号)。文件规定,高校专业技术岗位编制数(包括教师、教学辅助性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编制总量的70%。其中,教师编制数一般不低于学校编制总量的55%;专职实验技术编制数一般不低于学校编制总量的9%,其他教学辅助性专业技术编制数(包括图书资料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占学校编制总量的6%,两者比例之和一般为15%,少数高水平大学,我们认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可以适当提高;管理岗位编制数一般不超过学校编制总量的20%[1-3]。“双一流”高校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应协同学校人事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学科特点做好专职实验技术队伍的岗位编制规划与建设工作。
1.2 岗位设置的必要前提
明确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理清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设置的前提。一流的人才培养是“双一流”高校的核心任务,实验教学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实验技术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实验教学的骨干力量,教学、管理、技术融合是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高水平的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和一流的科研实验室是“双一流”高校实施实验教学、培养一流人才的主阵地,教学实验室中的基础实验(包括通识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实验能力的核心载体,在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开展具有学科交叉属性的研究探索型实验活动(包括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科研训练、开展学科竞赛、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等)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结合各专业领域能力,为将来成为领军人才奠定基础的关键环节[4-5]。
1.3 设置实验室基本岗位与引领岗位
基于上面所分析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双一流”高校的科研实验室的科研活动是一流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统筹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开展实验技术队伍的岗位设置建设,将专职实验技术岗位分为基本岗位和引领岗位进行设置。基本岗位设置满足实验室运行的基本需要,确保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引领岗位设置满足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并引领学校的实验技术进步与创新。
1.3.1 基本岗位
该岗位包括实验教学辅助岗位与实验室日常管理岗位。实验教学辅助岗位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实验教学前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协助实验主讲教师全程随堂指导实验,重点突出实验技术的指导。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担任此岗位工作的人员可以是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新任实验教师和研究生。实验室日常管理岗位包括实验设备管理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包括保障日常实验教学和学生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与环境条件,还包括参与新增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到货验收,保障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的完整性,确保实验设备固定资产总账、分室账、相关责任人固定资产账准确且账物相符,办理仪器设备资产的建账、调拨、转让和处置等,监督贵重仪器机组使用,负责本单位的材料、低值耐耗品的采购、验收、入账和出库,负责仪器设备资产日常盘点、信息统计及数据上报等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执行本单位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采购登记审核,监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规范化储存和使用,从事实验室建立易制毒、易制爆等危险化学品领用台账登记管理,从事实验室危险化学废液回收处理等,从事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监督检验、维护保养,制定特种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进行单位内部实验室日常安全及相关检查,做好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做好本单位安全信息统计及数据上报等工作。
1.3.2 引领岗位
该岗位包括实验室主任、实验课程主持人、实验技术发展负责人岗位、实验项目建设主持人岗位、学生课外研学主持人岗位、企业实验课程与实验技术建设负责人岗位、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主持人岗位。可以是每个岗位由一位合适的人员担当,也可以是几个岗位由一人担当。
实验室主任岗位:要求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具备科研经验,有较强的实验技术、实验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热爱实验教学;全面负责规划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协调教学与科研、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鼓励有教师资质、双师型的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
实验课程主持人岗位:一般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全面负责所主持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建立课程教学标准并主讲课程,培训年轻教师及助教,建设教学团队。
实验技术发展负责人岗位:据统计,1900—2000年的百年间,有15次诺贝尔化学奖与新的分析技术方法创立有关。该岗位负责人主要组织研究发展新的实验技术、改进实验方法,组织研制高水平的教学仪器设备,释放实验技术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引领作用。
实验项目建设主持人岗位:主要组织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项目的建设,研制配套的仪器设备,组织利用高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开设专业基本实验,编写实验讲义或说明书,推广优质实验项目。
学生课外研学主持人岗位:在实验室进行的课外研学的主要途径有: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参加学科竞赛、自主研制作品、发表实验研究论文和其他研学活动。主持人负责学生课外研学项目指南的征集、立项,建立实验室开放规则,建立实验仪器设备、教师指导等多环节开放措施。
企业实验课程与实验技术建设负责人岗位:负责企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建设,将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负责将企业实验技术项目投入实验教学,如转化为虚拟实验、仿真实验、远程实验等,负责企业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设计与实施,组织保障企业实验教学的稳定运行。
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主持人岗位:切实建立智能高效的网络助学与管理系统;负责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拓展实验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跟随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2 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
2.1 构建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环境
当前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大量进入“双一流”高校实验室,亟待构建适应高学历人员能力提升的技术研发环境。20多年前,我国高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职称结构偏低。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以高中、大专学历人员以及工人居多,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保障能力较弱。大多数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只能保障日常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与环境条件,从事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并引领实验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工作严重缺失。更有甚者,有的高校的实验教学,根本没有安排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协助实验主讲教师全程跟班开展辅助教学。这些都是导致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不饱满、技术能力提升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偏低,高级职称实验技术人员数量达不到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7-8]。
10多年前,大量硕士学位人员开始进入高校实验室从事专职实验技术工作。由于实验室相关培训机制不到位,以及相当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主任对专职实验技术工作岗位工作内涵认识的偏颇,只安排这些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日常条件保障,导致这些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得不到发展,本职工作思想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真正能担当技术骨干的很少。最终会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技术人员以实验室工作为跳板进入高校,然后离职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最终离开专职实验技术工作岗位;相当一部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实验技术能力甚者比不上只具有本、专科学历的人员,形成制度化“颓废”的状态。
近年来,所有“双一流”建设高校基本上均要求具有硕士学历是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基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开始大量进入实验室从事专职实验技术工作。抓住这些高学历的人员大量进入实验室的时机,构建适应高学历人员能力提升的技术发展环境迫在眉睫。
2.2 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务晋升的技术要求
“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实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特别是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要明确其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实验技术的发展,适应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制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职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晋升条例应注意2个关键点。一是要体现专职实验技术工作的特殊性,应将高水平的技术研究课题、高水平的技术研究论文、高水平的自制教学仪器设备与实验装置、大型仪器设备的新功能开发、分析测试及实验室安全领域相关标准制定等作为其职称晋升的基本要求;二是要体现专职实验技术与教学科研同级别职称人员综合能力水平的对等性,这种对等性要通过专家综合认定,如承担课题的级别要求不降低,但课题的研究内容偏重实验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以及教学应用成熟的自制教学仪器设备等同于相关科研项目等。如我校高级工程师职称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科研项目要求是,需任现职以来主持完成一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另需作为主持人通过自己的发明专利支撑,研制自制教学仪器设备2台(套),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推广到2所以上同类高校或单位使用,并经过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大型分析测试仪器新功能开发项目、相关标准研制等同于自制教学仪器设备项目;发表论文要求中,数量要求等同于教学科研副教授晋升教授的要求,SCI、EI文章数减少到教学科研晋升教授要求的1/3,其余应为实验教学与技术领域相关文章。
我校高级工程师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条件与教学科研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条件相比,科研项目的级别基本没有降低,但数量减少,且增加了自制教学仪器设备研制项目要求;发表文章要求数量不减少,但高水平的SCI、EI文章数量减少,增加实验教学与技术领域文章要求。这样构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条例,引导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技术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定会推动我校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成果汇聚,推动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适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人才培养。这种研究水平与研究能力不降低要求、研究内涵有所侧重的对等性职称条例的实施,必将推动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比例不断缩小与我校教学科研人员职称结构比例的差距,也是我校将来在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中设置与教学科研对等的高水平人才计划岗位的必要条件。
2.3 调节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适应教学科研要求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实验室(包含教学和科研)和重要的大型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最受关注。在上述“双一流”建设高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条例实施的基础上,随着一批年龄大的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可以通过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引进,调整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促进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比例与实验室的功能相匹配。
“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实验室,在年度引进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计划中,需要增加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如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60%。对于学校重要的大型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如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年度引进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调节,最终将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控制在比较适中的比例,如30%左右。对一些公共基础实验室,如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类实验室,由于专职实验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以技术支持及实验室日常管理为主,其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与实验室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完全重合,建议全部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通过对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的调整,使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逐步与实验室的功能相匹配。如“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体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少数为工程师;学校重要的大型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少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体为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一些工具仪器类公共基础实验室(如公共机房和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的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中,极少数为高级工程师,主体为工程师。
3 管理机制的建立
3.1 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常态化参加教学科研活动。鼓励实验室自主设立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部门每年组织申报校级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技术研发课题,包括实验项目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研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建设、自制教学仪器设备研制等。通过一系列举措,使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院(系)级及以上教学改革和技术开发课题的比例达到100%,鼓励承接校级(含)以上教学改革与学科研究课题。
通过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培养,科研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鼓励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获得教师资格证,遴选高水平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担当主干实验(课程)主持人和主讲教师,担负实验室建设规划制定,组织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运行与管理。
通过以上举措,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双一流”建设高校需求,教学、管理、技术兼容的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职称结构3个方面得到整体提升,条件成熟时即可实施与教学科研对等的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人才计划(如校内特聘岗位等),保障“双一流”建设高校实验室的运行与发展,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引领实验室的技术发展。
3.2 建立有效的定编与考核机制
合理的定编与工作绩效考核是调动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最好的机制。依据“双一流”建设高校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的要求,建议实验教学辅助、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技术引领3个岗位工作量各占1/3左右的权重。
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每年的基础工作绩效考核可以按照坐班制要求,即每年工作时间=40周×5天/周×工作小时/天,单位h工作效益基准按照协助主讲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累计全年协助指导学生数量进行核算。实际核算中,需引入调节因子调节班级规模、实验性质、实验难度、实验安全因素等,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论证进行调整。
辅助实验教学总绩效:不超过实验室全部工作量的1/3,该岗位可引进研究生开展教学实践和青年教师上岗培训,节约的编制数投入到实验室技术引领工作领域。
实验室日常管理总绩效:不超过实验室全部工作量的1/3,其中跟班辅助实验教学发生实验条件准备、仪器设备维护等工作绩效不超过实验室全部工作量的20%,约为跟班辅助实验教学指导工作量的50%左右,按照实验仪器设备需有使用效益即发生工作量的原则进行核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超过实验室全部工作量的15%,主要是设备管理,包括采购管理、账物管理、入出库管理等,设立各级(学院、实验室、课题组等)设备秘书或设备管理负责人,建立完备的仪器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为实验室全部工作量的5%左右,设立各级(学院、实验室、课题组等)安全秘书或安全管理负责人,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
实验室技术引领岗位总绩效:不少于实验室全部工作量的1/3,实验室建立实验室主任、实验课程主持人、学生课外研学主持人、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此部分工作绩效的核定应与辅助指导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日常管理绩效统筹协调,实行平衡核算,体现公正与公平。
4 结语
高校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建设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相关实验室的功能相适应,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队伍的同时,不可忽视的另一项工作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从社会上招聘一批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实验室日常保障技能娴熟的优秀人员,作为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队伍的必要补充。这支临聘实验技术队伍与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工作协同,各有侧重,对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实验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