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8-04-04杨宝盈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模因跨文化交际

杨宝盈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1450)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日益明显,国际交流和对外经济越来越频繁,商务市场急需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大批具备跨国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知识的商务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能够避免谈判中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有助于掌握谈判技巧,促进谈判成功。各大高校开始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予以关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目前,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已成为不少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这表明,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学生适应现代商业社会应具备的一种通用能力。

当人们身处异族文化环境中与异族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他们思想、行为上的文化烙印往往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跨文化交际失败或受阻通常和文化差异相关。具有跨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敏感性的人,对异质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包容度较大,其行为思想更为灵活开放,因此,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观察和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异质文化的特点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掌握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助于达到信息对等、沟通顺畅的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模因论概述

作为独立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概念由Edward T.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被进行初步研究。该领域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简称ICC)最为吸引学术研究者,另外也具有社会的实际需要。

国内外学者在ICC的概念和结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外,Spitzberg(199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技巧、知识三个因素,三者相辅相成。Chen&Starosta(2000)从ICC的测评角度提出了相关理论和实施基础,并设计出跨文化敏感度量表。Samovar&Porter(2004)认为ICC包括技能(skill)、动机(motivation)和知识(knowledge)三个方面,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地采纳和引用该模式。Franklin(2009)(2010)以Bloom的经典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为基础,提出ICC主要由三方面构成:跨文化意识(认知)、跨文化灵敏性(行为)、跨文化敏感性(情感),而知识、技能和态度则是相对应的学习结果。在国内,从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教育角度,贾玉新(1997)(2004)、胡文仲(1997)、庄恩平(2007);代李胜(2009)等多位学者对ICC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没有间断[1](P138-139)。赵爱国、姜雅明(2003)构建了由行为能力、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三方面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杨盈、庄恩平(2007)从外语教学角度,构建了包括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等四大能力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模因是文化的基因,其核心概念是模仿,学习者通过模仿能够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2](P50-54)。模因论源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该理论解释了文化进化规律,倡导文化基因复制与传播,并为跨文化情景下的文化传播和认知提供了新视角新观点[3](P200-209)。FrancisHeylighen提出,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阶段[4](P68-73)。同化是前提,它是指模因受到新宿主的注意、感染并被新宿主接受,然后进入记忆阶段。记忆是过程,模因在宿主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则宿主印象越深刻,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表达是手段,它是指模因从宿主记忆中提取出来用于交流并被他人所感知,话语、文字、图形、音乐、手势语等都是丰富多样的具体表达形式。传播是途径,它是指模因信息成功传递的载体或媒介,包括生物载体人和非生物载体——书籍、电视、互联网等。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规则[5](P242-245)。在模因认知观的指导下,能更好地认知和掌握外国文化,清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是大学英语教学表现出的不争事实。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部分人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英语教学忽视对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跨文化的认知。在语言课堂上,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地导入文化因素。长久以来,学生和教师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对文化的问题重视不够。在与英美人进行实际交际过程中,学生会下意识地以本族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交际活动,常常会对欧美朋友问以下问题:Have you got married?(你结婚没有?)Howold are you?(你几岁了?)what’s your salaryeach month?(你一个月赚多少钱?)Where are you going?(你要去哪?)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吃饭了吗?)Where doyou live?(你住哪里?)这些中国人之间常问的问题,对于欧美人来说是很不礼貌的做法,这似乎在窥探他们的隐私。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对西方宗教信仰、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等认识不足,导致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然而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效果。

四、模因论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息息相关,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除了要分析英汉在句法、语序和篇章结构上的差异外,还需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和文章的背景文化知识,另外,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习惯的不同,并能根据所获得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这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6](P68-69)。

我们结合模因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种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以便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7](P81-83)。模因的成功复制生命周期包括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

首先是同化阶段。此阶段教师应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常用词汇、固定句式与表达方式并有效进行同化,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移动云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相对逼真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例如,每个单元上课前,教师可把本单元相关的文化模因以“微课”“视频”“课件”等形式展现出来,上传到云班课,将英汉语言表达中典型的文化差异挑选出来重点介绍,把有西方特色的文化模因进行重点讲解,做到课前有效的文化同化和文化输入。另外,每个单元会涉及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初次见面的“问候与寒暄”,对朋友的“赞美与回应”,“接受与拒绝外国友人的邀请”,中西方“请客吃饭”的餐桌礼仪,朋友间的“送礼与受礼”等,教师可以建立相关主题的常用词汇模因库、句式模因库、对话模因库、语篇模因库等以文字或“微课”展示的方式等提前发送给学生进行课前同化。教师要课前对其中的语言文化知识及非言语交际的具体运用进行讲解。下一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对词、句、篇章等方面进行记忆、模仿和背诵。

第二是记忆阶段。记忆背诵相关语言文化模因,把它应用到日常对话或写作中,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应用能力。除了背诵模因库里常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参考商务文章进行仿写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介绍公司的范文,如宝洁公司简介,教师可先以“微课”的形式播放一段介绍宝洁公司的英文短片,让学生对宝洁的公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把这篇公司简介的范文展示出来,指出介绍公司需要用到的常用词汇、句式等,然后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背诵。学生来课堂上课时再布置一个针对本民族文化写一篇公司介绍的短文,如格力公司简介等。通过比较原文和仿写的文章了解中外公司在经营、理念、策略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范文背景可选取商务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传统、节假日活动等等[6](P68-69)。

第三是表达阶段。有了同化与记忆,学习者进入自我能力展现与表达的关键阶段。强势模因包括三个特性:保真度、生命力与多产性[8](P81-89)。模因通过重复、变异或创新不断被模仿和表达,而不断地复制传播才能成为强势模因。

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文化知识调动出来。教师可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文化活动,如在教授“请客吃饭”主题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编排中西方请客吃饭上体现文化差异的情景对话,把头脑中同化和记忆的文化知识应用到表达上,通过文化合作、文化表演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其他的生活场景,如中西方“送礼与受礼”的文化差异情景模拟,“接受与拒绝外国友人邀请”的角色扮演等。此外,课后要求学生尽量使用真实场景如到餐厅等场所,用手机以“微课”的形式拍摄相关单元主题的视频对话,上传到学生群共享,对话中要求使用频率较高的固定表达方式编排对话,避免使用中国式的英语,从而减少文化上的差异,教师下次课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异同,能极大促进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传播阶段。该阶段是模因成功复制传播实现文化模因的普及性并促使下一循环重新开始的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最后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采取上述课堂教学策略外,还可以把教学扩展到课外。如笔者所在学校则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分校及加州圣玛丽学院就有跨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每年选派教师到美国这两所高校进行交流访问学习,被选派的教师还会在美方学校担任“跨文化商务沟通”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另外暑假还会组织学生到美国进行带薪实习,美方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我校进行跨文化交流学习。通过中美双方学校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传播异国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大型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实现传播文化的目的,如外语戏剧大赛、语音语调大赛、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写作大赛等。学生通过模仿和扮演戏剧中的人物角色,模仿电影中的语音语调,给电影配音等能够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台词的揣摩,增进对英语戏剧和电影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的深层次理解。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移情能力,有助于发展文化认同,克服文化偏见,尊重中西文化差异及价值观的差异。戏剧表演、电影配音、口语比赛等活动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应用与传播的途径,它还实现了跨文化语言模因传播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跨文化情感能力和表现力。学习者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吸引观众,影响其他宿主参与其中,又开始了模因同化、记忆、表达到传播的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从而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9](P38-39)。除此以外,笔者所在学校与美方学校有跨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每年暑假派学生到美国进行带薪实习,体验当地文化与习俗,另外,美方也派学生与我的学生一起上课及交流学习。此外,本校教师还可以与美方合作单位共同建立在线交流平台,组织两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等进行跨文化互动交流学习。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如QQ、Skype进行视频聊天,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等进行书信往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固定的交流伙伴,交流两国的文化习俗、文化差异、人文风情、社会见闻等。通过建立中美合作交流项目和互派学生到合作国实习或学习等方式,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直接与异国文化成员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不断模仿、记忆、表达再到传播,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模因的生命周期恰好与语言文化的输入、输出及传播过程相一致。模因论为语言文化研究引入了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新观点,对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较强的解释力和促进作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文化表演、文化体验、文化交流及文化合作等教学策略感染宿主,把异域文化传播给新宿主,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构建中美网络沟通平台与合作项目,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构架中的培养目标。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凌来芳.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138-139.

[2]杨宝盈.模因论视角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创新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0-54.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季刊),2003(2):200-209.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68-73.

[5]傅福英.张小路.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242-245.

[6]李春光.模因论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4(1):68-69.

[7]马生仓.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81-83.

[8]桂永霞,杨宝盈.图式理论与模因论及模因的传播[J].宜春学院学报,2017(2):81-89.

[9]张慧惠.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2(3):38-39.

猜你喜欢

模因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