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路径研究

2018-04-04王亚坤朱亚成武传玺郝世煜江新华何秋华易木寿李新威陈慧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供给校企

王亚坤,朱亚成,武传玺,郝世煜,江新华,何秋华,裴 军,易木寿,李新威,陈慧敏

“供给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创新改革,重心在于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从而解决供需矛盾,同时供给侧改革强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设服务型社会。体育作为新兴公共服务体系,为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需要解决体育产业的供给问题,进行体育供给侧改革。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1]颁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及欣赏体育赛事等的需求日渐凸显,对于体育行业的供给呈现新要求,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2-3]。但是体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仍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及社会对体育行业的需求,体育领域的产业化仍表现为供给严重不足,因此体育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体育应用型人才作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必需的无形资产,我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队伍建设目前仍不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缺乏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为体育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体育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十三五”时期的体育发展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更是要求推动体育事业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开拓体育行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融合协同发展,加快体育与其他行业的共享发展。围绕该发展理念,高职院校借助自身优势,加强体育专业的建设,逐渐探索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及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壮大体育应用型人才队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已成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近年来校企合作育人及创新创业培训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4]。本文通过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供需现状与发展情况的研究,从企业需求和学校供给角度,探讨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发展路径,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转变。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需求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应用型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近年来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生活和体育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由于体育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不足,制约着体育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5]颁布46号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这一政策的颁布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下,体育市场的有效供给显得极为重要,2016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6-7],国家和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体育产业及体育人才发展的出发点是为满足人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公共服务产品特性。

人们日益追求健康的生活态度,推动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等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各产业结构的比重已由体育用品业为主逐渐向体育服务业转变,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带动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体育活动的多元化、高品质性。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体育技能型人才,同时需要懂经济、懂运营的营销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体育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最主要的是体育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同时适应体育人才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体育企业是体育应用型人才的最大需求口,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是体育专业人才的输出口。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体育专业,尤其是体育运营管理专业,解决体育专业人才的“入口”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及企业意识到体育人才的重要性,也逐渐开始依托高职院校,鼓励企业进校园,畅通体育专业学生的“出口”问题,双方形成校企合作机制,从而为解决学校与企业体育人才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开拓新路径。校企合作为解决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体育企业建设培养了体育专业人才,加速解决了学校和企业对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供需问题,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因此,为适应“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校企合作成为当下最普遍、最有效的体育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应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体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2.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8]中近几年数据显示:高校体育专业长期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其中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这主要与高校体育专业的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大部分高校及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仍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及社会体育为主,运动保健、运动休闲等专业为辅,专业教学内容仍然强调学习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及学生专业运动技能的培养,以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师等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未能发挥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体育传统就业岗位有限,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过高,导致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容乐观。相关数据统计显示[8]:2010年-2017年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的次数为5次,占比为63%。2014年伊始,体育教育专业已不再是红牌专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促使体育产业一跃成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无形中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体育行业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人才与企业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此外,经济新常态下的各行各业都将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大众创新创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体育传统行业工作岗位受到冲击,未来的体育专业工作岗位会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的创新模式,逐渐脱离传统模式,当今市场更缺乏的是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极其重要。与学校体育不同,体育产业是一种融合性较强的行业,众多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学校体育教师;而体育产业融合地产、银行、旅游、金融、健康产业等衣食住行各行各业,需要复合型极强的体育应用人才。体育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使得体育企业不得不面临“体育产业缺人才不缺钱”的困境,导致体育公司发展的脚步放缓。

2.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合作模式[9]。本文讨论的校企合作是各类职业院校为谋求学校与专业同步发展,为帮助学生更好就业,运用与校外相关专业企业合作的模式,为企业培养供给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体育服务业兴起,体育赛事公司与体育培训公司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各大高职院校也纷纷创设了体育专业,例如,体育旅游专业、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等。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趋于培养体育产业市场服务型和应用型人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与社会体育专业相似,为体育服行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我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来源分为以下几类:1)学校培养;2)校企合作;3)个人主动参与培训;4)孵化培育;5)人力资源与学校、企业互动形成新模式。[10]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两者的供需情况如同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钟摆现象”,如果钟摆靠近学校,那么在校企合作中高校起主导作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量充足,可满足企业的需求,进而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动双赢;如果钟摆靠近企业,那么,企业起主导作用,高校的人才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校企合作供需矛盾,即需求旺盛,供给短缺。大量信息表明,仅在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仍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甚至专门的体育院校也难以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常规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滞后的状态。因此,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直接合作型与间接合作型两类[11]。其中,直接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为了实现双方利益,根据各自的需求而建立的直接合作关系;间接合作类型则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在某些中间力量介入的情况下而创建的合作,例如政府、行政单位及事业单位。

2.3.1直接合作型:“订单”供给,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的直接路径是指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合作。直接合作较典型的形式包括“订单式”供给、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及现代学徒制供给。“订单式”供给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对体育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同时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采取这种方式,在保障学生学业完成的基础上,同时帮助学生谋取就业的途径,实现双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实现资源互补及优势互补为前提,为学生、院校、企业三者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投资在校内创设子公司,或企业工作室,学校工作室由企业派人或委托进行统筹管理,由高职院校运营,将学生课堂搬到工作室实践,帮助学生实现学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同步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指打通和拓宽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渠道,是校企合作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是一种就学即就业,半工半读的模式,对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践与理论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对校企合作的优化起积极的作用。

2.3.2间接合作:企业进校园,课堂进企业,官方校企合作平台

企业进校园的合作模式一般需要政府或其他第三方协助,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企业课堂”或“某专业实践课堂”等;政府推荐学校与企业洽谈,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即“课堂进企业”。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企业对学校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此过程能够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迅速转型职业人,使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能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教学与就业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相关专业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专业: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和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均以培养公共体育服务人才、体育赛事运营管理人才、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高尔夫运动人才等为目标,满足新兴体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供给。较为普遍的人才供给是,企业进入课堂进行培训教学后,常常以带学生实践学习为由,引导学生到企业实习,仅仅考虑学生能够为自己创造价值,而对于学生职业或就业能力的培养较少,当前企业进校园的现状更多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而不具备实质性的培养,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看似解决了企业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质上仍未能解决体育专业型人才的供给。

2.3.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实证分析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作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为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学校“2235”创新强效工程,于2016年创立了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以培养体育各类人才为目的,体育教研室各教师紧跟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体育教研室教师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当前体育市场对健身教练、竞技项目教练、体育营销、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场馆运营等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日益紧缺的现象,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为体育产业市场供给体育应用型人才,体育教研室借助学校体育场所成立校企实训基地,包括跆拳道、网球、健身健美、舞蹈等几大实训基地(见表1),实训设施齐全,设置体育运动专项实训基地能够充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与校外相关专业的体育运营公司共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形式实现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供给和体育产业公司人才需求共赢,同时为学生搭建就业筹码和就业平台。

表1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体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2017年3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挂牌成立了“城建体育工作室”,工作室作为城建体育自主创业项目,是城建学院体育运营公司首次进校园的实践,城建体育工作室是依托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而成立的体育运营公司,主要服务项目包括:场馆运营(城建学院校内场馆)、赛事组织策划、体育培训、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策划、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理疗项目等等。体育工作室日常分担专业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除指导教师外,部分学生会担任工作室的某些岗位,让学生感受到公司的氛围,潜移默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就业能力。随着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健身成为主流,健身俱乐部的需求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俱乐部的竞争力在于私人健身教练,故对私人健身教练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无疑是机遇。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体育专业抓住这一机遇,与广州市动益健身学院(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单位)建立合作,对城建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健身教练国职培训,达成校企合作协定,为通过国职培训的学生推荐就业,满足社会对私人健身教练的需求,推动城建体育与动益健身学院实现共赢。2017年7月,广州健跃体育服务有限公司在凯旋宫体育馆(城建学院体育馆)举办了城建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宣讲会,标志着双方合作正式拉开序幕。2016年广州市教育部发布广州市中小学“一校一品”及“大课间”的活动方案,各中小学校必须发展本校特色运动项目,出现体育特色项目教练的供给不足的情况,高职体育专业培养体育特色项目教练成为人才输出的又一路径。广州健跃作为一家体育特色项目培训公司,对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编排设计具有专业的策划与培训,专注于学校跳绳特色大课间编排设计及花式跳绳的推广,曾先后打造多所花式跳绳特色学校。除跳绳培训外,健跃体育还承接策划广州市花样跳绳友谊赛等全民体育赛事,这对于城建体育的发展有积极地影响,双方的合作正逐渐步入正轨,为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声誉、公司的人才需求而言,两者合作显得极为重要。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现实困惑

3.1校企合作不深入,企业参与不足

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模式,“校热企冷”的现象较显著。首先,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一些学校地处较偏远地区,而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通常在人群广泛、交通便利等节奏较快的城市,因此较多体育企业会选择市中心等比较繁华的地带,与合作的高职院校相忘于江湖。因此,出现学校所处地区企业数量少,合作企业距离较远的问题,从而增加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成本,所以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无法得到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另外,从企业本身角度而言,企业常常以企业运营是否盈利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产生的表层利益为判断标准,违背了校企合作初衷,有些企业甚至为了套取政府的人才补贴,只重视人头利益却忽略人才的培养质量忽略了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3.2学生学业问题与企业需求间出现不对称

长远来看,学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众所周知,国务院46号文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体育人才的缺口严重。易剑东曾在体育人才论坛中提出,目前体育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为满足体育产业应用人才的需求,供给端应积极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全日制学生以学业为重,常常出现企业与学校及学生时间协调矛盾问题。“订单式”供给模式一般需要学生依照企业要求,到企业进行培训,并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前提,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校内学业及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业问题与企业需求间的矛盾问题成为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根本问题。

3.3校企合作制度供给不足,实施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家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支持,但仍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实施保障,没有对校企合作实施激励和约束,容易出现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委托—代理问题。例如,学校与企业双方没有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容易出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交换现象,学校为企业供给体育专业人才,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为企业创造利润,没有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是学生或人才的受益者和使用者,同时也应成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者。校企合作制度缺乏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途径模式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而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人才,但没有制定具体的激励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及企业的积极性,容易出现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需要制定激励约束制衡机制。另外,据调查显示,众多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并未制定明确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对校企合作制度实施过程及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监督,校企合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就会存在漏洞。

4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供给侧改革的优化路径分析

针对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围绕供给侧改革,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及企业层面提出优化策略。体育专业型人才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同时考虑,提出以下建议:

4.1围绕高职院校供给与体育企业需求,构建共赢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12]不仅是学校和体育企业两者间利益交换,校企合作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严重,高职院校为提升学校自身知名度,尽快通过升本评估,校企合作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学校会主动寻找企业进行合作,而企业的出发点则以盈利为主,双方出发点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双方难以实现共赢。鉴于此,首先,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应开设专门的理论课学习,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具备供给价值,从而实施供给侧改革。其次,大部分体育企业仍处于重视经济利益为重点,因此企业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深度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融合人才培养环节,将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及体育公司运营的重要工作。第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要明确双方供需情况,对症下药,建立“双创”意识,积极开展大众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

4.2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据了解,部分校企合作中学校追求应付评估,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双方只求满足其机会主义,而忽略对学生的实质性帮助与指导,此时,便会歪曲校企合作的本质,出现剥削学生廉价劳动力等现象,因此,应避免校企合作单一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订单式供给”和“企业进校园”及“现代学徒制”的模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相关企业的需求,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作为新兴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借鉴和学习价值。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采取“2+1”培养模式,换句话说,学校支持学生进行“半工半读”实行2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1年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或者,学校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企业签订股份制,在学校创办企业分公司,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还可以由体育产业公司进行投资,体育专业学生可自主创办培训班,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创业,体育产业公司可定期到子公司进行考察与培训,充分实现高校、学生及企业共赢。同时为解决学业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4.3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在社会中主导作用,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例如高校培养人才数量及与企业合作融洽且取得良好成绩的,给予奖金或优秀创新奖等;对企业而言,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可适当为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办法,对参与的高校、学生、企业进行激励;同时对于在实践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应积极进行约束惩罚,制定约束机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鼓励参与主体与参与客体,即高职院校、体育产业公司及参与学生对制度及制度表现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对高职院校和体育产业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从而优化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及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5 结语

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引导政府对经济判断和整体调整的思路方针。我国体育产业的黄金发展对于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紧迫,体育人才作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供给[13],是体育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化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通过高职院校开展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推荐学生顶岗实习等多元化实践教学,为企业培养体育人才,解决学校与企业对体育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实现学生学校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零距离接轨,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推动该体育企业的健康运营,同时发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理念,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雪,曹亚东.供给侧改革下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A]//2016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2]朱亚成.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85-92.

[3]朱亚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4,10(4):275-279.

[4]朱亚成.体育运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微观阐释——基于北京市延庆区体育运动学校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68-73.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6]朱亚成,王子朴.基于文献计量的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2):42-46.

[7]朱亚成,王子朴.群众体育转型发展——2016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2):50-54.

[8]2017年红牌绿牌专业最新出炉[EB/OL].http://www.sohu.com/a/150502797_544870.

[9]李海,陶李军.高校校企合作共育体育专业人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2):40-41.

[10]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24-28.

[11]潘斗凤.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3):114-115.

[12]王全纲,袁兴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探析——基于校企协同培育机制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2):20-23.

[13]朱亚成,王子朴.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5):9-17.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供给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