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革命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2018-04-04陈艳飞

关键词:马克思革命群众

陈艳飞,王 芳

(1.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2.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淀与孕育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革命奋斗史的文化凝聚,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革命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1]当前,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的革命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其现实指导价值。

一、将革命文化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尽管“文化”一词的出现频率远远低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词语,但马克思对文化问题十分关注。根据其《伦敦笔记》可以发现,他在1852年到1853年期间摘录了至少三部文化史:威·瓦克斯穆特的《文化通史》、威·德鲁曼的《文化史大纲》和古·克列姆的《人类文化通史》。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形态,根本原因在于他更注重文化的阶级性和斗争性,并将其牢牢地树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马克思的革命文化思想是在批判和反思唯心主义文化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18—19世纪的欧洲,尽管文化这一概念已经非常流行,但却是一种立足于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文化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往的文化史可以说“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2]33。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他的革命文化观的形成也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曾经深受黑格尔理性决定论的影响,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将“自我意识”当作本体的理性主义文化观。当到大学任教的希望破灭后,马克思从1842年起开始在《莱茵报》担任主编和从事撰稿。在这期间,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3]588,促使他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随着对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这一现实性问题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文化观开始逐渐转向唯物主义的层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文化只是生产的特殊的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在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文化观展开了进一步的批判。马克思逐渐开始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3]591可见,马克思已经抛弃了对文化的观念的叙述,转向从现实的历史探究文化的根源。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文化观,对传统的文化史观进行了最为根本的清算。

马克思将革命文化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科学地指明了革命文化的根源、动力和价值等基本问题。首先,他科学地阐明了革命文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对革命文化的揭示也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即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述:对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动因的寻求“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4]547其次,他明确了革命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将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领域,发现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组成。革命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更,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的发展要求。最后,他指出了革命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在马克思看来,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机械地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11

以马克思的关于革命文化基础的思想审视我国当前党的革命文化建设,不仅要看到革命文化的跨时空价值,还要结合时代发展对革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以革命文化产生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斗争为由抹杀党的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真相”“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等旗号,鼓吹要“告别革命”,并通过戏说、调侃、恶搞等泛娱乐主义手法来达到抹黑党的革命英雄、否定党的历史功绩、扭曲党的革命文化价值的目的。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认识到尽管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特别是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形态更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党的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为指导的先进的文化形态,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为赢得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内在的承续性和融合性,其中体现出的进取奋进、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革命精神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跨时空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赋予革命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党的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它能够给我们增添很多正能量。发挥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注重挖掘党的革命文化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功能,消解当前多元社会思潮和社会普遍性焦虑带给人们的精神迷失、动力匮乏、意义消解和价值虚无等现象,使革命文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拓展革命文化的传播媒介,除了依托传统的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外,还要适应当前人们的接受偏好,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媒体途径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党的革命文化;创新革命文化的话语表达,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话语中汲取有益元素,通过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不仅让人们“听得懂”,更要“愿意听”,“听得进”。

二、革命文化的核心是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马克思认为,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及其方式的观念性表达从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意识形态的色彩。统治阶级总是力图把文化当作服务本阶级统治的工具,使其充当维护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角色。 因此,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文化在阶级社会总是表征着统治阶级的思想,“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5]550—551

马克思在与资本主义文化斗争的过程中指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炮制一整套以人道主义为哲学基础,宣扬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有利于论证其统治合理性的话语,而这也是剥削阶级的惯用伎俩。正如马克思所言:“一般说来,统治阶级总是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5]552。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一贯伎俩就是打着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旗号以攫取私利,同时还在观念层面给它赋上一种普遍的形式。同时,统治阶级还通过法律等外部措施保障话语权的推行。例如,把符合自身利益的新闻报纸等言论称作自由、平等,反之则斥之为邪说,并通过法律等强制措施进行禁止。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现在被称为‘善’的东西——个人的或社会的善的东西——都有利于资产者,谁会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呢?”[6]260如果说在本国,还披着具有一定欺骗性的外衣,那么在殖民地则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宣传。1840年,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将资产阶级文化的伪善性和野蛮性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为此,马克思提出必须要在革命文化领域进行文化斗争,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一是坚持革命文化就要对资本主义文化本质进行揭露。早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文化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确认。然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化必将是一种扭曲了的文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扭曲和虚伪进行了揭露。资产阶级在兴起之初,极力宣扬自己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一旦获得政权,就忙于追求财富竞争,背离自己曾经的诺言。二是坚持革命文化就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文化立场和思想倾向。革命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它必然要坚持无产阶级的文化立场,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施加影响。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诗歌和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就提出优秀的文化作品应当具有正确的思想倾向:“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会给在前台表演的贵族的国民运动提供一幅十分宝贵的背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7]176三是尽可能去领导革命文化的发展。马克思十分强调无产阶级在革命文化中的领导权问题,而这种领导权的获得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通过开展一定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活动,将革命的理论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让思想的闪电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再一次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66

马克思关于革命文化核心的论述对于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应对日趋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首先,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最深厚的底色和最坚实的基础,是党的革命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的革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只是一般地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价值,而是要看到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文化观体现的基本精神、基本观点依然是推进当前党的革命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宝库;不是简单地罗列,也不是抽象地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而是重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和其中内蕴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在吸收借鉴多元文化中更好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次,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文化的领导力量,也是革命文化的书写对象。在任何时候,革命文化的建设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8]332。这就要求在革命文化建设中要将党的崇高的政治理想、先进的政治理论、科学的路线方针融入其中,注重塑造党的形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最后,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要强化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文化观教育。只有从价值观层面着力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意识形态的思想防线。推进党的文化建设要通过党的历史遗迹、英雄雕塑、革命故事、影像叙事等多种方法,将党的革命文化灌输到人民群众之中;注重对革命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的阐释,引导人们更好地从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感悟、解读、品味党的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强化革命文化与现实的关联度,更好地回应当前推进革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引导人们从客观角度进行辩证性审视,逐渐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和革命文化观。

三、革命文化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类的精神解放

从根本上来说,革命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有鲜明的属人性。相较于唯心主义的文化思想而言,马克思的革命文化思想最鲜明的特质就在于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不只是强调自身的思想世界,更凸显对自身思想世界以外的“群众世界”,直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解放。马克思认为,哲学家应该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9]120他批评那些脱离实际、艰深晦涩的德国哲学“在其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9]120。

马克思将革命文化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致力于实现人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马克思的革命文化思想是在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它的出发点是那些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5]516—519。因此,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将人抽象化的批判中,马克思找到了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现实前提和根本立足点: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决定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文化根本上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马克思在1842年关于出版自由的文章中指出,真正的自由报刊应当体现人民精神和人民自我信任,能够将个人同他所归属的国家和世界相联系,并使物质斗争上升为一种精神斗争。然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受到双重奴役,被前所未有的桎梏牢牢束缚其中。就物质层面来说,人们创造的财富数量与他的贫困程度成正比,越是生产更多的产品,自身越是变得更为廉价,呈现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156的扭曲现象。人的异化程度更加严重,人成为了异己的非人的对象,人的生命外化成为一种非现实化的异己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物质贫瘠,精神生活也很匮乏,人类的精神世界被简约化了,金钱至上的拜物教将所有的诗情画意和人间温情消解得无影无踪。因此,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才能使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摆脱资本统治强加的精神枷锁,真正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全面的人、总体的人获得人的尊严和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189。革命文化发展的趋向应当是“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共产主义文化。在共产主义社会,文化将为全体人民共同占有,人的精神也将得到全面解放。

以实现人类的精神解放为革命文化价值旨归的思想为当前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阶级在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下,凡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共同事业的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文化源于大众决定了文化必须表现人民群众并为他们服务。中国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凝聚而成的,彰显着党和人民群众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追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精神解放的过程,必须充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建设革命文化的自觉性。人民群众是革命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也是推进革命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积极主动的创造主体,是当前革命文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发展动力问题。新时期党的革命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承认、坚持和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强化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文化建设的创造性,使革命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要扎根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凸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8]革命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方式主要包括静态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以及动态的革命歌曲、歌剧、话剧等。推进党的革命文化建设,就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敏锐捕捉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充分彰显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强化这一共同愿景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感召;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运用歌曲、影视剧、话剧等多样化的形式,阐释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超时空价值,宣传和弘扬革命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革命群众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