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身体准备训练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2018-04-04徐盛嘉张仁祥丁明超王华宇
徐盛嘉,张仁祥,丁明超,田 东,王华宇,王 松
1 前言
陆军士兵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并且能够抵抗损伤[1]。在完成任务时,士兵需要携带保护性着装、武器设备和救生设备,这些装备能够支持士兵生存,但同时也给身体造成生理负担[1-3]。目前,单兵期望负重量已经从20kg上升到了70kg[4]。同时,迫于作战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及军事体适能的不断演变,过去经验式身体训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对身体能力提出的需求。陆军身体准备训练是一个极端化的训练计划,需要多种生理系统功能的有机组合[5-9]。如何适应现代战争对身体能力提出的要求,有效维持作战能力一直是陆军关注的基本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现代身体训练的发展趋势和军事目标任务分析,试图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确定现代战争作战人员的生理需求,为制定安全有效的身体准备训练计划提供依据,确保身体准备训练符合作战需求,从而维持和提高作战能力。
2 如何设计合理的职业标准
设计一个有效的生理性职业标准非常重要,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需要在广谱的身体训练范畴内选择需要的身体能力,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图1)。近30年体育科学的发展可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运动训练学的第一原则是训练的特异适应原则,依据这一指导思想,陆军身体准备训练在生物力学方面、生理生化适应方面以及基础身体训练方面必须专项化,且符合军事任务的要求,从而确保获得最佳的运动能力[10]。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身体准备训练必须能够与特定运动(任务)相关的系统和特异性的训练刺激相适应[11,12]。其中特异性3个基本成分为:(1)能量供能系统;(2)运动的肌群;(3)任务中的相关运动技术(图1)。
图1
图1技术动作与作战任务基本动作结构一致,功能性的整合力量和耐力这两种核心能力,从而支持完成各种不同目的的军事任务。
2012年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军事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就关于“生理和身体上的职业标准”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尽管存在争议,但其中达成的一致性的意见值得进一步关注[4]:(1)通过军事任务需求分析,确定身体方面的关键需求。(2)选择最佳训练方法,来支持关键的任务。(3)制定完成任务所需最低的身体能力。(4)收集运动能力和生理方面的数据。(5)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最大能力(个体最大工作能力百分比),能够完成一定时期的不同任务。(6)制定最低的体适能标准。
总的来看,限定军事任务需要最低生理指标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对其进行评定和提高。因此,当前陆军身体准备训练发展趋势非常明确:定性、定量和有目的身体训练[9]。
3 陆军身体准备训练面临主要挑战
3.1对现代战争士兵生理需求上认识
East[5]系统性回顾和分析了美国陆军测试和训练发展史,认为目前美国陆军仍不能完全清楚认识到现代战争对士兵生理上的提出的需求。生理上要求必须基于科学研究,生理范围应非常宽广(图1),能够支持士兵在任何地形和任何环境下进行全谱作战。一旦建立作战中基本生理要求,就可通过制定训练计划进行提高,并制定标准参照和评估方法来检测身体准备时都达到任务要求,以确保成功完成作战任务。对于陆军身体准备训练,East认为应关注以下的5个方面的问题[5]。
第一利用宏观或微观方法,能够限定现代士兵作战生理上的需求。尽管在过去的60年,美国体适能学校、美国陆军第75游骑兵团和第101空降师提升了身体准备训练发展,但至今各国军队仍从经验上限定现代战争对士兵身体上的生理需求。对于现代作战士兵来说,存在3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正确平衡士兵肌肉力量训练和心肺耐力训练?(2)无氧工作能力和有氧工作能力,哪一方面在作战中起到关键的作用?(3)基于现代作战负荷,士兵需要多大程度的运动能力?如果不能回答上述基本问题,陆军身体准备训练和评估仍基于经验,不能反映出当今体适能发展趋势。
第二一旦限定现代士兵作战生理上的需求,就能够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身体训练框架。从功能上最佳化准备士兵,首先需要基础体适能达到基本军事任务或功能性任务的要求。在身体能力和功能能力进行评定的基础上建立功能性的战斗体适能训练框架,即“如同作战一样的训练”。
第三需要给出可操作的训练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围绕身体工作能力来进行设计:在一个功能性的环境中进行作业的能力。身体工作能力的标准度量是工作量,由作业强度和作业持续时间来决定。作业强度的变量是力量(速度)乘以重复次数(距离),为了准备部队,士兵应在整个强度区域内进行训练,并结合正确的休息和恢复。East提出的身体准备训练方面的框架如下[5](图2)。
图2 个体身体工作能力区间示意图[5]
第四通过下列3个生理系统来寻找作战的功能需要,从而能够制定周期性的训练计划[13]。为了获得最佳的身体工作能力,必需发展和整合下列三个生理系统:(1)神经系统:大脑传递神经冲动激活肌肉工作。(2)心肺功能:心肺传递氧和营养物质为工作提供代谢能量。(3)机械力学:肌肉、连结组织和骨骼提供运动的结构。通过整合这三个系统,并结合训练的7个基本原则(定期、循序渐进、过负荷、恢复、平衡、多样和特异)来制定周期训练计划(身体准备训练),最佳化发展身体能力,以减少器官的损伤[14]。
第五确定训练次数(应该训练多少次数)和训练量(应该训练多少量),并必须考虑到训练的恢复问题(两次训练间需要恢复的时间)。训练恢复受2个因素影响:个体身体特征和目前的生理水平。不能认识到这些问题或缺少相关的知识,盲目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最终将会导致器官的衰竭[14]。
3.2陆军身体准备训练资源问题:设施、器材和时间
从美军资料看,在过去100年,军事和民间的体适能专家已经建议美国陆军提供训练设施、器材和时间来进行身体准备训练。但由于缺少设备,在进行初级和高级战斗训练时,导致了大量人员器官出现损伤,损耗了大量的资金。长期以来,军队主要利用抗体重等练习来发展肌肉耐力,以及跑等训练形式来提高心肺耐力,为大规模部队提供训练设施、器材是不现实的。但是,East认为可通过资源分配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5]。
基础身体准备训练可用来提高初级军事人员的基础体适能水平,如美国陆军训练教程3-22.20描述的训练计划[15]。考虑到大量新入伍士兵的身体能力较差,可利用抗体重练习,以及少量训练器材,如单杠、壶铃等进行训练,为进入到作战身体准备训练做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对所有士兵进行评估,并制定进入到下一级训练的标准。
非直接作战的身体准备训练可用于增强没有作战任务的士兵在初级军事训练阶段获得的基础体适能,非直接作战的身体准备训练可高度利用个体性的训练计划,强调体适能和控制体重,利用个体的正常训练或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实施这一计划的士兵可利用传统的体适能评估方法进行每季度一次的评定。
作战身体准备训练关注作战准备,集中发展力量、爆发力、灵活性、力量和耐力,提高完成作战任务和演习的成功率。基础和非直接作战的身体准备训练的器材和设施需求量应降低,将节约的资源重新分配至作战身体准备训练中。训练由更小的单位(排)进行组织实施,如果训练偏移作战任务需要,可进行特定评估。
3.3对陆军身体训练指导人员的培训
1983年,美国陆军建立训练指导人员培训计划,但在1989年被取消,目前主要由美国体适能学校负责训练选拔上来的人员。另外一些国家的陆军主要利用资格认证的体适能指导人员来制定、实施和监控基础和作战身体准备训练。在这方面到澳大利亚国防军做法最值得借鉴,1989年澳大利亚国防军建立了身体训练学校,开设的课程非常广泛和实用,包括初级和高级身体训练指导课程,以及军事体适能指导课程[5]。这些人员主要目的是能够设计、实施、评估和审查部队身体训练计划,提高士兵身体能力来支持指挥官实施作战任务。培训的周期为18周,传授身体训练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包括高级解剖和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形态和测量学、训练组织、营养、第一次援助/运动训练、运动项目组织等。这些人员职责如下[5]:(1)计划和实施身体训练指导课程;(2)制定个体和团队训练计划;(3)处理训练损伤(最初);(4)进行身体训练评估;(5)进行障碍训练;(6)就身体训练方面,监控职业上健康和安全;(7)使用、监督和管理损伤的预防策略;(8)培养健康和体适能意识;(9)主持组织体育比赛;(10)就身体训练、损伤、康复和军事自卫方面向指挥官提供建议;(11)指导和监督军事自卫;(12)指导战斗体适能领导课程;(13)康复训练。
3.4对陆军身体准备训练方面的研究并制定提高计划
作战对身体能力需求上的进化,推动陆军对身体准备训练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提高计划。因此,需要一个现代的、广泛的、以作战能力提高为聚焦的体适能研究计划。过去30年,陆军身体准备训练与体育科学方面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存在3个未能解决的问题:(1)构成作战准备最基本身体属性有哪些?(2)需要多大程度的训练(次数、持续时间和训练强度)来提高这些身体属性?(3)什么样的体适能指标能够评定这些身体属性[4,5]?
4 小结与建议
目前,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陆军身体训练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陆军身体准备训练朝向定量的方向发展,训练目的和指向更为明确,但仍存在大量未能解决的问题。随着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制定一个安全、有效,以实证基础身体准备训练是可行的:在维持高水平作战所需体适能外,最大限度降低训练损伤的发生率,同时保证运动能力与目标任务一致,从而高效维持部队的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Nindl BC, Castellani JW,Warr BJ, et al. Physiological Employment Standards III: physiological challenges and consequences encountered during international military deployments[J]. Eur J Appl Physiol. 2013; 113(11):2655-2672.
[2]马继政,李巍,韦海燕,等. 军人负重25kg不同速度行军1km时能量消耗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15, 31(3):275-277.
[3]胡斐, 李巍, 卢秋菊,等.不同负重量对军人静态平衡能力产生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 35(7):656-659.
[4]Milligan GS, Tipton MJ. A report on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physiological and physical employment standards, Canberra, Australia November 27 to 28, 2012[J]. Extrem Physiol Med. 2013;2(1):14.
[5]East WB.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of Army Physical Readiness Training and Assessment[M]. Fort Leavenworth, KS: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Press; 2013.
[6]马继政, 牛洁, 田东,等. 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生物分子适应机制及现实应用[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5, 29(2):61-66.
[7]马继政, 胡澄, 乔箐. 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分子产生的干扰机制和训练学上的对策[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20(6):14-19.
[8]马继政,张爱军. 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生化学思考[J]. 军事体育学报,2009,28(2):71-73.
[9]马继政,胡涛,贾滨. 美军作战人员极端训练计划的发展现状[J].军事体育学报,2014, 33(1):69-72.
[10]马继政. 论运动训练的特异性处方[J].安徽体育科技,2010, 01:27-30.
[11]胡艳,胡斐,张仁祥,等.训练迁移的基本原理和现实应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5):27-32.
[12]马继政,蔡文伟. 集体类竞技体育项目的有氧体能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 2010 , 29 (1) :39-41.
[13]马继政, 牛洁, 程武生,等. 作战人员的力量训练—可变的非线性周期训练计划的设计和应用[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21(12):39-45.
[14]马继政, 夏传高, 张爱军.作战人员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 , 2014 (3) :39-42.
[15]Training Circular 3-22.20: Army Physical Readiness Training[M]. Washington, DC: US Dept of the Arm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