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族群信仰中的稻米神话①
2018-04-04希拉蓬纳塔朗
希拉蓬·纳塔朗
(朱拉隆功大学 文学院,曼谷)
神话(Myth)是一个社群或社会的人们讲述的故事类型,人们相信故事中所讲述的内容确实曾经发生过,它解释了对该群体意义重大的事物的来历,比如信仰鸸鹋(emu)的部族里流传关于鸸鹋鸟的神话,信仰豹子的部族里会流传关于豹的神话,信仰纳迦的部族里流传关于纳迦的神话。在傣泰族群的文化中,生活方式与种植稻米密不可分,因此在傣泰各民族的神话故事中,有关稻米的神话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一代代传讲下来。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傣泐人、傣痕人、大泰人,还是黑傣人、白傣人、佬人,都有关于稻谷女神的稻米神话,只是称谓上各有不同。如黑傣人、白傣人称谷魂、谷娘、谷魂女神等,傣泐人、傣痕人、大泰人、爰泰人(兰那)称之为谷魂婆婆,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称之为谷娘、谷魂、高塞娘或者考索娘,而中部和南部的泰族人则更熟悉坡索女神这个名字。这些名字指的均为同一位稻谷女神,每个傣泰民族都有关于稻米的起源或“谷魂”的神话故事。
一、各傣泰民族的稻米神话
佛历2537~2540(1994~1997)年间,我们的调查团对傣泰族群分布的地区,包括西双版纳、德宏、景栋、琅勃拉邦和琅南塔*尽管调查团成员(巴空·尼曼赫民、希拉蓬·纳塔朗和素干雅·素查雅)未能到越南北部黑傣人和白傣人所在的地区进行调查,但是也通过采访从越南北部到泰国来的黑傣人和白傣人,以及在老挝琅南塔的黑傣人聚居区的田野工作获得了材料。等地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搜集到许多在多个傣泰民族中都有流传的稻米神话文本。这些文本有的是由村民口头讲述的,其他的则来自寺庙中作为经书的文字文本。
(一)黑傣人的稻米神话
过去,米粒足有冬瓜那么大,大得1位母亲和7个孩子都吃不了。那时候稻米是自己飞来的,鱼也是。有一天,稻米飞到一个寡妇家,那个寡妇却用刀去砍谷娘,谷娘被砍得粉碎。从那以后,稻米就不再自己飞来了,人们必须出门自食其力,通过在稻田中辛苦劳作才能得到稻米。
文本二,由黑傣人康宗老师讲述,采集于勐拉,佛历2539(1996)年4月20日。
很久以前,在勐天有两座城池,下勐天是女人城,也被称为寡妇(这里指没有丈夫的女人)城,而上勐天则是男人城。两座城之间由藤蔓连接着。过去,米粒有冬瓜那么大,而且稻米是自己飞来的,鱼也是。当女人们舂米的时候,舂杵直杵到上面的男人城。女人们让孩子们去叫天上的男人们下来帮忙舂米,结果男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肯来。这让女人们痛心不已,便用扁担打大稻米解气,谷魂觉得难过便说道:“从今往后,再也不到人类这里来了,米粒也都钻到地里面去……”
(二)白傣人的稻米神话
由白傣人冷老师讲述,采集于勐德,佛历2539(1996)年1月25日。
文本一:
从前,米粒有一艘船那么大,一粒米吃上一个月都吃不完。寡妇抱怨米粒大得像冬瓜,实在舂不动,便用木棍来打稻米。从那以后,稻米便裂成小粒,谷娘觉得委屈,便跑到田里去了,从那以后,如果要获得稻米,就必须先迎请谷魂。
文本二:
从前,稻米无需耕种,它自己就在田里面长起来,成熟了会自己飞到人们的家里去。有一对夫妇睡懒觉,还没来得及造米仓,稻米就飞来了,他们便对稻米说还在睡觉呢,以后不用来了,他们自己会去收,稻米便回到田里面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去田里收割稻米了。
(三)佬人的稻米神话
文本一,由费老师讲述,采集于琅勃拉邦的乌村,佛历2538(1995)年4月1日。
从前,稻米会自动飞到米仓里。一天,大量稻米一起飞向米仓,这可激怒了一个寡妇,她就用木槌捶打稻米,之后还告诉稻米以后不用再飞来了,让它们呆在稻田里,她自己去收。从那以后,人们就不得不亲自到田里去收稻米了。
文本二则概括自一些感恩稻米的文字,选自《泽被农人》一书里的“高塞娘”,原书由万象帕塔通寺的方丈帕玛哈通昆·达达昙摩编写,由巴空·尼曼赫民转译成泰文。
在毗留博叉王*即西方广目天王。 文本一,由黑傣人康耿老师讲述,采集于勐拉,佛历2539(1996)年1月22日。的园子里种的稻米足有7个拳头那么大,清香馥郁,供养拘楼孙佛达3万年之久。之后,到了拘那含佛时代,米粒逐渐变小,但仍有4拳头厚、4可普*可普为泰国古代长度单位,即半泰尺,1可普约合25厘米。长,还保留着扑鼻的香气。当拘那含佛涅槃7千年之后,有一位老婆婆先后嫁过7次人,但7任丈夫都过世了,最后她无儿无女,孤苦伶仃,没有人帮她修粮仓储存稻米,稻米们便纷纷聚过来,堆满了老婆婆的屋子。老婆婆一怒之下,用木棍击打稻米,稻米碎成小粒飘散到各处,有的飘到了天堂,有的散落到森林。落到森林里的叫霍格劳*意为白薯莨根。,而落到池沼中的称作高塞娘。稻米记恨着人类,所以人类不得不忍饥挨饿了9千年。有一条金鲤鱼咬到了一个年轻富翁的鱼钩,便对年轻富翁说,如果他能放自己一条生路,便为他找来高塞娘。这条鱼王去向高塞娘求情,但高塞娘还在气头上,不肯回到人类世界中去。正在此时,有两位天神分别化身金鹿和鹦鹉,也来请求高塞娘回到人类身边去。高塞娘认出它们是天神的化身前来求情,遂同意再去喂养人类。
后来,到了迦叶佛时期,米粒继续变小,只有3个拳头大小,长3可普,只有米香依旧。之后,到了释迦牟尼佛时期,稻米就只有2个拳头那么大了。当释迦牟尼佛涅槃112年之后,一位王凶残暴虐,不尊佛道,坏事做尽。他征役人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粮仓,囤积了大量稻米,想要卖给别人牟取暴利。高塞娘得知自己要被卖掉,一气之下又逃回沼泽,让人类又忍受了300年的饥饿。
再后来,有两位老夫妇叶公公与叶婆婆饿得不行了,天神便带他俩去向修道仙人求助。修道仙人便让高塞娘回去继续喂养人类,他将高塞娘的双翅收了起来,并将稻米分成糯米和粳米。高塞娘一时窒息而死,临死前说道,当未来的弥勒佛临世之际,她会再次转世重生。
(四)泰东北部稻米神话
第一个文本由坦比亚(Stanley Tambiah)采集自乌隆府的寺庙,由笔者译成泰文,概括如下:
在毗留博叉王时代,稻米是自己在园子里长成的,稻梗有人7个拳头大小,稻米比人拳头5倍还大,成熟的米粒散发着银一样的光芒,并且香气四溢。毗留博叉王在拘楼孙佛时转世人间,便将稻米一同带下去以供养拘楼孙佛,人类也一同受惠,可以享用蒸熟的米饭了。
到下一世拘那含佛的时候,稻米就变小了,只有5倍拳头那么大了。后来有一个结过7次婚、无儿无女的寡妇建了一个谷仓,使得稻米越聚越多,最后溢出了谷仓。寡妇便用木棍打了稻米一顿,稻米就四散开,有的落在山林里,成为野稻,有的落到水中。落进水中的叫坡索女神,她被人类激怒,就离开了人类,和水池中的鱼呆在一起。人类不得不忍受1000年的饥饿。
后来一位年轻的富翁在山林中迷路,他辗转到池沼边放声大哭。一条鳢鱼出来安慰他,还带坡索来见他,并叮嘱女神去照看人类、护持宗教。坡索向富翁控诉了那个寡妇的野蛮行径。富翁央求女神同他一起回去,但遭到了拒绝。有两位神仙变身成鱼和鹦鹉,也来劝说稻谷女神回到人世去关照人类和宗教,因为佛陀很快又要转世了。
稻谷女神终于在迦叶佛时回到人世,成为供养佛陀和人类的美食。此时米粒已经只有拳头般大小了。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米粒越变越小,但是清香犹存。待到佛陀涅槃千年之后,有一位贪财的王,命人建谷仓把稻米囤积起来,为了将来能够卖掉大捞一笔。稻谷女神发现自己被人卖掉,一气之下又逃到山神那里,让人类又忍受了320年的饥饿。
这一回,有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快要饿死了,土地神便教他们几句咒语。老两口刚刚念完咒语,稻谷女神就因心生怜悯而现身。土地神抓住稻谷女神的翅膀和尾羽,从她身上掉下来各种各样谷物的颗粒,包括白米、粳米、糯米、年米和月米等。稻谷女神窒息而死,身体也变成了石头。老两口拿着各种谷物去播种,并且得到了田神的帮助,老两口便用酒、鸭、鸡、米饭、槟榔、衣服、珠宝、镯子、戒指等祭祀田神。他们获得丰收后,把粮食分给许多国家的人们。老两口死后,人们就必须开荒耕种,和今天一样。如果要舂米,就必须要举行仪式,请求稻谷女神坡索的许可,一旦收割结束,则必须举行招请谷魂的仪式。
第二个文本由叶·通迪搜集整理,由孔敬府直辖县安帕湾村村民讲述。
考索娘是陶萨格提瓦叻王的王妃,在火眼仙人的帮助之下,终于得偿所愿,转世到人间成为稻米,四散到人间各处。稻米也像人类一样有生命,可以像鸟儿一样振翅飞来飞去。一粒稻米大得像西瓜,有思想,懂得爱人,也会生气。如果谁有善举,稻米就会自动飞到他家的米缸里,不用人费心耕种,只需建好粮仓即可,等到稻米成熟,就会自动飞来装满粮仓。吃饭的时候也不用舂米,只需用刀子划开稻米,将米粒取出蒸熟即可。
后来,有一位寡妇,在稻米成熟的时候还没有建好粮仓,稻米飞来后把粮仓弄得一片狼藉。这个寡妇心肠狠毒,她抄起扁担就追打稻米,口中还骂个不停。挨打的稻米惊慌失措,四散而逃,同时心里想,这人心肠真狠,我们好心好意来当她的食物,她反倒又打又骂。思来想去,委屈不已,稻米们便纷纷躲到山间树林,全都变成了芋头和白薯。人类没了稻米,发生了饥荒,饿死了很多人。有一对老夫妇见势不妙,便去大雪山找火眼仙人求助,仙人听完老夫妇的哭诉,心生怜悯,便保证亲自去找回考索娘。见到考索娘之后,仙人请求她回去,考索娘说若想请她回去,人类必须保证对她虔心敬奉。说完,考索娘就气绝而死,化成稻米种子让仙人带回交给老夫妇,仙人教导二人道:“将这些种子拿回去播种,才能获得更多的稻米。从今往后,人类要想吃稻米,就必须下地耕种,同时别忘了考索娘的恩情,在进行播种、收割、装担、脱粒等劳作之前,必须先向稻谷女神考索娘赔礼,收割以后必须祭祀女神,播种之前必须向大地女神、土地神和田神达亥等神祇祈求,征得同意,必须准备祭品,包括4份甜品、4颗槟榔、4卷烟草,脱粒打谷的时候也要进行这种仪式。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表达对稻谷女神的尊敬。”老夫妇牢记仙人的话,之后带着种子回去播种,并按仙人的叮嘱举行各种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一直延续到今天。[1](P24~25)
(五)傣泐人的稻米神话
文本一“谷魂婆婆”由卡南宗汕讲述,采集于景洪昌采村,佛历2537(1994)年5月4日。
在王舍城*王舍城为佛教八大圣地之一,曾为摩揭陀国的国都,是释迦牟尼修行的地方。,佛祖正在讲经,一粒稻米突然冒出来变成一个妇人,她就是谷魂婆婆。人们问谷魂婆婆为何不向佛祖跪拜,不想却激怒了她,她一气之下躲到世界尽头,让人类遭遇了严重的饥荒。佛祖亲自去找谷魂婆婆,他拉住谷魂婆婆手臂,想要拉她回来。谷魂婆婆又逃到一颗巨树上,只变出糙米让人类果腹。
文本二概括自《谷魂婆婆经》经文,由景洪的召玛哈坎塔翁于1996年5月提供,原文为悉昙文,由巴空·尼曼赫民转译写成泰文。
在王舍城,众天神正聚在一起听佛祖讲经。就在此时,一粒稻米却变成女人模样站在僧团和众神的面前,众人都责问她为何如此失礼地挡在众人前面,而且还不向佛祖跪拜。谷魂婆婆答道,她的地位高于佛祖,不必向他跪拜,之后就逃到黑暗之国15年。这段时间,人们不得不忍饥挨饿,连一粒米都找不到。四大天王去向佛祖报告,由于谷魂婆婆离去,人间已经民不聊生。佛祖便亲自去找谷魂婆婆,并抓着谷魂婆婆的胳膊,将她塞进包袱里强行带了回来。谷魂婆婆告诉佛祖,前几世佛陀若没有进食稻米,就无法实现涅槃,她请求向佛祖奉献自己,以使佛祖实现涅槃。说完,谷魂婆婆就死了,变成一粒粒的稻米。佛祖将稻米拿去播种,长成良田千顷,这样所有的人都能吃上稻米了。佛祖还教导人们要举行祭请谷魂的仪式,准备米饭、鲜花、香烛等祭祀谷魂婆婆;此外,今后哪个国家发生了饥荒,都要诵念《谷魂婆婆经》,同时祭祀谷魂婆婆。
(六)德宏傣人(在云南的大泰人)的稻米神话
文本一《谷魂公公》由德宏芒市(潞西)的帕嘎曼散(音)讲述,由杰·岩中教授整理并翻译成泰文,佛历2537(1994)年5月11日。
有一次,佛祖召集精通佛法的信徒一起谈经说法,有位老伯也坐在下面聆听,佛祖并不知道他就是谷魂公公,因此也没有在意他。这让谷魂公公很不满意,便起身离开了。佛祖问信众们刚才起身离开的是何人,信众们回答是谷魂公公。佛祖懊悔不已,便追了出去,他越喊,谷魂公公跑得越快,一直跑到勐达星(意为无光之城)。这里漆黑一片,佛祖散发着佛光,才照见谷魂公公。佛祖一把抓住谷魂公公的手,把他背回寺庙中。佛祖问他道:“您因何而不满?”谷魂公公回答道:“在众人前为何对我不理不睬,无半分恭敬?您涅槃之前我多有贡献,众生也可享用稻米,在您6年6个月的苦修期间,我还偷偷潜入水中,并将稻米溶于水中供您进食,维持生命,您所喝之水正是米浆。”
佛祖与谷魂公公又比试波罗密的多寡,佛祖更胜一筹,他告诉谷魂公公:“我证道成佛之前已修身550余世。”谷魂公公说道:“世间草木因有我的魂魄才能存续,没有稻米佛祖您也无法生存,我的谷魂才是恩德之源。”佛祖闻言表示不会忘记谷魂公公的恩德,同时谷魂公公也承认佛祖拥有更多的波罗密,并向其参拜。
文本二《谷魂公公》由德宏傣人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教育学院院长刀保尧搜集整理。
佛祖云游四方,各地神仙纷纷前来拜见,唯有谷魂公公一人例外。当众神聚到一起,佛祖问谷魂公公道:“为何您这样待我,难道我们之间有何过节?”谷魂公公气定神闲地答道:“我听说佛祖您有神眼,可洞悉今世、往世和来世的一切,敢请佛祖试言我们所在的大地之下都有何物?”佛祖愕然,才领悟到自己的智慧也有不及,便对谷魂公公说:“您所问之事,我还未曾想过,即是说您也有非同寻常的大智慧。从今往后,凡恭敬礼佛之人也要向您表达恭敬。”[2](P163)
(七)傣痕人稻米神话
文本一《谷魂婆婆》由景栋巴康村的南三开大叔讲述,采集于佛历2537(1994)年11月18日。
佛祖正在休息,谷魂婆婆前来迎接但不施礼参拜,她认为自己的福分要高于佛祖,但佛祖却说自己的福分要高于谷魂婆婆。谷魂婆婆便跑到勐达星隐居了12年。从那时起,天不下雨,世间大旱,佛祖吃不到稻米,只好去找谷魂婆婆回来,将她裹在袈裟中带回。人们奔走相告,喜悦无比,纷纷举行请谷魂仪式。
文本二《谷魂》由景栋帕劳村的南提大叔讲述,采集于佛历2537(1994)年11月19日。
有个小伙儿正在建粮仓,还未等建好,稻米就自动飞进去。过去的稻穗足有椰子那么大,小伙子便将稻米打散,谷魂便跑到勐达星躲了起来。佛祖吃不到稻米,便去请谷魂回到稻杆上。因为当初是男人打了稻米,所以请谷魂歌谣必须由女人来唱。
二、傣泰族群稻米神话分析
以上各傣泰民族的稻米神话都很值得关注,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傣泰族群的文化事象。既可以进行故事结构分析,以洞察不同分支的傣泰民族之间的文化关联,还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符号分析,以理解傣泰族群的一些信仰与文化特征。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重要的角度和主题展开讨论。
(一)傣泰族群的稻米神话情节及各民族关系分析
如果对傣泰族群的稻米神话进行情节分析,可以将它们分成两大类型,即“稻米挨打—稻米被卖,于是逃走”类型,和“谷魂婆婆遭佛祖轻视而感委屈,于是逃走”类型。“稻米挨打—稻米被卖”的情节在黑傣人、白傣人、佬人和东北部泰人中间较为常见,而“稻米婆婆受佛祖轻视而感委屈”的情节,则在傣泐人、傣痕人、德宏傣人、爰泰人(兰那)中较多。笔者下面将对每种稻米神话情节类型进行详细分析。
1.“稻米挨打—稻米被卖”情节类型
具有“稻米挨打—稻米被卖”情节的文本,往往从“稻米的大小”开始讲起。
在黑傣人、白傣人、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神话文本中,经常开门见山,讲过去的稻米个头非常大。黑傣人的文本讲“米粒足有冬瓜那么大,大得1个母亲和7个孩子都吃不了”;白傣人的文本讲“米粒像船那么大,一粒米吃上一个月都吃不完”;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则讲稻米逐渐变小的过程,并和几世佛祖的时代联系起来,如在拘楼孙佛时代,稻米有7个拳头那么大,到了拘那含佛时代,稻米变小,只有4个拳头大小了。总而言之,各傣泰民族都相信过去稻米的个头非常大,至于比喻像冬瓜还是像船那么大,都是为了更加形象,让人相信过去稻米真的十分巨大。
这种类型接下来经常会发展出“米粒自动飞入粮仓”的情节,而且多数粮仓的主人都是寡妇。黑傣人和白傣人的文本讲,由于米粒个头太大,寡妇无法舂米,便用扁担打稻米,稻米被打得粉碎;而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则讲,飞进粮仓的稻米太多,让寡妇应接不暇,稻米便都堆在高脚屋下,寡妇一气之下便用木棍打稻米,稻米就碎成小颗粒随风飘走,有的飘到天上,有的掉进树林,有的飘到山巅,有的被叫作霍格劳,掉在池沼中的被人称作高塞娘。
稻米生气并逃走的原因是挨了打,在白傣人和黑傣人的一些文本中,会以解释性的方式来收尾,讲从那以后,稻米便不再自动飞来,而是呆在稻田中,人类若想吃稻米,必须自己来田里收割。而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还继续讲道,谷魂逃走并藏匿起来,导致大规模的饥荒,人类很久都吃不到稻米,不得不请求谷魂回来。这里又产生很多异文,关于请谷魂回来的人,在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里也各说不一,有说是鱼王或金鲤鱼,也有说是变化成鹿和鹦鹉的神仙,或者一对老夫妇在火眼修道仙人的帮助下向谷魂女神求情。
在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书面文本中,还交代了谷魂女神第二次受委屈逃走的原因,在迦叶佛时期,有一位贪心的王建起巨大的粮仓囤积大量稻米,之后拿去卖掉,从中牟利。稻米被卖让谷魂女神非常生气,便再一次逃回池沼中,人类又陷入饥荒,才有了后来老夫妇请仙人出面帮忙的故事。
因此,对“稻米挨打—稻米被卖”情节类型的故事做一总结,按照发展顺序可将主要情节进行概括,并用英文字母表示如下:
A.以稻米米粒的大小开头
B.米粒自动飞入粮仓
C.寡妇用木棒打稻米,稻米粉碎
D.谷魂生气并逃走
E.发生饥荒,人类吃不到稻米
F.必须去请求谷魂回来
G.贪心的王倒卖稻米
D.谷魂生气并逃走
E.发生饥荒,人类吃不到稻米
F.必须去请求谷魂回来
若只用字母表示,“稻米挨打—稻米被卖”类型稻米神话的情节结构可表示如下:
ABCDEF(黑傣人、白傣人文本)
ABCDEFGDEF(佬人、东北部泰人文本)
2.“谷魂婆婆—佛祖”情节类型
“谷魂婆婆—佛祖”类型的故事主要见于傣泐人、傣痕人和德宏傣人的神话文本中。
傣泐人和傣痕人都有“谷魂婆婆”的神话文本,且都是以佛经形式出现,在西双版纳地区叫《谷魂婆婆经》,在景栋地区叫《昙銮洪谷魂婆婆经》。而德宏傣人或云南芒市地区的大泰人文本叫“谷魂公公”。实际上,“谷魂公公”的内容与“谷魂婆婆”如出一辙,唯一区别在于德宏傣人文本的谷魂是位男神,这才取名叫“谷魂公公”。这有可能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强调男尊女卑的父系制(patrilineality)社会,受此影响,德宏傣人神话中的主人公也变成男性,而在其他傣泰族群的文化中,谷魂神祇都是女性。
这个情节类型的故事发生在佛陀时代,在信众集会时,谷魂婆婆(或谷魂公公)现身但并不礼拜佛祖,佛祖问起缘由,谷魂婆婆(公公)便答道:“稻米有恩于人,并供养了每一世佛陀。”说完,觉得人类和佛祖都忘记了自己的恩德,因而感到委屈,便躲到黑暗之城去了。有些文本说是到孤独地狱*佛教中的孤独地狱也称永灭地狱,是超于三界宇宙之外的一层特殊地狱,无光无声,亦无时间,因此极其黑暗,也绝对静谧。,或秘城、勐达星(无光)等,人类忍饥挨饿好几百年,佛祖不得不亲自去请谷魂婆婆(公公)回来;有的文本说谷魂婆婆窒息而死,死后奉献自己,成为佛祖的食物,助其达到涅槃;有些文本没有这部分内容,只提到当谷魂归来,人们便举行迎请谷魂仪式。
按照情节顺序,可将“谷魂婆婆—佛祖”类型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
H.谷魂因佛祖和人类忘记自己的恩情而委屈
D.谷魂感到生气和委屈,逃走躲到黑暗之城去
E.发生饥荒,人类吃不到稻米
F.佛祖请求谷魂回来
如此一来,“稻米挨打—稻米被卖”和“谷魂婆婆—佛祖”这两个类型在情节D、E、F,即谷魂感到委屈而逃走(D)、让人类忍受饥饿(E)和请求谷魂女神归来(F)这几个情节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使稻谷女神感到委屈而离去的原因,在黑傣人和白傣人的文本中,稻谷女神是因为挨打才逃走的(C),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中还加入稻米被卖的情节(G),而傣泐人、傣痕人和德宏傣人的文本中,让她委屈的是佛祖忘记了自己的恩情(H)。
黑傣人、白傣人:CDEF
佬人、东北部泰人:GDEF
傣泐人、傣痕人、德宏傣人:HDEF
总之,无论是黑傣人、白傣人、佬人,还是傣泐人、傣痕人和德宏傣人,其稻米神话的情节或故事主线都是“稻米委屈—稻米逃走—请稻米回来”,也解释了傣泰族群举行迎请谷魂仪式的由来。各民族举行仪式的时间各异,有的在播种的时候举行,有的在稻谷结穗的时候举行,有的在将稻米堆进粮仓的时候举行。这是为了纪念谷魂的恩情,不然稻谷女神又要像神话中那样丢下人类离开了。
纵观上述傣泰族群的稻米神话的情节结构,包括口传和书面文本,可以发现,各傣泰支系民族之间在思想、信仰等方面非常接近。根据关系上的远近亲疏,可将傣泰民族分成三组:黑傣人、白傣人和佬人为一组(根据“稻米挨打”情节类型),佬人和东北部泰人为另一组(根据“稻米挨打—稻米被卖”情节类型),傣泐人、傣痕人和德宏傣人为第三组(根据“谷魂婆婆—佛祖”情节类型)。
尽管如此,这样分组并不意味着不同组的傣泰民族之间没有关系。此外,为了更好更正确地认识傣泰族群的稻米神话,笔者在这里要补充一些瓦·普兰厄在泰北地区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材料。这些材料收录于《智慧与爱情:北部人民的故事》[3]一书中。在书中,瓦搜集了居住在泰北地区的爰泰人、傣泐人、大泰人的稻米神话,其中包括傣泐人和大泰人的《为何米粒变得这么小》故事,其中一个傣泐人的文本讲道:
在佛陀时代,稻米有4个拳头或冬瓜那么大。稻米成熟的时候,有一个寡妇的粮仓还没建好,便用扁担打谷魂,稻米就碎成小粒,变得和今天的稻米一样大了。[3](P107)
以及下面这个住在泰北地区的大泰人的“稻米的历史”:
过去稻米个儿非常大,成熟之后,稻米会自动飞到人的家里,人们只需负责将稻米入仓即可。那时有一个寡妇刚交了新男友,稻米来到她家的时候,正赶上她要去赴约见心上人。寡妇非常生气,用木棍打稻米,使稻米碎成了小粒,并逃回田地里。从那以后,稻米粒就变小了,人们必须到田里去收割稻子了。[3](P254)
由上可知,傣泐人、大泰人和爰泰人不仅仅有“谷魂婆婆与佛祖”的故事,而且和佬人、黑傣人、白傣人一样,也有稻米过大被寡妇打的故事。关于稻米自己生长,以及稻米曾经个头巨大并挨寡妇打的内容,在傣泰各民族中都广为人知。笔者认为,这是傣泰族群最熟悉、最古老的主题,在傣泰人中间广为流传,不论他们迁居何处,都一代代传讲下来。后来,佛教传入之后,一些民族对故事进行了改动,为了能让谷魂信仰与佛教信仰有机融合,使得稻米神话又按两种思路继续发展。一种反映了谷魂女神与佛祖在信仰上的冲突,另一种反映了调和两种信仰的努力,通过解释米粒大小的演变过程,并将其融入到佛教史当中。
其实,在佛教的《三藏经》中就有关于稻米起源的记载。《创世经》中记载,稻米自己生长,清香无比,人类食用之后才区分出男人和女人。起初,人们不用耕种,直接收割来就可以。后来,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本来应该早上去取早餐的稻米,晚上去取晚餐的稻米,后来开始一次性地取足一天的口粮,再往后一次取两天到四天的份,直至干脆大量囤积起来。最后,稻米便不再生长了,需要人们合理分配和耕种田地才能获得稻米收成,人们也需要推选一个国王,负责公平公正地分配稻米。兰那地区的贝叶经《王书》中详细说明了国王如何分配稻米、管理田地、修建沟渠,一直到惩治偷粮食、偷耕牛等物品的小偷等。这些最初可能来自《创世经》,稍加变形之后加入更多细节,以和兰那地区农耕文化背景相一致。
佛教典籍中记载的稻米起源神话,虽然也直接提到稻米自生、带有香气等内容,但已经有所发展,出现划分田地的情况,随之国王(管理者)也应运而生。《创世经》中记载的故事和傣泰族群的稻米神话并无关系。傣泰族群的各种稻米神话都是在傣泰人中间传播的,尽管有的文本中也提到了佛教里的人物,也都是在傣泰文化语境中创造出来的。
(二)稻米神话的符号分析
关于傣泰族群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稻米神话究竟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谷魂与佛祖之间的冲突,作为道德与仪式原型的稻米神话,作为稻米沿革史记录的稻米神话。
1.谷魂与佛祖之间的冲突
一般认为,傣-泰文化的核心特征是农业社会和佛教社会,因为无论是在泰国国内还是境外的傣泰人,都有这样的状况:他们作为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在乡村,而寺庙是他们乡村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在传统社会,傣泰族群的生活更是与寺庙和佛教仪式密不可分。
通过对不同傣泰民族的稻米神话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基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原始信仰和后来传入的佛教信仰之间,既存在着冲突,也存在着融合。傣泐人、德宏傣人、傣痕人、爰泰人的稻米神话中,谷魂婆婆与佛祖之间是直接的冲突,相互比试波罗密及地位和力量的高低,从一开始,谷魂婆婆就不愿向佛祖礼拜,因为她认为自己有恩于每一世佛陀,因为稻米作为供养的食物护持了佛教,即使是佛祖本人,也不得不亲自出面请求谷魂婆婆归来。在傣泐人文本的最后,谷魂婆婆愿意向佛祖参拜,然后闭气而死,但临死前她告诉佛祖,每一世佛祖只有吃到稻米才能达到涅槃。最后佛祖也承认了谷魂婆婆的恩德,并叮嘱人们要祭祀谷魂婆婆,敬畏谷魂,如果哪个地方发生了饥荒,便抄写《谷魂婆婆经》,让人们拿去祭拜。德宏傣人的文本与傣泐人相近,唯一区别就是主人公叫“谷魂公公”,在故事最后,佛祖也认可了谷魂公公的恩德,而谷魂公公也愿意向佛祖参拜。
傣泐人、傣痕人和德宏傣人的神话文本反映了谷魂婆婆在佛教传入之前的重要地位,她作为傣泰先民祭拜的神祇或超自然的神圣事物,地位要高于其他原始神祇,因为她能使哺育傣泰人的稻米获得丰收。后来,各傣泰民族的统治者们引入了佛教,最后佛教在广大农民中也深入人心,这才引发了谷魂婆婆与佛祖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角度说,稻米神话记录了谷魂婆婆与佛祖在信仰上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作为一种符号告诉后人,今天农业生活与佛教生活方式呈现出和谐融洽的局面,但过去二者曾经爆发过尖锐的冲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两种不同的信仰才逐渐融合到一起。
从融合谷魂信仰文化和佛教信仰文化的努力中,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特点:在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中,将稻米逐渐变小的历史与佛教史中记载的五世佛陀时代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单看佬人的文本会发现,它只交代说:“过去,稻米个头很大,会自动飞到米仓里。一天,过多的稻米一起飞向米仓,寡妇生气了,便打稻米,将稻米打得粉碎……”笔者认为,这是傣泰人的稻米神话最传统的情节。在万象帕塔通寺的方丈整理的《泽被农人》文本中,可以看到将稻米变小的过程整合到佛教史中去的痕迹,或被认可是附属于佛教文学的一部分:“在毗留博叉王时代,稻米足有7个拳头那么大……拘楼孙佛时代,米粒逐渐变小,有4个拳头大……迦叶佛时代,米粒只有3个拳头大……释迦牟尼佛时代,只有2个拳头那么大了……”
这种讲法是将稻米故事附加进去,暗示稻米或坡索女神的古老悠久,而将稻米变小的过程置于五世佛陀时代的做法,相当于在喻指稻米的历史源远流长,因为很久以前的几世佛陀就已经在食用稻米了,多则三万年,少则八千年。可以说,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稻米神话文本承认、推崇并尊重谷魂女神/坡索女神,视其为佛教史的一部分,即使是天神在请求稻谷女神回去的时候也非常谦恭,他们说“恳请女神回去照顾人类、宗教与佛祖”,即是说女神的职责是护持整个世界和宗教。
那么,我们试比较以下两组傣泰民族的稻米神话:一组是傣泐人、傣痕人和德宏傣人的文本,讲谷魂婆婆/公公与佛祖比试波罗密,尽管最后都认可了对方,但它也从另一个方面记录了傣泰人当时在信仰上正处于激烈冲突的时期,两种信仰在争论哪一方更有优势;而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文本则向前推进一步,它肯定了谷魂女神/坡索女神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并巧妙地将其置于佛陀历史体系之中,天衣无缝地掩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好地平衡了谷魂和佛祖之间的关系,并给予足够的尊敬,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谷魂女神或坡索女神的恩情。
关于稻米神话中所反映的谷魂婆婆或谷魂公公的原始信仰与外来的佛教信仰的竞争和冲突的情况,在从勐天迁徙到琅南塔的黑傣人中还有一个异文:“黑傣人不拜佛是有原因的,有一次佛祖不慎落水,是黑傣人潜入水中救他上来的,因此黑傣人是有恩于佛祖的,所以他们不必拜(信仰)佛祖。”这个故事的原型正是来自谷魂与佛祖比试波罗密的故事。琅南塔黑傣人的这个文本清楚地展现了原始的“天”神信仰与佛教之间的冲突,因为这些黑傣人信仰“天”神,尽管他们由越南北部迁居来到信仰佛教的琅南塔地区,但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原始信仰,不愿意改信佛教。
以原始信仰(以谷魂为象征)与其他信仰冲突为主题的稻米神话,传播到印度阿萨姆邦的帕盖傣和坎提傣人那里后又发生了变化,冲突的双方变成“稻米与奶”,故事这样讲道:
稻米和奶为谁更重要而争得不可开交,便等国王回来,看他是先喝奶还是先吃饭。国王回来后,王后让他先吃点饭,但是国王还是先喝了奶。稻米十分伤心,便带着各种稻米一起跑到森林中去了,人们便吃不到稻米了。国王请召隆发帮忙,召隆发让自己掌管稻米的大女儿娘叶回来,结果娘叶不肯回去;召隆发不得不派自己掌管火的二女儿娘义代替娘叶做谷魂女神,但是娘义不肯;召隆发只好请掌管水的三女儿娘安代替娘叶做谷魂女神。娘安非常听父母的话,从那以后娘安就代替姐姐成了谷魂女神,此后再进行请谷魂仪式的时候请的也是娘安。
印度阿萨姆地区的帕盖傣和坎提傣人的稻米神话的主体情节还能看到傣泰族群稻米神话的痕迹,即稻米感到委屈而逃走。同时它反映的是在农业社会中地位最重要的关于稻魂的原始信仰,与傣泰人千里迢迢迁居并扎下根来的这块全新土地的信仰——印度教信仰的代表“奶”之间的冲突。
总之,不论后来受佛教还是印度教的影响,稻米神话都记录了在傣泰人中间曾经发生的信仰冲突。所以,谷魂代表着鬼神崇拜或超自然信仰,即傣泰族群稻米文化的原始信仰体系。谷魂曾经是权力最高的一位神祇,后来接受了更有影响力的外来宗教之后,才会出现前文论及的“谷魂与佛祖”“稻米与奶”这样反映信仰冲突的故事文本。
2.作为道德原型的稻米神话
前文已经讨论过“稻米挨打—稻米被卖”情节类型稻米神话,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因与果,以观察稻米神话究竟需要传递哪些信息,我们会发现,在稻米挨打或被卖之后,谷魂会躲进深山老林中,这是人类遭受长达百年饥荒折磨的原因。因此,发生饥荒与干旱,是因为谷魂女神遭受到不合理的对待。在黑傣人和白傣人的文本中,寡妇之所以要把稻米打得粉碎,是因为稻米个头过大导致寡妇无法舂米,她打稻米是种暴力行为,而且这样的伤害也的确过分。白傣人的一个文本中讲寡妇(有的文本是一对年轻夫妇)睡过了头,来不及修贮米的粮仓,当稻米飞来时便赶它们回去,这是他们懒惰的结果。而在稻米被卖的文本中,则是贪婪的王建造超大的粮仓囤积居奇,期望通过倒卖稻米牟取暴利,这才惹恼了稻谷女神坡索,于是她再次逃走,让人类又陷入饥荒之中。
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神话教育人们不要懒惰和过于贪婪,不然会招致灾祸,如饥荒和旱灾。在三藏经的《创世经》里也提到稻米的起源,稻米后来不再自动生长还是因为人类的懒惰,因为之前每日早晚两次来取当天食用的数量,之后因为懒惰,不愿跑很多趟,就一次取走数日的分量,最后稻米便不再自己出来了。后来有人贪心想要多占多得,争抢稻米,引发了争执,需要选出一个中立的人主持分配稻田。
以上种种不适宜的行为,如打稻米、倒卖稻米、漠视稻米恩德等,都是农忙时节举行的与稻米有关的仪式的源起,这些都是为了安抚谷魂,不让她感到委屈或丝毫不快,否则会发生神话中所提到的灾难。今天,仍然有泰国人这样教育子女:“不要剩饭,不然过会儿坡索女神该难过了!”这种教育方式表明关于坡索女神的信仰依然存在,尽管现在大多数泰国人已经不知道“不要惹坡索女神不高兴”说法的出处正是那些稻米神话。
3.作为稻米沿革史记录的稻米神话
傣泰族群的稻米神话从符号的角度记录了另外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即稻米的起源史。人类学家坦比亚(Tambiah)曾经研究过在泰东北部乌隆府寺庙中采集到的稻米神话,并从中分析稻米发展的不同阶段。[4](P360)第一阶段是稻米自己生长的阶段,我们称作野生稻米(wild rice)时期,在东北部稻米神话文本中讲“稻米在毗留博叉王的院子里自己生长”,即是说稻米是神圣的食物(divine food)。第二阶段,稻米仍是自己生长,无需人类劳作,但已经由“野生”变成“家用”的了。正是在这段时期,发生了稻米因被寡妇毒打而躲到深山老林中的事情,这象征着稻米开始在人间的森林和池沼中生长了。第三阶段,人类开始种植稻米,稻米由“野生的稻米”变成“种植的稻米”(domesticated rice),在神话文本中讲老夫妇二人带着各种稻米去种植,并分给人们享用。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黑傣人和白傣人讲述的神话文本,尽管讲得没有佬人的书面文本那样细致,但也同样能够发现稻米发展的象征。简单概述黑傣人和白傣人的文本,“过去稻米不用种植,自己在稻田里生长,等到成熟了会自动飞到粮仓中”,或“过去米粒有船那么大,寡妇舂不动,便用棒子将稻米打碎,伤心的稻米飞回到田里。从此以后,人们若要吃稻米便不得不自己去种”。可见,黑傣人和白傣人的神话文本中也同样暗含着稻米变迁的象征:过去稻米能够自己生长,这属于第一个阶段,即野生稻米时期;到最后人们被迫自己种稻米,就变成种植稻米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稻米神话能够履行记录稻米自远古时代以来的变迁的职责,同时这些神话文本还能作为傣泰社会稻米文化历史悠久的证明。
关于傣泰社会稻米文化历史悠久这一点,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傣泰人具有种植稻米的传统。傣泰人的创世神话中讲,傣泰族群起源之初便开始种植稻米了。如傣泐人的创世神话文本讲:“当桑格萨公公和桑格西婆婆用泥土造好人类和动物之后,便开始教人类种田。”壮族的文本也差不多:“布洛陀用泥土塑成耕牛之后,便教壮族人种田、捕鱼和养鸡。”而佬人的文本则讲,“‘天’神送一头牛到纳诺艾奴,并教人们种田。”白傣人的《艾勒格》里提到:“远古时代,有一个身形巨大的青年,叫艾勒格,一步就能跨出500米。他用石头筑起堤坝抵御洪水,在勐天种田,然后拿秧苗到勐德去播种。”勐卯大泰人的创世神话的帕基版本也提到:“天神兰顿派坤陆和坤莱下凡来统管人间,并教人类如何在雨季和在低地耕种。”
需要关注的是,傣泰族群,无论是大泰人、爰泰人、傣泐人,还是佬人、白傣人等的创世神话,无一例外,都提到了稻米的种植。将这些文本的神话语言翻译过来就是,稻米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它与傣泰族群的兴起是同时的。换句话说,“老公公—老婆婆”创造人类之后,便开始教他们种植稻米,使之成为傣泰族群的生活方式。或者可以说,“傣泰族群生活方式中的稻米文化是从创世之初就开始的”。[5](P77)
除了用符号象征的方式记录有关稻米种植发展历史的事实之外,傣泰人还在神话中提到了各种不同的稻米种类。白傣学者冷老师提到,有一种称作“天稻”的品种,不用人类耕种,只要在有水的低地就能一直不停地生长。如果谁先发现某处有天稻生长,就可以在那片水田里插上界标,其他人看到界标,就知道这一堆稻米已经有主人了。冷老师还说,今天称作“天稻”的品种,在神话故事中是在天上生长的,由于天狗在田地里追逐嬉戏,稻米种子粘到狗尾巴上,才被带到人间,人类才有了口福。
在《泽被农人》里,在坦比亚搜集的佬人和东北部泰人的神话文本中,最后讲到修道仙人转身抓住坡索女神的翅膀和尾羽,使得稻米粒纷纷掉落下来,变成各种各样的谷物,包括白米、粳米、糯米、年生米和月生米等不同品种,让人类拿去种植食用。在这里也可视为是对不同种类稻米的历史记录。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稻米神话的情节和内容都是傣泰族群先民们对稻米和谷魂信仰的忠实记录,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至今仍在傣泰族群,特别是在泰国境外的傣泰族群,包括傣泐人、傣痕人、德宏傣人、黑傣人、白傣人和佬人中广泛流传。根据笔者在佛历2537~2540(1994~1997)年田野调查的情况,村民和村里的博识之人还能够讲述关于稻米信仰与仪式的稻米神话,还能提供“请谷魂辞”和“招魂辞”等仪式文本。稻米神话如同是傣泰诸民族久远记忆和信仰的记录。若将傣泰各民族的稻米神话文本加以比较,会发现它们在对谷魂的思想和信仰上有诸多共同之处。尽管没有哪两个文本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但在情节、主题和主要内容上,它们都有相同的思路,即都强调稻米对人类的恩惠,这也使得在傣泰族群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关于稻米的仪式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