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云形象的文化书写与时代镜像

2018-04-04张文诺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赵云张飞关羽

张文诺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其形象在中国古代名将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赵云的形象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既有历史典籍的真实记载,又有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动人描绘,还有民间艺人的渲染,三种文本共同建构了赵云的文化形象。赵云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三国名将,又是文学文本创造的艺术形象。赵云形象是一种历经几百年逐渐形成的文化形象或者文化符号,它与历史典籍叙述的赵云不同,也与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存在一些不同。历史典籍记载的赵云并不符合历史上真实的赵云面目,历史典籍记载的都是史实,但历史典籍记载的赵云的事迹非常有限,关于赵云的史实肯定有被遗漏的部分,单凭这些文献记载的史实很难触摸历史上真正的赵云面目。蜀汉路途遥远、位置偏僻,文献资料难以搜集。“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1]538陈寿在写《三国志》过程中,就感到蜀汉的文献资料非常缺乏,而关于赵云的资料就更加稀缺。虽然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秉承一种史家眼光,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然而陈寿以曹魏政权为正统,对与曹魏政权相关的史料记载较为详细,对与蜀汉政权相关的史料记载较为简略,并且多少贬低了蜀、吴两方的人物。魏书共有三十卷,蜀书只有十五卷。同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武将形象不同,如李元霸、雄阔海、高宠、杨七郎、呼延庆、李逵、杨再兴、牛皋等是明显虚构的艺术形象,李元霸天生膂力超出了人类的极限,人们很容易发现这是艺术家的虚构;杨七郎力杀四门也让读者感到难以置信;呼延庆身高一丈二更让读者感到异常神奇。人们很容易分辨他们是作家或民间艺人的创造,而赵云的事迹都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作家罗贯中把赵云的故事设置于独特的环境之中,让读者感到赵云故事的可信。历史不仅是客观再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历史还是一种叙事。“调和的功能使我们把历史叙事看作是扩展了的比喻。作为一个象征结构,历史叙事不‘再现’其所形容的事件;它只告诉我们对这些事件应该朝什么方向思考,并在我们的思想里充入不同的感情价值。”[2]而文学,尤其是历史小说,它可能根据一些点滴的史料,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更能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复杂与混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还要多。”[3]只有把文学作品与历史典籍结合起来,才能发掘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通过历史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赵云书写可以挖掘历史上赵云的真实面目,分析赵云形象的文化书写特征,并分析赵云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既可以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也可以思考其中蕴含的文化镜像问题。赵云建立功业的大小以及他武艺的绝伦程度之间的关系不但牵涉到一员名将的历史地位,以及人的个性与功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关系到文化书写问题以及人们对一员名将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一、超强的武艺与战力

读《三国演义》或者听三国故事,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国武将的武艺排名。三国武将的排名有多个版本,不过大多数版本都把赵云排在第二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马五关六张飞”是最为流行的最为读者所认可的一个版本,非常符合三国故事的原貌。从三国武将武艺排名的各种版本来看,赵云的排名都非常靠前,一般是仅次于吕布。历史上真实的赵云的武艺究竟如何呢?在笔者看来,历史上赵云的武艺排名应该仅次于吕布,强于典韦、马超、关羽、张飞、许褚、张辽、黄忠、魏延、徐晃等其他大将。看一个武将的武艺不能只看历史记载,因为历史典籍只能是根据他的战功进行评价,而一个人建立的战功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仅凭战功判断有失公允。当然,看一个武将的排名也不能只根据文学创作判断,因为文学创作包含虚构、想象、夸张的成分。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大文本,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形成的互文文本中去分析,我们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陈寿在《三国志》中简略地记述了赵云的几件事情:为田楷拒袁绍;在当阳长坂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泝江西上平定郡县,占领江州;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与成都;建兴六年,与邓芝往拒曹真大军。通过这几件史实,陈寿对赵云的评价是“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1]567陈寿认为赵云作战勇猛,是刘备的得力大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赵云立了别传,增补了赵云的几件史实:赵云容貌雄伟,深明大义;带领义从兵投奔公孙瓒,与瓒征讨;当阳长坂对刘备心如铁石;攻取桂阳任太守,拒绝婚配;举荐夏侯兰;任掌内事约束孙夫人;截江夺阿斗;劝谏刘备归还益州人民的桑田田宅;北山救出黄忠;应用疑兵之计击败曹操;直谏刘备停止伐吴。从别传中可以看出,赵云不但勇冠三军,而且智勇兼备、目光远大,是不可多得的国之良将。作为一部历史典籍,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不可能具体描述一员武将的武艺,不可能直接为武将排名。关于三国武将的武艺,我们可以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看出端倪,《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内容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它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作者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形成‘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目。”[4]凡是较为重要的事件,《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事件都在历史典籍中可以查到,《三国演义》描写的武将对决场面固然有些夸张,但可以从中推测出武将战力的高低。

《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是对武将决斗场面的描绘,这不仅是战场厮杀,更是人的意志、耐力、精神的比拼,充溢着人格的壮美。许褚、张郃、张辽、徐晃等是曹操阵营中的名将,从关、张、赵、马、黄等与他们的对决比较中可以看出赵云的战力。赵云一出场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考虑到文丑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河北名将,当时文丑击败了公孙瓒,士气正盛,赵云刚一出场就与他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赵云营救公孙瓒成功,暗示赵云击退了文丑,赵云的战力应在文丑之上。许褚是曹操阵营中的第一名将,三国中的任何一员将领都难以在许褚身上占到便宜,马超看到许褚在曹操旁边竟然不敢动。赵云与许褚对决两次,在汝南战役中赵云与许褚狭路相逢。“操大怒,教许褚出战。玄德背后赵云挺枪出马。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忽然喊声大震,东南角上,云长冲突而来;西南角上,张飞引军冲突而来。”[5]265经过几日挑战,曹军不出。曹操围住了刘备的运粮官龚都,刘备腹背受敌,不敢出战,想趁夜间突围,被许褚截住。

“玄德慌寻走路。赵云曰:‘主公勿忧,但跟某来。’赵云挺枪跃马,杀开条路,玄德掣双股剑后随。正战间,许褚追至,与赵云力战。背后于禁、李典又到。刘备见势危,落荒而走……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放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阵独战张郃。郃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5]265

赵云与许褚首次相遇,二人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在经过首次的试探之后,二人的第二次相遇便知根知底,这次许褚是与赵云“力战”。“力战”写出了许褚拼尽全力,使出了浑身的武艺或者力量,说明许褚战赵云有点吃力。于禁、李典二将赶来攻击,刘备单骑逃走,被张郃、高览拦住。危急时刻,赵云赶到,说明赵云已经杀退许褚,并且在曹军占优的形势下击败许褚,说明赵云战力强于许褚。赵云不到一回合,枪挑高览,而高览是河北四名将之一,足以说明赵云恐怖的攻击能力。赵云枪挑高览之后,又来前军独战张郃,三十余合,杀败张郃,并且是在曹军占优的形势下击败了张郃。如果在双方势均力敌情况下,赵云应该在三十回合之内击败张郃。而张郃与张飞大战六十余合不分胜负,说明赵云的单挑能力强于张飞。在赤壁之战中,赵云奉命在乌林小路埋伏,曹操命徐晃、张郃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走。此时的曹军战斗力还很强,曹操让徐晃、张郃双敌赵云,说明曹操认为徐、张二人中的任何一人都抵不住赵云。在夷陵遇见张飞时,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说明许褚并不怕张飞。徐晃与关羽大战八十回合不分胜负。许褚与马超大战几百回合都难分胜负,而许褚见了赵云必须“力战”,说明赵云的战力强于马超。

赵云不但单挑的能力了得,而且冲锋陷阵的能力更是超一流。《三国演义》多次描写赵云冲锋陷阵的神勇,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当阳长坂之战。在赵云大战长坂坡中,赵云挑落的五十余名曹营上将大部分没有名字,如果一一记载,那就不是小说,而是历史典籍了。小说通过几个经典对决场面写出了赵云的所向披靡、勇不可当。一枪刺落淳于导表现了赵云的气势,力夺青釭剑烘托了赵云的机智,与张郃的对决表现了赵云的英勇,力战马延等四将写出了赵云的无敌,力战钟缙兄弟表现了赵云的善战。值得注意的是,赵云大战长坂坡时,曹营中除了张郃等人,其他的大将如许褚、徐晃、张辽、夏侯惇、夏侯渊、于禁、李典等人都没有出来与赵云厮杀。许褚、夏侯惇、李典等人都与赵云交过手,知道赵云的厉害、吃过赵云的苦头,他们很可能是想等赵云人困马乏之后再出来与之交手,以占点便宜。在当时情况下,赵云抱住必死的决心一心想救出幼主刘禅,人一旦不要命会激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作为一员大将,他们深知赵云此刻的战力,他们并不想自讨苦吃。而那些不知赵云厉害的五十余员上将刚刚出场就被赵云刺落马下,他们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深刻,也让一些读者感到赵云杀死的上将并不厉害。

如果这一点还不能说明赵云的战力,那么在定军山,赵云救黄忠那一场激战就可以表现赵云的攻击能力。这一场战役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有记载。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出阵,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1]566

《三国志注》叙述了赵云营救黄忠这段历史事件,黄忠去劫夺曹军粮食,被曹军围在营中而不得脱。赵云看到约定时间到了,黄忠未能回来,便带领数十骑寻找黄忠。赵云与曹军前锋激战,救出黄忠与自己的部将张著。至于遇到了曹营中的那些将领、有多少人马,怎样突出重围,记叙并不详细。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相当精彩。

云挺枪骤马直杀往前去。迎头一将拦路,乃文聘部将慕容烈也,拍马舞刀来迎赵云;被云手起一枪刺死。曹兵败走。云直杀入重围,又一枝兵截住;为首乃魏将焦炳。云喝问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杀尽矣。”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杀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5]592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文字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赵云的勇冠三军,枪挑慕容烈、焦炳是正面描写赵云的战力。作家罗贯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赵云武艺的出神入化,“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5]592写出了赵云武艺的壮美,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张郃、徐晃有兵有将,遇到赵云竟不敢抵挡,从侧面烘托了赵云的夺人气势,这种冲锋陷阵、藐视敌人的大无畏气概亘古未有。

赵云在对手之间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关羽被庞德称为英雄,这是仅有的一次,而赵云分别被曹操、李典、夏侯懋、郭淮、万政等敌手称为英雄。曹营中大将敢说自己不怕关羽、张飞、马超的大有人在,比如许褚、蔡阳、杨龄、夏侯惇、徐晃都敢说生擒关羽或者说不怕关羽。张飞非常勇猛,曹营中的大将也很忌惮,但张郃却说自己不怕张飞,张飞与张郃在瓦口隘大战几十余合不分胜负。张郃、徐晃看见赵云就走,不敢交战。一些关于三国故事的评书、戏曲、弹词、子弟书等民间作品更是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赵云超强的战力。在清代戏曲中,有这样的情节,诸葛亮刚一出山,张飞不服军令,诸葛亮令赵云擒住了张飞。在张国良的大型评书《三国》中,赵云的武艺明显高于其他武将,曹营第一大将许褚最怕赵云,枪王张绣在长坂坡死于赵云之手,曹洪被打得口吐鲜血,徐晃、张郃遇到赵云不敢应战,东吴大将甘宁对赵云心悦诚服,徐盛、丁奉遇到赵云不战而走。在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中,赵云的战力明显高于其他将领。在历史上,赵云的官爵并没有关张马黄魏显赫,陈寿却把赵云与关张马黄放在一起立传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这说明陈寿已经开始注意到赵云的能力与武艺的超强之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赵云立了别传,突出了赵云的战力与功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了赵云与对手的对决,从中可以看出赵云超强的武艺与战力。《三国演义》后的评书、戏曲、弹词、弟子书已经很明确地表现赵云超过其他名将的武艺与战力。这些文本书写暗示,人们从史书、文人创作到民间作品形成的文本中认识到赵云武艺高强,是一员超出三国众多名将的大将。后世的人们根据历史典籍与民间作品对赵云进行了挖掘与判断,逐渐恢复了赵云的本来面目,使赵云成为一名能与历史地位相称的大将。

二、高远的政治理想

赵云一生忠于国家、爱护百姓、扶助弱小,他对刘备赤胆忠心,心如铁石,富贵不能动摇其心。赵云志存高远,以报效国家、解救天下苍生为念,他选择施行仁政、爱民如子的刘备作为自己的主公。

赵云是河北真定人,隶属于袁绍,他同乡的人都选择袁绍作为自己的主公。赵云认为袁绍没有爱民之心,就离开袁绍选择了势力远不及袁绍的公孙瓒作为自己的主公。据《三国志注·云别传》记载:“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议论,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1]566显然,当时年纪尚轻的赵云就立下了报效国家、解民于倒悬的志向,并且决不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孙瓒刚愎自用不听赵云忠言,兵败自杀。四海飘零的赵云仍没有投奔袁绍,不顾袁绍的多次相召奔走四方寻找明主刘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5]242赵云选择主公看的不是其势力大小,而是看其有没有爱民之心。“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6]赵云一旦选定自己的主公,就义无反顾地忠于刘备。赵云忠于刘备是一种国家大义,是为了解救天下老百姓。赵云的境界不但高于三国时所有武将,而且也高于一般文臣。难怪宋人萧常在《萧氏续后汉书》云:“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义不同于义气,“‘义’代表了‘信义’和‘正义’,是主流社会中的重要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然而‘义气’则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者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它存在于真实的、日常的、你我他的交往中,是一种个人的气质和气概……简单说来,‘义’是对于一个集体、国家甚至民族来说的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道义,而‘义气’则是在具体的个人心中存在、指导其具体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和标准之一。”[7]赵云的义与关羽的义根本不同,赵云的义是大义,关羽的义是私人之义,赵云为了大义可以牺牲小义,关羽为了个人小义可以损害国家大义。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人们围绕土地聚居,人与人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在这种聚居群体里,人与人之间由于长期的共处,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大部分人还具有血缘亲情(在一块土地上,父亲将土地分给儿子,儿子再将土地分给孙子)”[8],这种私人情感往往凌驾于公共情感之上,为朋友两肋插刀,私义重于国家利益,关羽为了自己的私人之义放走曹操。赵云的义超越了中国古代普遍流行的私人之义,上升为国家大义,具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大义。

赵云始终坚持自己解民于倒悬的大义,这使得赵云超越了一般的大将而具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刘备占领益州之后,便论功行赏,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乐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1]567赵云的这一建议非常正确且富有战略远见,如果把益州的屋舍及田地分赐诸将,就有可能破坏刘备在百姓中爱民如子的形象,百姓就会离心离德,把屋舍与田地分给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必然会拥护刘备政权。更为重要的是,诸将一旦分到财产,也容易滋生腐化堕落思想,会损害刘备集团的战斗力。“赵云不趋炎附势,坚持真理,不仅从爱护人民百姓出发,也是为维护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着想,真是深明大义。”[9]刘备认为赵云的建议非常正确,就听从了这个建议。赵云作为一名武将,具有如此胸怀、见地与战略眼光,甚为难得。

当然,像赵云这样具有政治远见的大臣在蜀汉集团也不是没有,很多有远见的建议由于不符合当时的利益会被很多人反对,很多人不愿意也不敢直接向刘备直言进谏。关羽被杀之后,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要求为关羽报仇。在刘备盛怒之下,蜀汉群臣大都不敢明言直谏,赵云站了出来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具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5]662赵云的劝谏受到了刘备的激烈批评,他并不退却,反驳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5]662赵云认为曹操是汉贼,是蜀汉政权面临的主要矛盾,当先灭魏,灭魏则吴自然归附;曹丕篡夺政权,不合民心,伐魏必然得到关东义士的响应;与吴交战难以取得结果。明人钟惺评价赵云说:“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10]刘备立足未稳,就想动用全国之兵讨伐根基稳固的东吴政权,并且没有出兵的正当理由,是一场非正义战争,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赵云的这次直谏具有很大的风险,他有可能冒着不被刘备重用的风险。果然,这次战争他被边缘化,只作为后应,督运粮草。

然而,在中国这样非常看重私义的文化土壤中,忠于国家大义也会让赵云处于尴尬的境地。刘备有很浓重的帝王思想,他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实现自己当皇帝的人生理想。关羽、张飞忠于大哥刘备,他们支持大哥作皇帝;诸葛亮、马超、黄忠等人忠于主公刘备,他们支持刘备当皇帝。赵云具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头脑清醒,对刘备当皇帝的做法并不支持,这极有可能让刘备心存芥蒂,导致赵云地位的边缘化。赵云高远的政治理想让他在刘备集团中与众不同,也很容易遭到同僚的排挤。赵云归附刘备后,屡建战功,却屡次被边缘化,导致了赵云一生的悲剧。

三、失意的英雄

纵观赵云一生,他得到的官爵与他立下的战功不相称,他立下的战功与他的个人能力也不相称。投奔刘备之后,他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当阳长坂之战凭借一己之力救出阿斗,截江夺阿斗等为刘备集团解除了重大包袱,摆脱了后顾之忧;泝江西上夺取江州与张飞会合,为合围成都扫清了外围;据汉水赵云以寡胜众击败曹操,巩固了战果;箕谷阻击战没有损耗一兵一卒,保存了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占领四川的战役中,张飞陷入包围而不得脱身,幸亏赵云及时赶到击败刘璋军队;在北山曹营,赵云救出被围困多时的老将黄忠。凭借这些战功,赵云应该得到关张马黄魏相似的官爵,然而赵云的官爵远远低于关张马黄魏。攻取成都之后,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而此时赵云不过是翊军将军。赵云得到的这个官职怎么衡量都不合理,如果按照进入刘备集团以来的战功衡量,赵云肯定大于马超、黄忠、魏延;如果按照入川以来的战功衡量,赵云又大于关羽,与张飞相当,张飞擒住了严颜,赵云收了吴懿与李恢。赵云跟随诸葛亮泝江西上,攻占了很多地方。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死,健在的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魏延迁镇北将军;而赵云依然是翊军将军。建兴元年(223),后主刘禅继位,李严为中都护,假节,后又迁前将军;刘琰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魏延为镇北将军;赵云略有升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又迁镇东将军。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众将进驻汉中,吴壹为关中都督,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赵云依然为镇东将军。可见,赵云始终未进入蜀汉政权中最高层级的将军行列,比赵云进入刘备集团早的关羽、张飞比赵云官职高,比赵云进入刘备集团晚的人也比赵云的官职高。景耀四年,大将军姜维为赵云鸣不平,赵云才被封为顺平侯。赵云官职难封暴露了刘备集团赏罚不公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将军们的积极性,势必会导致刘备集团战斗力的衰退,在刘备集团长期的军事行动中,赵云担任的是后援、策应或者掩护任务,独立带兵攻城略地的机会不多。赵云独立带兵的机会主要是江州之战、汉水之战、箕谷阻击战等三次战役。这三次战役中,只有江州之战赵云担任了主攻任务,汉水之战是担任老将黄忠的掩护,箕谷阻击战是担任诸葛亮大军的后援部队。赵云虽然在功劳上没有关张马黄魏高,但在《三国志》中,陈寿却把赵云与关张马黄等四人合立一传,这说明陈寿认可了历史上赵云的真实能力。客观来看,赵云的能力应该为刘备集团建立更大的战功,然而,赵云没有几次获得独立带兵的机会。赵云之所以不受重用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很大关系。东汉时期,人们看一个人的能力,首先看的是这个人的门第,如果门第比较低下,就很难获得机会。刘备虽然是一个很识人的人,但也是一个比较正统的人,他受当时正统文化的影响,在用人方面气度较小。刘备一是任用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如关羽、张飞;二是任用门第较高的人,比如马超、黄忠、魏延等,马超是西凉的军阀、世代公侯,黄忠是刘表手下中郎将,魏延也是刘表手下将领。刘备虽然也重用门第并不显赫的关羽、张飞,那是因为关张二人是最早跟随他的人,二人是刘备的肱骨之臣,起家之基础,任何人都不能超过关张,所以任何重大任务,刘备都要考虑关张二人。马超、黄忠、魏延是后来归入刘备集团的势力,刘备为了显示公平,拉拢人心,对他们委以重任。而赵云夹在中间,论关系亲密不如关张,论门第不如马黄魏,所以他只能作为后援或者掩护任务,也难以取得主导战争胜负的战功。曹操在用人方面很有气度、有魄力,可谓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他不管一个人的门第高低、关系亲疏或者品德高低,只要有能力,就大胆启用,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荀彧叔侄、郭嘉、程昱等门第都不高,而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的出身都很低微,这样的用人标准使曹操集团爆发出很强的活力。

赵云不被重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赵云是一个立志高远、有主见、有抱负的将军。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是因为刘备可以实现赵云心中解民于倒悬的政治理想,说赵云忠于刘备不如说赵云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旦刘备做出不合大义的决定,会受到赵云的直言进谏。赵云对刘备的要求是兴复汉室、实行仁政、解民于倒悬。在蜀汉大臣联名上表要求赐封刘备为汉中王的一百二十人的名单中,唯独没有赵云的名字,这固然说明赵云的官职低,不够级别,也说明赵云对此事可能不太支持。在请刘备作皇帝的文武众官名单中,仍然没有赵云的名字,这足以说明赵云对刘备的做法并不支持。赵云的这种特立独行肯定会引起刘备的不满,这必定导致赵云的长期受压抑的地位。“历史上的赵云并不像《三国演义》所写那样位高权重、深受尊崇和光彩照人,其一生颇多委屈和抑郁,壮志难酬,最终在几分黯淡和抑郁中离世,是一位颇富悲剧性的人物。”[11]

赵云一生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蜀汉政权的悲剧。这个问题在由谁镇守荆州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诸葛亮说:“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5]522刘备让诸葛亮量才委用,又给诸葛亮做了暗示让关羽镇守荆州,显示了刘备的用人原则——任人唯亲。如果能守荆州者唯有关羽一人,也不用暗示诸葛亮了。可见,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心中,镇守荆州的除了关羽之外,还有其他的人选——张飞与赵云。与张飞相比,赵云是镇守荆州的最合适人选,张飞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让他镇守荆州,不太合适。赵云既有冲锋陷阵之勇猛,也有镇守一方之智谋,谨慎小心,最能贯彻“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战略部署,足可以保荆州无虞。关羽智谋兼备,但是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与臣僚关系紧张,这些错点如果在没有人制衡的情况下会被进一步放大。关羽失掉荆州,使诸葛亮的钳形攻势失败,导致了蜀汉政权由盛转衰。“而赵云的不被重用、不被采信,结果就是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损失,可以说赵云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刘备、诸葛亮和蜀汉的命运。被埋没的帅才,不得志的英雄,影响着历史的进程。”[12]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浓重悲凉感与沧桑感的历史演义小说,那些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忠君爱国、正直耿介、嫉恶如仇、武艺高强等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们的事业遭到了无可挽回的失败,这真是历史的吊诡之处。赵云的悲剧正是历史的悲剧,赵云一生未得到符合自身能力的重用,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强,而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将领的优秀品质与超强素质。赵云是一名具有现代意识的三国名将,他武艺高强、忧国爱民、诚恳忠厚、谦恭谨慎、淡迫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与敏锐的战略眼光。这样的素质使他在刘备阵营中特立独行,赵云既与刘备存在芥蒂,也受到同僚的排挤。赵云的悲剧是一种历史悲剧,历史悲剧就在于历史人物与其承担的角色的错位,因而历史的前进总伴随着曲折与漩涡,因而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不得不承担无穷的灾难。“《三国演义》不同于以往的悲剧作品。它不具体表现个人苦难,而是执着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屑于把个人和家庭作为悲剧的对象,而是将民族的道德理想作为思考的焦点,它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去吟咏,而是以整个民族的身份去歌唱。这一史诗性悲剧不仅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心灵的果实,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3]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赵云的悲剧引起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不公的无奈与喟叹。“在伟大的历史和艺术作品中,我们开始在这种普通人的面具后面看见真实的、有个性的人的面貌。”[14]自陈寿起,陈寿开始把官爵比魏延小的赵云与关张马黄列为一传,这显示了陈寿对赵云的肯定。裴松之给赵云立了别传,使赵云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进一步提高了赵云的地位,赵云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国之良将。后来的戏曲、评书、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对赵云的武艺进一步渲染,使赵云成为一个武艺超群的“战神”。当代影视不但赋予赵云超强的战力,而且赋予其鲜明的个性与人情味。“纵观赵云形象千余年来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大抵由晋至唐,赵云形象停留在正史阶段;宋元之际,转入民间,得以丰富和发展;明清以降,兼具历史与文学之长的艺术形象,随《三国志演义》的流传而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直至今日,赵云的形象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仍然处于‘世代累积’的发展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把握,集中体现在赵云的德、才、貌以及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等方面。”[15]在多种文本形成的互文语境中,赵云形象跨越了民族与国界,当代读者把赵云作为三国时期最受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赵云从历史真实走向文学著作,又走上影视银屏,他的形象一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作者的参与及当时历史状况的变化而在随时变动着。他的地位由低升高,形象由人变成神,后又回落到真实的人。他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显示出来。”[16]赵云形象的演变是人们对国之良将期待的时代镜像,也是人们心目中英雄情节的时代折射,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赵云张飞关羽
A NOTE ON MEASURE-THEORETICEQUICONTINUITY AND RIGIDITY*
“关羽”去世
《无风的夏日》
标点符号的争吵
Jokes Today
华容道
谦虚的铅笔
闲话关羽护嫂
关羽大意失荆州
张飞因酒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