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话中带“踅”的词汇
2018-04-04王三敏
王三敏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词汇也叫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1]。合阳县地处陕西省渭北旱塬东部,黄河中游西侧,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西隔大峪河与澄城县毗邻,北依梁山与黄龙县、韩城市相连,南至铁镰山与大荔县、澄城县接壤[2]。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合阳方言具有混合型、过渡型的特征,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邢向东等[3-4]对合阳方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合阳方言中存在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蔡文婷[5-6]对合阳方言的语音系统和部分特殊词汇进行了探讨;王三敏[2,7-9]主要探讨了合阳方言的亲属词汇、委婉表达、特殊词汇、部分合阳地名的语音变化及合阳防虏寨方言的语音特点。但合阳方言中保留的古语遗存和特征性词汇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合阳方言中带“踅”字的词汇及其所保留的古语遗存现象和方言间的延续性特征。
一、合阳话带“踅”的词汇释例
“踅”最早出现于宋代,是中古汉语词汇。从造字法来看,“踅”是个会意字,从折从足,表示“折回”之义。《集韵》:“踅,丑例切,音跇。一足行。或作。又似绝切,音。旋倒也。”“踅[ɕyε24]”在合阳话中是个成词语素,构词能力较强。
(一)“踅”作为动词
1.与本义相同,词义为“旋转、盘旋”。 如:
踅风[ɕyε24fəŋ31]:合阳人把旋风叫踅风。如:踅风刮了一夜。
2.由动词“旋转”,引申为名词“因旋转形成的事物”。如:
(1)踅窝[3]187[ɕyε24uo31]:头发旋儿。如:他的踅窝长到前头。
(2)双踅窝[suɑŋ31ɕyε24uo31]:两个头发旋儿,简称双踅[suɑŋ31ɕyε24]。金水沟以东把两个头发旋儿叫作双踅窝[suɑŋ31ɕyε24uo31],沟东人认为女孩儿有双旋儿吉利,故有俗语“女子娃,双踅窝,骑马筛摞摞”;男孩儿长双旋儿不吉利,有俗语“小子娃,双踅窝,拆厦卖婆娘”。金水沟以西叫双旋[suɑŋ31ɕyã44],沟西人认为头上有两个旋儿不吉利。故有俗语:“双旋,双盒盒,拆厦卖婆娘”。
(3)“踅面”[ɕyε24miã44]:也写作“旋面”“页面”。合阳踅面一般以七成的荞麦粉加三成的小麦粉混合加水,搅和成糊状,倒在烧热的鏊(平底锅)上,用“踅子”摊匀,烙熟切成条状。合阳人常说:“没吃踅面没看线,没有到过合阳县”。
(4)踅子[ɕyε24tsɿ0],在合阳话中主要有三个义项:
①做踅子和踅面时,人们使用的半月形的薄木板,合阳人叫作“踅子”。如:你把踅子放哪搭了?我要摊踅子。
②煎饼的另一种称呼。由于煎饼的做法和踅面相似,都要用“踅子”沿着平底锅(合阳人叫“鏊”)的中心转一圈,把面糊刮得又薄又匀,所以当地人把煎饼叫作“踅子”,把做煎饼的过程叫作“摊踅子”。如:天热得太,今晌午摊踅子,明晌午做酿皮子(凉皮)。
③斗篷,无领无袖的长棉衣。幼儿时用其包裹孩子,会走时绑在脖颈,披在身上防寒。小孩睡着了当小被子用。是小孩天冷的必备衣物,当地人叫踅子。如:外头风大太,给娃把踅子顶上。
3.由动词“旋转”,引申为琢磨不定,古里古怪的人或事物。如:
(1)脾气踅[phi24tɕhi31ɕyε24]:多表示人的脾气古怪。合阳有句俗语:“三踅二阎王,老大怕婆娘”。
(2)踅嘛违道(咕咚)[10][ɕyε24mɑ0uei31tɑo0]([ku31tuŋ0]):表示古怪无常,没有定数。如:兀媳妇一天踅嘛违道(咕咚),不诚心过日子,老想着离婚哩。
此外,“踅”在合阳话中的基本义为“转来转去、来回走动”。如:他没拿大门钥匙,在门口踅了半天了。由此引申出以下词语:
(1)“踅摸 [ɕyε24muo31]”,有两个义项:①动脑筋、想办法。如:你把兀事再踅摸踅摸。②来回走动,想得到某样东西。如:你今来到我这搭又想踅摸点儿啥呢?
(2)踅(过)来[ɕy ε24(kuo44)lai0]踅(过)去[ɕyε24(kuo44)tɕhi0]:表示人来回频繁走动。如:兀整天踅(过)来踅(过)去,不务正业。
(3)狗踅油葫芦[kou52ɕyε24iou24xu31lou0]:比喻人没事可干,转来转去的样子。如:你兀是狗踅油葫芦哩。
(二)“踅”作为形容词
1.踅顺[ɕyε24suẽ44]:踅,与“横”同义;顺,与“竖”同义。与“横竖”“反正”的基本义相同。用两个相反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表示一个不可变的既成事实。如:踅顺他有理。
2.踅头[ɕyε24thou0]:即地头,也叫地踅头。合阳人把顺向犁地到回头,横向折回的部分叫踅头。过去合阳人种地,踅头(横向)种的品种与这块地主要种的品种不同,踅头种的品种量少,种树多用带刺的花椒,对主种庄稼起保护作用。如:棉花地的踅头种苘麻,玉米地的踅头种糜子。
3.踅筛[ɕyε24sai52]:横筛,长方形的大筛子。如:把踅筛拿出来把麦筛一下。
4.踅肉[ɕyε24zou44]:一脸的横肉,使人相貌显得凶恶的肌肉。如:他长了一脸的踅肉,把娃吓得不敢进来。
5.踅力[ɕyε24li31]:指人比较壮,力气大。如:他有的是踅力,能掮起300斤重的麻袋。
6.踅劲[ɕyε24tɕı~44]:与“踅力”意义基本相同。如:兀有踅劲。
7.踅木[ɕyε24mu31]:合阳人用以指木头的纹理是横向的。如:这块木料是踅木,不能做案(案板)。
8.踅说[ɕyε24suo31]:表示胡搅蛮缠。如:兀是踅说哩,谁能说过他。
9.踅曳[ɕyε24iε31]:本义为牲口乏力时不向前曳而向侧面拉,比喻人做错事情,不但不认错,反而强词夺理。如:能不能好好说,你兀是踅曳哩。
10.踅锅子[ɕyε24kuo31tsɿ0]:即箅锅子。合阳金水沟以西,人们用以馏馒头的工具。用木头做的,形状与半个箅子相同。如:把馍热到踅锅子上。
11.踅踅子[ɕyε24ɕyε31tsɿ0]:(东西)横着的、歪斜的、不正的,与顺顺子相对。如:今黑我踅踅子睡。
12.踅踅子肉[ɕyε24ɕyε31tsɿ0zou44]:一脸的横肉,此义项与踅肉相当。如:兀人一脸踅踅子肉。
13.踅死鬼[ɕyε24sɿ31kuei0]:蛮横,不讲道理。如:兀娃是个踅死鬼,见啥玩具齐占。
14.踅圪刺刺[ɕyε24kɯ31tshɿ0tshɿ0]:横行霸道的样子。如:他整天踅圪刺刺,不干正事。
15.踅踢顺咬[ɕyε24thi31suẽ44ȵiɑo52]:一般形容小孩比较顽皮,不按常规做事。如:兀娃整天踅踢顺咬,不务正业。
16.踅是行行[ɕyε24sɿ31xɑŋ44xɑŋ0],顺是样样[suẽ44sɿ31iɑŋ44iɑŋ0]:指树木或庄稼种得整齐漂亮。如:你看人家种的兀庄稼,踅是行行,顺是样样。
17.踅说踅有理[ɕyε24suo31ɕyε24iou52li31],顺说顺有理[suẽ44suo31suẽ44iou52li31]:表示强词夺理。如:兀是踅说踅有理,顺说顺有理。
18.合阳有句谚语:“踅跟顺一样[ɕyε24kẽ31suẽ44i31iɑŋ44],鞭杆跟棍一样[piã31kã0kẽ31kuẽ44i31iɑŋ44]”:比喻横竖都一样。
二、合阳话带“踅”词语的分析
(一)合阳话带“踅”词汇的语法分析
据统计,合阳方言中共有28个带“踅”的常用词语,其中有19个带“踅”的词,在这些词中,单音节词1个,占总数的5%;双音节词共有13个,占总数的68.4%;三音节词共有5个,占总数的26.3%。还有9个带“踅”的“短语”,大部分是固定短语,包括4个俗语和4个成语,1个自由短语。在这些词汇中,“踅”出现的位置比较固定,出现在词或短语的开头的共有26个,占总数的92.8%;出现在词(短语)中间的共有2个,占总数的6.9%;这说明“踅”在合阳话中正在由词根语素向类词缀演变。
从结构来看,短语大多数是并列关系,如“踅跟顺一样,鞭杆跟棍一样”“踅说踅有理,顺说顺有理”“踅是行行,顺是样样”“踅踢顺咬”“踅(过)来踅(过)去”等;也有一些主谓短语,如“踅圪刺刺”“狗踅油葫芦”“踅嘛违道(咕咚)”等;还有极个别偏正短语,如“踅踅子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构成基本相同,大部分属于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少数是派生法构成的词,如:“踅头、踅锅子、踅子、踅踅子”等;大部分带有“踅”的词是偏正结构,如“双踅窝”“踅面”“踅肉”“踅劲”“踅力”“踅风”“踅筛”等,还有一些属于并列结构,如“踅顺”“踅摸”等。
(二)合阳话带“踅”词汇的语义分析
从附加意义来看,合阳话带“踅”的词汇,大部分属于中性词,如:“踅风、踅窝、踅子”等;还有一些贬义词,如“踅肉、踅死鬼、踅圪刺刺、踅踢顺咬、狗踅油葫芦”等;此外还有个别褒义词,如“踅是行行,顺是样样”。从词义的发展演变来看,由本义“旋转、盘旋”引申出来的词义多是中性词;“踅”和“顺”在合阳话中是一对反义词,由于“顺”在合阳话中多表示“心思畅通,没有郁结”“有条理的,有秩序的”“合理的,行得通的,无阻碍的”“听从,遵照,依循”等义项,所以含“顺”的词语多是褒义词;“踅”在合阳话中与“横”是同义词,“横”多表示“不顺的,阻挡的,无理的”“朝左右方向,不顺畅地,无理地”,所以合阳话中带“踅”的词语多表示贬义。
三、合阳话带“踅”词语的成因
合阳距离西安市160 km,距渭南市120 km。由于昔日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合阳方言词汇中保留了许多古语词和特征词,合阳话中出现了很多带有“踅”的词语,既有纵向的原因,也有横向的原因。
(一)从纵向来看,合阳话带“踅”的词汇是近代汉语词汇的遗留
“踅”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高频词,常常出现在明清小说中。如《西厢记》:“下下高高,道路凹折,四野风来,左右乱踅。”《后水浒传》中共出现20处,如:“顾大嫂一踅,踅下亭心边去。”“顾大嫂拿了两把大刀在堂前踅。”《金瓶梅》:“这婆子正开门,在茶局子里整理茶锅,张见西门庆踅过几遍。”合阳话中的“狗踅油葫芦”“踅(过)来,踅(过)去”“踅风”等与近代汉语词汇的意义基本相同。
(二)从横向来看,合阳话带“踅”的词汇体现了方言间的延续性
汉语方言较为复杂,在十大方言区中,官话(北方方言)内部在词汇上有较强的一致性。“踅”作为一个自由语素,在中原官话尤其是关中话中广泛存在,如长安话中的“踅巴”,周至话中的“踅里王麻”,白水话的“踅抹圪刺”,长安、西安和丹凤话中的“踅三顺四”[11],户县的“踅木头”等。在蓝银官话中,也有一些带“踅”的词汇,如银川方言“踅连横一样,棒连棍一样”[12]。此外官话和晋语在词汇上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与合阳仅一河相隔的山西省,处于晋语和中原官话过渡区的万荣话,也有“狗踅油葫芦”“踅穰皮”“踅粉皮”[13]等的说法。
四、结语
合阳方言中有许多带“踅”的词语,这既是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传承,也体现了方言间的过渡性;这些词汇一部分是从本义为“旋转、旋到”引申而来,另一部分是由基本义“横”引申来的。在语言保护背景下,对合阳话中带“踅”的词汇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外地人了解合阳方言以及合阳方言的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实际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