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美两党意识形态新变化比较分析
2018-04-04杨金焓
杨金焓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一、二战后美两国两党的发展变化
(一)英国二战后两党选举、执政的新局面。二战结束以后,英国两党制依旧同战前一样是保守党与工党这两大政党轮流执政。但是从战后到现在,无论是英国内部还是整个外部世界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政党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从1945年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期间英国的政党制表现出了非常典型的两党制特征。因为在这几十年中,工党和保守党这两者中总会有一者可以赢得议会下院选举进而组建单一的多数党政府,别的政党毫无上位的可能性。例如,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工党得到了393个议席从而以巨大优势取胜并组成了工党历史上首个议会多数派政府;而在1951年10月的大选中,保守党比工党少了25万张选票,“但由于它的组织工作略胜一筹,其选民分布更合理些,比工党多得26个席位,上台执政理所当然”[1](P382)。而其他政党如自由党,在1945年的大选时只获得了12个席位,1951年更是降至为6个。以上现象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了两大政党实力基本持平,实力不相上下,其他的政党很难与这二者相提并论。
1974年的英国大选使英国政党制度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第一,工党和保守党这两大政党的得票率连同二者在下院所占的议席数量均大幅下降,其余政党的得票率及所占议席数量则明显呈现增长趋势。同年的3月初,被称之为战后最富于戏剧性的议会选举结束了。保守党得到全国37.9%的选票和297个席位,而工党也只获得全国37.1%的选票和301个议席。两党议席都不足半数,这是战后英国政治上从未有过的。而与此同时,其他党派的实力迅速提升。1974年的大选是自由党发生转机的标志。2月大选中,自由党破天荒地得到600万张选票,议席达到14个。再把目光转移到2015年的大选,苏格兰民族党得到的议席数量达到了56个之多,英国独立党虽只有“一席之地”的一个席位,但其却拥有着多达约400万选民的支持。因此,在1970年之后英国小党派发展势头强劲且开始动摇两党制的基础成为了英国两党制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第二,工党在大选中取得了胜利但成为了少数党政府,这在二战后的英国还是第一次出现。在1974年大选中出现了僵局,首相希思不愿辞职,他欲同自由党领袖共建联合政府,后者婉言拒绝后工党重新执政。而此时工党在下院仅拥有47.4%的席位,有必要在不远的将来再进行一次大选使政府脱离险境。同年10月再次大选之后,工党以50.2%的席位勉强过半,但这种微弱的优势仅仅只保持了百日左右,1975年2月保守党更换了主帅之后很快便在补缺选举中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致使工党再次成为“少数派”执政党。
(二)美国二战后两党选举、执政新局面。美国在二战以后,虽然联邦政府更迭十分频繁,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连续执政时间超过8年,但就50个州来说,民主党却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控制着多数的州政府和州议会。在1945年至1969年这35年期间,共和党仅赢得了1952年和1956年两届总统选举,获胜的更多因素的还是基于艾森豪威尔的个人影响力。而民主党这边则不然,在这35年中赢得了长达28年的执政时间。但是1969年之后,和党复不再那么萎靡不振,而是开始出现了再次复兴的迹象。
以上情况表明,美国的两党制在这期间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第一,非党化现象出现并愈演愈烈。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公民开始将注意力由政党转移至候选人,许多人开始选择无党派。在1972年以前,约70%的美国人要么认同民主党要么认同共和党。此后对两党都不认同的“独立人士”越来越多,不过依旧少于两大党中的某个党。但在2009年之后,美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独立人士”的人数既超过了共和党也超过了民主党。如果他们可以构成一个单独政党,那么已然会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约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美国两党制的组织十分松散,权力也较为分散不集中,同时也没有十分严格的党章、党纪来对束党员们的种种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是因为政党在民众心目中开始逐渐失去威信力,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的爆发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最后是政党本身的衰落,在总统选举中当选执政的党,不再像过去那样同时在国会也取得多数议席,在大多数州取得优势。在美国历史上,执政的总统党在国会处于少数地位的情况早期曾出现过。但像近40年以来这么多届的共和党总统都要面对另一党控制的国会则是没有先例的。在1969年到1977年这段期间,甚至连续4届国会都由和执政党相反的民主党控制。这种状况也就表明着总统同国会的矛盾和权力的争夺愈演愈烈。
第二,“由于1992年发生的第三方总统候选人罗思·佩恩的良好表现导致的‘选票分离’现象。”[2](P23)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是分开进行的。所以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对选举重心产生了差异,导致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分裂为“总统派”和“国会派”,使总统和国会的多数党经常分属于两个不同政党。
第三,“分裂性政府”所导致的政府关门危机的发生。在美国,“若总统职位和国会的多数派分别操纵于不同政党之手,则正式的权力划分将由于政党对立所加添的另一层划分而强化起来。”2013年10月1日至17日,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闭长达近15天之久。导致这次关门闹剧的起因是共和党控制着的众议院与民主党控制着的参议院都揪着奥巴马总统的医疗改革方案计划互不妥协。所以究其根本,造成此次政府关门的原因就是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属不同党派。
二、二战后英美两国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一)英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在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意识形态上工党向右倾而保守党向左倾。1945年7月,工党在议会大选中获胜从而组建了新一届工党内阁,艾德礼担任首相。刚刚上台的工党政府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英国。因为长期的战争,英国的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工党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紧缩行政开支、推行国有化等政策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1946年,艾德礼政府规定所有就业的国民都要参加国民保险。同时,政府还将全国医院收归国有以便全国广大人民都可以拥有免费的医疗。两年时间过去,到了1948年英国已经建成为福利国家。人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保守党在1945年大选中的惨败使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了得到选民支持和重回执政舞台,保守党就一定需要政策的变革与创新。曾在二战中担任教育大臣的拉博·巴特勒负责此项工作。他在一系列社会调查后根据当时的种种状况为保守党制定了《工业宪章》这一文件。文件表示保守党要“保持并改进社会福利事业”,同时要把“经济战略的控制权掌握在政府手里,而又尽可能保存私人企业的战术作用。如此这般,保守党也认同了工党的福利制度与国有化政策。究其根本来说,保守党的这个政策主张其实不过是工党经济政策的一个再版而已,并不能算是什么革新。这是保守党向工党政策的靠拢,由此开始形成了两个政党的“共识政治”且这样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保守党始终表现为右倾,而工党表现为先是左倾,然后开始向中间靠拢且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从二战后到1979年期间工党与保守党的实力不相上下,二者各自执政17年。但是从1979年5月大选失败开始,工党连续遭遇四次失败,在野居然长达近20年之久。直到1997年5月才再次获得大选胜利。而这连连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党未能随着不断发展变迁着的外部环境而及时“升级”自身的政策主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世界卷进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经济开始持续衰退,通货膨涨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对此,两党内部都认为英国之前制定的基本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用,必须有所变革。“保守党内部的反对派要求放弃两党一致的政策,向右转;而工党内部的反对派也要求放弃两党一致的政策,向左转”政策变革此时已然不可避免。1979年5月,保守党在议会大选中取胜,组成了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内阁。撒切尔夫人声称她的任务就是“埋葬工党的社会主义”,上任后果断地地抛弃了“共识政治”。在她的带领下保守党不再实施国有化和政府干预政策,而是肯定市场的作用,鼓励自由竞争,通过货币供应来抑制通货膨胀,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削减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夫人的这个经济政策后来也被被称为“撒切尔主义”,即新自由主义政策。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虽然使英国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并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却破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由此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对立加强等许多问题。
另一方面,工党连续4次的失利让其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思考,怎样可以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同时保持社会公平正义成了工党为之努力的新目标。工党意识到英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阶级结构与之前早已大不相同。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第二产业日益衰落,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工人数量减少,白领和雇员的数量增加,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工党曾经确立的鲜明的社会主义目标早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具有吸引力,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失去了大量中产阶级选民。另外,工党与工会过于紧密的关系也并没有在争取中产阶级选民上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工党领袖布莱尔表示“这些年来,工党的一个缺点就是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却拒绝与其一起变化。”[4](P198)为此布莱尔为此专门修改了党章,使工党正式放弃了公有制的目标。同时他拉开了工党与工会的距离,以便争取到更多的中产阶级选民。布莱尔放弃了国有化和国家干预的政策,他还参考了撒切尔夫人在经济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工党在布莱尔带领下完成了纲领政策的革新工作,并在1997年的大选中大胜已连续执政长达18年之久的保守党。布莱尔将他的政策主张称为“第三条道路”,也就是既与左翼工党的传统政策有所差别,也与右翼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不尽相同。
(二)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战后美国两党分别代表着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虽然两党对某些方面的问题持不同态度,但在比较基本的民主价值问题、社会经济与福利政策、外交政策等领域都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且这种一致性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增加。
首先,两党在一些较为基本的民主价值问题上意见较为统一。其次,两党在福利政策与经济政策上也都采取较为一致的意见且这种“一致”呈现出十分有趣的阶段性的特点。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共和党新保守派向民主党新自由派寻求共识。在这期间,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等共和党政府都不再那么排斥福利国家,也都逐渐开始认同政府干预经济的这种新自由主义观点。从70年代末至今,主要是民主党新自由主义向共和党新保守主义寻求共识。例如克林顿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就是把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这种寻求共识的典型的代表。战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曾各自只以本党所信奉的单一的经济政策来治理国家。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要么全是是新自由主义要么全是新保守主义,但却都没能摆脱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阴影。所以形势所逼致使两党不得不互相借鉴彼此优秀的观点主张。最后,战后两党在对外交策上也有许多共识。两党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都是是否符合国家根本利益,而且两党不仅都关注基本国家利益,也都特别在意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所以两党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混合体。因此“各政党不是在达成国家各种目标和实现国家各项计划上促进竞争,而是致力于增强社会性的一致意见和缩小立法政治冲突的范围”。
二战后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互相借鉴使二者的共识之处不断增多而原则性的分歧不断减少。除此之外,政治冷漠、跨党投票、投票率下降等这些情况的频频发生,使“意识形态终结”“意识形态淡化”等这些说法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注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有关“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讨论。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被逐渐削弱,左与右这种传统问题已开始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这种观点后来也开始逐渐被大家所接受。而在现实政治生活当中,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两党在政策纲领上的相似点及共识之处明显增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样的“中间化”倾向则表现的得更为明显,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表明着党派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日益淡化,左与右的区分已不复存在。
三、英美两国两党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比较分析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而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则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薄无明显分歧,二者的政策与主张基本上走的都是中间路线,并不极端。
(一)英国工党与保守党的分歧。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二者的政策主张、所代表的阶层及竞选纲领上。工党主要代表的是工人和知识分子等中下阶层人民的利益。工党坚持所谓的“社会主义”,因此它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国家机器,废除上议院,建立民主国家和福利社会;在经济上实施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扩大国有企业规模,通过增加公共开支以及增加对国有化企业的投资、减少税收等措施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对外主张缓和与其他国家关系并裁减军队。而保守党的意识形态则与工党迥然不同。保守党主要代表的是贵族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等上层人民的利益。保守党坚持固有的资本主义原则,所以其在政治上主张维护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废除上议院;在经济上推行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主张实行把国有企业以股份制出售给个人所有的“非国有化政策”,主张限制工会的权利;在对外方面主张加强欧共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强大防务。由此很容易看出工党与保守党无论是在政见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分歧和冲突都比较大。
同为英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保守党与工党为何在意识形态上有如此之差异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呢?其实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两党不同的阶级构成。保守党从19世纪末开始彻彻底底地代表了英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党的各种活动资金基本上都源于数十家大型资本公司慷慨解囊。这些大资产阶级之所以这么大方,并不是因为他们钱多到没处花,而是因为他们这是在对保守党政府展现出支持或回报。但工党与保守党相比则是与其完全不同的利益集团所组成的的政治联盟,其成员组成中工会会员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很难忽略掉这些工会会员的利益。另一个导致两党存在意识形态差异的原因就是两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不一样。保守党信奉的是英国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家埃德蒙·伯克的政治学说,他们相信社会是不断进化的;工党信奉的则是费边社的政治学说,也就是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
(二)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起因。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相对于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意识形态差异。尽管民主党和共和党像冤家一样经常相互诋毁,互说对方坏话,可他们在国内国际许多大的问题上立场大体上一致,他们的政策与主张间也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对于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有所差异。曾经有美国学者从1956年开始,针对美国本国一些重大问题,跟踪研究调查了民主党与共和党各级委员会主席长达20年之久。最后的结果表明:在这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政治纲领的确并非完全一致,不过在本国重大问题上两党领袖却持相似意见。一些美国学者后来也开始认同,“一般地说,美国不存在具有意识形态要素的两党制。”[5](P130)
一个政党的政治纲领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政党的意识形态,但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均没有长期的政治纲领。他们历来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所制定的纲领实际上都不是党的长期纲领,而仅仅是一种为了赢得大选的竞选纲领,属于临时之作。两个政党的政治纲领全都没有太多的理论性原则,究其本质来讲,这些纲领只是一种针对选民们所关心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相应对策的行动纲领,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政治色彩。所以这就导致两党的政治纲领比较相似。而另一方面,美国两党的阶级基础构成较为复杂,包括各种阶级、阶层、肤色和宗教信仰的人。如此复杂的成员构成致使两党内部派别林立,意见很难统一。“在许多问题上,党内的分歧与两党间的分歧一样多。”这就使得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制定纲领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要尽量照顾到各方的利益,使纲领尽可能地满足各方的要求。这样,政治纲领虽然使大家满意了,但实际上却成了一个什么都包含的“杂物筐”,从而导致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政策纲领之间意识形态差异不大。
(三)英国两党与美国两党之比较。对于英国与美国这两国两党的具体政策主张来说,英国的工党和美国的民主党较为相近;二者在国内政策上,都比较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与社会福利,关心下层人民的利益。而英国的保守党和美国的共和党则不认同社会福利制度,他们更多的是强调降低福利。他们主张减少税收,充分市场化、自由化,鼓励自由竞争,放宽管控尤其是对经济的控制。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与美国的两党制开始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其中工党与保守党的政治主张都不再左或者右,而都越来越向中间靠拢,这一特点在布莱尔政府与克林顿政府时期十分明显。
结语
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发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在于两国的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有所差异。通过分析二战后英美两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以及将二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英国相对于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争端方面色彩浓烈,分歧较多。而美国两党则共识较多,在大的方针政策上大多意见一致。而对于具体的政策来说,英国的工党和美国的民主党较为相似,保守党和共和党较为相似。
参考文献:
[1]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李子昂.二战后英美政党制度新变化[J].新思路(下旬),2016(7).
[3]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M].香港: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
[4]刘建飞.英国两党制与主要政党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5]莱文.美国政府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70.
[6]曹绍镰.美国政治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周淑贞.政党与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10]刘杰.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成因[J].史学月刊,2005(2).
[11]刘丽.论英国工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理论基础[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2]何勇钦.英美两党制之比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