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洛市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

2018-10-22张欣欣王倩楠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竹园民居社区

张欣欣,王倩楠

(1.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丝绸之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00)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推动了商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增速,现有传统民居的建筑质量和功能已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产生活需求。由于村民对传统民居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缺乏科学认识,大部分传统民居正在被村民摒弃,加之乡村建设急于除旧立新,导致传统民居屡遭破坏。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乡村规划建设的热潮,寻求商洛乡村传统民居的适应性保护与更新之道,协调乡居保护与乡村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村落组成、分布方面,且研究对象多位于南方发达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古村落,对于广大普通农村的传统民居研究较少[1-4]。针对陕西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主要集中于陕北民居和关中民居,侧重于将民居纳入聚落研究的范畴[5-7]。在商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方面,刘俊宏[8]研究了山阳漫川关古镇老街传统空间形态和建筑空间形态,提出了整体规划、建筑技术和文化传承等保护与发展建议。张霄[9]分析了洛南鞑子梁石板房的现状,剖析了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性开发的构想与建议。李晨星[10]研究总结了柞水凤镇老街民居的总体空间特色、古建群落的空间组织形态与古镇聚居的选址规律等空间景观特征。

总体上,当前关于商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提出的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还存在技术手段单一、普适性差等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最能体现商洛地区典型三合院、四合院民居特点,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的特征,剖析影响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尝试探索传统民居保护和更新策略,在加强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适度更新利用,使传统民居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需求,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永续发展。

一、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的特征

《山阳县志》记载,伍竹园因盛产苦竹,古称“苦竹园”。伍竹园社区隶属于商洛市山阳县城关街道办,北靠上官坊社区,东临和平村,南接下河社区。

(一)南北文化交融

山阳县自古是北通关中,南下湖北的咽喉要地。山阳鹘岭以北的居民多为“大槐树人”(山西移民)的后裔,鹘岭以南多为“下湖人”(江淮移民)的后裔[11],南北文化长期交融。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移民文化,使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既融合了山西民居简洁实用的特色,也汇集了荆楚民居恢弘灵秀的风格。在兼具南北方民居风格的基础上,注重与自然融合,秀雅大方不失庄重,形成独具商洛特色的建筑气质。

(二)山地特色鲜明

由于受朴素的风水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伍竹园社区在聚落选址和民居营建均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聚落空间形态主要受地形和河流因素影响,呈带状分布特征,传统民居融于青山绿水之中,具备商洛山地民居的典型特色。

(三)营建技术复合

伍竹园社区紧靠秦岭—淮河0℃等温线南侧边缘,在建筑气候区划中为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传统民居在营建过程中,为适应自然气候,夏季强调通风,冬季强调保温。因此,传统民居既保留北方民居墙体高大厚重的特点,又兼具南方民居开窗少、窗户小且天井小的特点。内部空间则通常分隔为储物和居住两部分,储物在上,居住在下,使用楼梯相连。

在南北文化长期交融的影响下,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的屋架形式进行了适应性选择和创新,将南北方常用屋架形式进行复合利用,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的混合形式,即在需要大空间的某几间房间采用抬梁式的屋架体系,在山墙部分仍使用穿斗式屋架,两种屋架形式彼此配合,相得益彰[12]。

伍竹园社区传统院落注重传统精神空间的塑造,体现长幼尊卑,空间布局注重中轴线控制。“堂屋”处于院落核心空间,用来会客与祭祀,是村民活动的精神核心。两侧则为“偏房”,用作子女住所或客房。因受地形限制,民居院落空间不及北方院落大,更接近南方山地院落空间形式,院落围合不尽规则,空间布局十分紧凑。院落通常根据局部空间环境和家庭富裕程度,建为一字院、三合院和四合院,集中体现传统民居适应山地环境和山地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

二、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伍竹园社区为陕南山区贫困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比重大,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民对传统民居的重要价值缺乏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起步晚,重视不够,导致伍竹园社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空废化”严重

当前,乡村家户结构已由过去父母与所有子孙同住的“大家庭式”复合家户转变为夫妇同住的核心家户或直系同住的直系家户[13],传统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已被逐渐打破。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使不完整家户增加,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老人独居现象增多。当家庭经济条件好转后,多数村民选择搬出老宅另立新居,而被遗弃的老宅一般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基本无人打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衰败。部分传统院落因后代辗转他乡发展,导致民居就地荒废。荒废空置的民居占用社区大量空间,却未得到相应处理,使社区出现严重的“空废化”问题。

(二)风貌破坏加剧

伍竹园社区现存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高山山坡和沟谷地带,大部分沟谷地带的传统民居已被村民自行改造。经过改造后的传统民居形貌与结构已不尽完整,建筑细部构件残缺。伍竹园社区民居建筑楼层已普遍增至2~4层,新建民居将传统民居包围,新旧并立且风格混杂,形象极不和谐。个别建筑盲目采用西方柱廊,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传统民居原有文化韵味和院落整体形象。

(三)安全隐患大

由于年久失修,村民安全意识差,位于山坡陡坎的传统民居普遍存在墙体开裂、房梁歪斜、乱堆废柴等严重的安全隐患。多年来,山坡地带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河谷地带传统民居在鞍武河涨水期深受水患侵扰,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对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而传统民居应急防灾减灾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往往在灾害发生后才采取临时应急措施。

(四)缺乏规划引导

在上一轮新农村建设中,由于政府部门未从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使伍竹园社区采取的美化措施浮于表面,墙面统一粉刷了白漆和绿漆,屋檐粉刷了红漆。此做法背离了保护传统民居“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突兀的色彩与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破坏了传统民居的色彩平衡。此外,开间小进深大的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已不能适应当代居民多元化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为此村民常自发进行民居更新,但是受文化程度和价值观、审美观影响,更新改造后的建筑在结构强度、抗震系数和空间布局合理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大部分民居采用了“整齐划一”的单一屋脊,安装了现代化金属材质门窗,传统建筑纹饰和建筑构件等反映地方历史和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已不复存在。因此,科学开展民居规划,建立合理有效的民居更新导则,从技术层面指导传统民居进行科学的适应性更新十分重要。

三、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

协调保护与建设的矛盾,使传统民居实现适应性更新,是伍竹园保护与更新的重点。传统民居是历史产物,承载着伍竹园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信息,是研究商洛陕南乃至民居文化的“活化石”。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利用与更新,使传统民居适应人们当代的生产生活需求,激发民居新活力。伍竹园社区现存的传统民居分布较为分散,民居质量不一,一味全盘保留或全部拆除均不可取,这样既不能有效保护珍贵传统民居遗存,也不能使传统民居适应新时代的村庄发展需求。因此,在“原真性”“整体性保护”“多元化分类保护”“因地制宜”和“动态更新”原则的基础上,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应遵循以下策略。

(一)控制整体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威尼斯宪章》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奠定了原真性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认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古迹的保护“绝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和改动”,古迹修复过程“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作为乡土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保留其原生性和历史真实性,是对伍竹园社区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传统民居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体,还包含其所处的整体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整体性原则是要保护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及文化遗产的各方面内涵和形成要素[14]。传统民居的保护不应割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应对民居所处的街巷空间、生态格局连同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性保护,保护传统民居的生长环境,延续传统民居整体风貌特色。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依山傍水,建筑环境基底条件优越。为使伍竹园社区实现环境色彩平衡,在实践中强调了传统民居色彩和风格控制,并对村民加建建筑制定了建筑色彩和景观风貌引导导则建议。整体建筑色彩以白色为基调,辅色采用土色、木色、青色和灰色,最终形成“青瓦白墙”、素雅恬静的陕南民居传统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信息,其街巷格局、建筑肌理和空间布局受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延续传统民居特色,最重要的是留住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在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强调传统民居特色要素的传承,坚持就地取材,沿用传统的建筑工艺,捕捉传统民居细部构件的雕花纹饰特点,对优秀的建筑要素、营建技术和手法应进行保留与沿用。

(二)分类保护与更新改造

传统民居更新应充分考虑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严格保护区、适度发展区和开发利用区,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对可利用的传统民居进行相应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接轨,适度挖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传统民居现状条件的不同,进行分类梳理,依据民居具体区位、建筑形态、空间尺度和使用需求,制定不同的更新标准,采取差别对待方式。

传统民居保护应注重采取多元化保护方式,避免“一刀切”。一方面,不应局限于单一保护模式,应通过建立传统民居价值评定体系,将传统民居进行梳理和分类,保护传统民居本身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民居单体建筑,应对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细部、建筑色彩和建筑环境等不同方面提出明确分类保护措施。

通过对现存传统民居进行梳理发现,伍竹园现存传统民居主要建设年代为1940—1980年,呈现组团分布规律,按照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特点可分为靠山组团、坡地组团和沟谷组团。在对三类传统民居组团的分布区域、建筑质量、建筑形制完整程度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了现状分析后,得出坡地组团整体风貌最好,靠山组团次之,沟谷组团最次,为具体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提供了必要前提,见表1。

表1 伍竹园传统民居布局特点及现状

根据《伍竹园社区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中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大西沟尽端和大东沟的靠山组团区域将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社区中心坡地组团区域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充分保护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不同分区的传统民居进行更新,是实现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对不同分区的民居类型采取不同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措施,从传统民居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民居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采取的更新措施应适应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注意尊重历史文化和地方传统风俗,尽可能保留民居特色符号,留住历史文脉,塑造乡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本土风格。

第一,对靠山组团中有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针对性重点保护与修复,提升建筑质量,还原传统民居空间格局,保留原汁原味的山地民居特色,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第二,对坡地组团传统民居进行整体性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在保护基础上探索再利用模式。重点丰富建筑功能,运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对适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民居建筑空间组团进行重点修复,使其既能适应现代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又能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对沟谷组团传统民居进行建筑高度控制和新旧风貌协调。结合沟谷地带已有新民居建设,进行创新设计的同时,适当保留传统民居特色符号,如保留屋脊文化符号,延续传统风格,使建筑群体风格自然融合,具体策略见表2。

表2 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

(三)落实规划引导,动态更新

伍竹园社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应规划先行。设计实践强调政府部门组织编制民居保护与更新专项规划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编制民居专项规划,建立明确的更新导则和图集指引。传统民居的更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建立与时俱进、不断修正的更新策略,以适应传统民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定位和功能要求。

在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中,关于传统民居更新部分,应采取弹性更新、预留发展空间的方式。一方面弹性选择拆建对象,另一方面民居的更新要注重分期分步骤实施,制定动态监管机制,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技术引导和规划监察,明确传统民居权属,妥善处理与传统民居相关的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切实有效的分期更新实施计划,进而适应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需求,引导村民科学合理地推进民居动态更新。

四、结语

传统民居的重要价值不可替代,演变进程不可逆。必须保护优先、更新适度,在保护与更新中寻找平衡点,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对传统民居开展更新改造,将保护与建设的矛盾冲突降到最低。

在保护与更新的价值导向上应尊重传统民居客观生长规律,正确认识传统民居的价值,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留存乡土历史记忆等非物质形态文化要素。在尊重传统民居原貌的前提下,重塑传统民居及其周边环境。在保护与更新具体方法上应根据地域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传统民居进行价值分类评定,为保护和更新改造决策提供依据。对保护型民居要重视建筑整体环境修复和风貌整治;对更新改造型民居要重视进行功能置换和开发利用,运用生态节能技术,适应新民居发展趋势,但必须避免过度技术植入。同时,应强调加强传统民居专项规划引导的重要性,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以促进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竹园民居社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社区大作战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美丽的荆竹园
竹园
贵州大竹园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综采工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