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丝路一卷出
—— 旷世奇珍《丝路山水地图》

2018-04-04林梅村雒三桂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绿西域丝路

◎ 林梅村 雒三桂

在浩繁卷帙的史料中,直观的地图往往具有更强的视觉吸引力。古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画笔绘制山川地形,地图既具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经过时间的沉淀,收藏价值也不断上升。在地图中,我们能读到历史的变迁、人文风情的演化,也能感受绘图者的美学修养,这是地图里包含的人文地理价值。近年,一件遗失已久的明代地图——《丝路山水地图》重新呈现在国人面前,在业界引起轰动。

经历:拂去蒙尘见真颜

《丝路山水地图》, 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原藏于明朝内府,20世纪30年代流到国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由于图上题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首题写了“蒙古山水地图”几个字,所以以此命名。图名所谓“蒙古”,是指16世纪尚称雄欧亚大陆、仍然统治着从今天的甘肃嘉峪关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儿诸部落(源于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源于察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图”很可能就是原名。整幅地图采用中国古地图的传统方式手卷式绘成,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绘于缣帛之上。由于整个地图用青绿山水画法绘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邻馆当作清代佚名青绿山水绘画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学界也无人知晓此图。

2000年,该地图由收藏家易苏昊先生斥巨资购回国内。古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鉴定后,认为此图应当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2017年,世茂集团以1.33亿元从藏家手中收购,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曾花费8年时间专门研究此图,基本弄清了地图的基本情况。研究表明,该地图约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是一幅属于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该图是明代以西域为表现内容的各种地图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明代学者马理等人纂修的《陕西通志》)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图略》(收入明代无名氏编纂的《陕西四镇图说》)、明代彩绘本《西域土地人物图》等。从《西域土地人物图》的相关记载来看,保存到今天的这幅《丝路山水地图》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围从嘉峪关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共211个西域地名;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围从天方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原图长度应当在40米左右。图上所标注的地名均为方块汉字,但绝大多数都不是汉语,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腊、亚美尼亚语地名,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简直不知所云。

气势宏伟的《丝路山水地图》长卷(局部)

内容:彩绘地图的典型代表

《丝路山水地图》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该地图足以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中世纪世界地图《加泰罗尼地图集》、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大明混一图》、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所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1402)《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以及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所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世界四大古地图相媲美,说明在16世纪初期,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地图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绘制:第一种是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倡导的“计里划方”形式。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些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制图史上的飞跃。隋唐时期,制图之风大盛,隋代的《区宇图志》,唐代的《十道图》《元和郡县图志》《海内华夷图》等著名地图相继问世,可惜今日无传。

第二种是采用山水画形式,如明万历十八年(1590)所绘《河防一览图》等。中国古代地图大多以山水画形式出现,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与地图绘制同源,绘制地图时常常不讲究科学性与准确性,因此一些绘制精美的地图甚至被列入艺术品,如唐代学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收录的《洛阳图》等。军用驻防图等实用地图则比较准确科学,如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三幅绘在缣帛上的汉代地图,距今已2100多年。第一幅为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第二幅是驻军图,第三幅为城邑图。从图面来看,它们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制图传统,地理标识相当精准,表明当时地图的绘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缣帛上作画始于先秦,到两汉魏晋时期,缣帛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首选材料,而其主要形式就是卷轴式。彩绘地图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清时期依然比较流行,这幅《丝路山水地图》就是典型代表。

《丝路山水地图》中不乏细节,图中的“望星楼”,指的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兀鲁伯天文台”。

技法:主流青绿山水画

《丝路山水地图》上,从嘉峪关到天方的数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所有比较重要的城邑都画成中国式的带城门洞的四方城墙,城墙上有垛口,个别城邑画有中国式城门楼,城中还画有象征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建筑或地名,如撒马尔罕城外的天文观测建筑望星楼,也画成中式建筑。图上山川秀美,林木葱茏,道路逶迤其间,将一个个都邑连接起来,每个都邑上方或旁边基本都标有汉文地名。图面中虽没有画出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人物、动物形象,但以之为母本的明代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和彩绘本《西域土地人物图》,却画了很多人物、动物形象,出现最多的是阿拉伯伊斯兰教长袍装束的人物形象,因为这个地区在15世纪中期已经基本伊斯兰化。画面中的人物或手牵骆驼,或背负行囊,或骑马行走,或席地而坐,或在树荫之下乘凉;衣服则有红、白、绿等颜色,有的地方还画有伊斯兰风格的野地帐篷,有人物出入其中。相关的文字材料则证明当时的中国人对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相当透彻的了解。

《丝路山水地图》的绘画艺术水平十分高超,其绘画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时的青绿山水画法。青绿山水画法从唐代开始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到明代虽然已经是末流余波,却仍然在宫廷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地图主要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绘制,用大青绿画法,着色浓郁,装饰性强。使用矿物颜料,虽经历数百年而色泽鲜艳夺目,几乎不减当年。

中国历史上,明代是一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朝代。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当时的航海奇迹,留下了《郑和航海图》,全面反映了明帝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而这幅《丝路山水地图》,则生动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猜你喜欢

青绿西域丝路
熊石望
丝路•山海
张骞探西域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明清青绿山水画札记——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丝路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