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语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与话语权研究
2018-04-04索春艳李光玉
索春艳 丁 石 左 伟 李光玉
(1.哈尔滨金融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湛江 524023;3.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学术语境下叙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时效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借鉴语境原则,对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理论探讨视角、平台、切入点不统一等问题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深刻认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背后复杂的现实问题。当然,语境原则只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视角、平台或切入点,而问题的研究、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学术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学校德育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命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实践背景之不同,学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侧重有所不同。如改革开放背景下、微时代、大数据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较倾向于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各类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西方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软实力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阶级性的探讨;若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等方面问题,则又相对偏向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当然,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学校德育的学术研究往往交叉进行。如一元主导与多样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又会涉及改革开放这一实践与时代背景。
一、学术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当下境遇
(一)关于学术。“‘学术’一词,在我国久已有之。《辞海》(1999年版)在解释‘学术’一词时,举《旧唐书·杜暹传》中的‘(杜暹)素无学术,每当朝议论,涉于浅近’为例,然后将此定义为‘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1]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许多学者把“学”与“术”分开。严复和梁启超大致认为,“学”更在于“知”和“理”,“术”更在于“用”,“学”应与“术”独立。梁启超指出,“学”为“体”,“术”为“用”,并举例:研究人体组织、辨别其机能的为生理学,而应用此生理学理论治疗疾病的则为医术。严复、梁启超所说的“学”接近现代意义的“学术”概念。在近现代意义上“学术”主要释源于西方,“在欧洲的传统中,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1]为何西方强调学术研究与学院的密切关系,强调学术的非实用性?对此,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解释为:其一,在分工发达的工业社会里,并非人人、处处可为学术,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专门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学术研究;其二,学术不能追求实用的原因是,把学术当作致用的手段,动机高尚者则无法潜心学理,动机低下者则会产生功利主义,王国维和陈寅恪对此持相同意见。当然,李伯重教授认为学理和实用不能截然分开,为“致用”而治学和为“学术”而学术之间没有价值判断高下之分。“学术是一种纯学理性的探索,因此我们就不能从功利主义的立场,而应从纯学理的角度来看待学术。就此,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即学术成果的价值不是由纯学理性探索所达到水平的高低,而是由研究题目的大小以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决定的。”[1]事实上,往往一些纯学理方面的研究,因种种原因可能、亦或暂时、或无法直接显现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但不能据此评价其研究水平之高下。从东西方对“学术”的理解来看,学术研究应排除功利主义倾向,遵守学术精神,而不能倒向实用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学术研究遵循科学性追求科学性,达到科学化的学术才有经世致用的“术”之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一定在具备专业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学术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研究理念上遵循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其次,在研究原则上遵循实事求是;再次,从研究路径和一般规则上看应寻其理论根基,到马克思主义中去找寻其学术合理性与学术合法性,还要在教育层面去寻找规律;最后,研究应坚持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富有学理性的、排除功利主义倾向的、其研究成果为人民经世致用的探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阶级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有助于探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往往无法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甚至其社会效益也无法当即显现,但不能据此放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德育实践提供学理基础与理论支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政治功能更有自信与力量。
(三)学术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境遇。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其学术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理论研究亦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通过分析、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当前学界对政治、教育实践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往往强于学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目前,学术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出的一些不足主要有:如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持怀疑态度,持此立场的人往往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及其学术价值;一些学术报刊、杂志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学术性为由,经常拒载或者缩减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稿件;一些学者言必称西方,试图用西方公民教育、行为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替换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些学者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或实践性掩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用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替代科学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仅仅理解为学科研究,认为只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学术话语权。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认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权与学术话语权等同了。当然,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科学化更多地要求诸于对其学科的研究与建设,但二者不能同日而语。科学是学科确立、发展、成熟与完善的前提、基础与指导,学科是科学研究系统化、制度化的呈现,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规律决定着学科自身的构建、完善及其发展规律。科学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前者。
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强,但这并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已然实现了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的确立并不必然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地位的已然确立,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实然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学术层面,在坚持学术自治、自由、自信等理念与精神的基础上,真正地求得真理性、规律性认识,在时代变迁的不同语境中坚持正确导向与目标,合理科学地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预设,既不游离于时代面临的问题,又不流于功利主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朝向科学化,拥有学术地位,获得学术主导权,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在其学科研究方面无法前行,而且也无益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与话语权
就语境、学术、学术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特征及其当下境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等问题作出分析后,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化与学术化的现实路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与话语权。
(一)坚持学术精神与学术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研究应坚持学术自由、自治、自信理念,遵守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合理性与合法性,切忌以西方某些人文科学唯命是从,这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形态的必要前提。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2]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批判借鉴西方科学研究成果,但不能唯西方公民教育、社区教育、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马首是瞻,当然亦不能在国内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后面亦步亦趋。思想政治教育学必竟其有特殊研究对象、研究规律和专业研究域,决不能对借鉴研究的太多,研究之后又不假思索地借鉴太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重点、立足点放在国内资源的深入挖掘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自觉、学术自信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养料与动力,当下加强三者的对话与沟通是学术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
(二)坚持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研究注重基本理论等“元问题”研究,探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问题,以便更好、更高效地坚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阶级性与实践性是统一的。学术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不应掩蔽政治背景、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与实践性,反之亦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为其意识形态性与实践性提供学理依据与方法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探讨,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背离与威胁,相反,学术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力求达到的科学性,恰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质与功能的辩护与巩固为灵魂与支柱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既要完全经得起科学的考验,又要在面对时代问题时以自己的担当精神展现自己的实践力量。
(三)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加强学科建设,坚持问题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与话语权
1.应确立、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权、主导权。学科与学术相互依存。学术研究为学科创立提供思想理论准备,学科创立则是学术研究日益成熟,日益科学化、制度化与常态化的结果与呈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学术背景、学术形态及学术话语权,应着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建设及话语权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构整体化推进,其学科体系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纵深化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与空间,促使其向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在这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又日益强化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向科学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权和主导权,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来看,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各个要素的话语权与主导权上;从学科系统来看,在众学科前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主导权,发挥政治主导和精神主导作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坚持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时俱进地充实其自身的理论、内容、原则、方法、手段与载体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对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秉持相同原则,既尊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又要求其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规范其所研不能与人民为害,不能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这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领域主导形态的体现。
为确立并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权与主导权,在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方面,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强调指出,一个完善的德育教育过程是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的过程。作为显性德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正面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不应忽视学校其他课程、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课堂主导’作用”[3]。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均衡发展,有效实现理论知识向行为习惯的转化。在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与功能的前提下,张耀灿教授提出了应注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活动中去的重要思想,无疑地对构建、坚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权与主导权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另外,国外一些成熟经验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如美国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实施价值教育:“价值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显性的正式课程教学(overt curriculum)——通过公民课,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宗教课,以及其他国家课程进行直接的价值传递——和隐性的学校生活渗透——充分借助课外活动、精神关怀、学校风气、都是示范、心理咨询及生涯指导等隐性课程施以间接的价值渗透。”[4](P432)
2.要有国际视野,坚持问题意识。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与话语权,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面向国际。全球化背景下,为促进自身创新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规范学科基本范畴体系,推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创新研究范式的同时,又要批判借鉴各门学科的优秀成果,努力创新本学科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本学科富有开放性的科学化、系统化学科体系,从而引导国际学界研究和讨论的视线与焦点,体现自己的“专业域”与“专业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2]体现了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话语权、领导权需具备的国际视野与伟大智慧,对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地位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问题意识与导向,并进一步点明了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他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2],要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围绕正在做的事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等问题的阐释分析,从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2]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及主导权、话语权的提升,一定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重点与前沿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呈现其学术化研究态势,研究阐释新时代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就、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等问题义不容辞,只有做到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话语权才能于实处发力,于理论创新处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论坛,2015(3).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EB/OL].2016-05-17,http://www.wenming.cn/djw/sy/jjq/tt/201605/t2016 0519_3370540_2.shtml,2016-05-19。
[3]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3).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1)[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