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4-03张浩戴晓震
张浩 戴晓震
摘要:新时代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而温州市物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滞后性表明其物流业发展仍存在着众多矛盾。从温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为温州市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温州;物流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7.013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物流业在社会各行业相互作用推动下,又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发展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物流业已然在国民经济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物流业作为温州市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温州市新兴产业中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物流业对于温州市经济发展的推动性无疑也是处于至关重要的支柱地位。温州市物流业的发展除了处于长江三角物流区和东南沿海物流区的优越地理条件之外,还得益于温州本土的鞋服、电器、泵阀等传统制造业的物流运输服务。
1温州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根据《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温政办[2016]36号)文件显示,自2016年开始,温州市就开始围绕物流业展开重大项目推进、智慧物流建设、物流企业培育、产业联动试点、重点工程建设、物流服务优化、保障措施加强等七大行动任务。在温州市物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助推下,物流业增加值不断攀升。2017年上半年全市及各县(市、区)物流业增加值核算数据如表1所示。
2温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2.1温州物流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高
一是温州市的现代物流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资也才在近几年开始加大加強。物流业总体上仍缺乏现代物流核心要素。温州市现有的许多物流企业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原来的运输、仓储、货代的企业,所经营的仍然是传统物流业中的简单作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运作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所提供的服务还是处于较低较落后的水平。小企业资金不足安于现状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常态。二是现代物流管理学在企业中尚未得到具体应用,也限制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认识不足,公司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所以基本未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温州市物流业的现代化。
2.2温州物流业管理不到位,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物流业缺少政府强有力的规范措施,因而温州市普遍存在许多无证无照经营的非法物流公司,也存在很多超限、超载、“三无”车辆的问题,以及还有企业非法进行违禁品、危化品的运输。在2017年政府的物流服务优化行动中,共检查普货企业35家,危货企业21家,出动168人次,发现安全隐患48条,整改隐患48条,派发工单108件,处罚78家次,危货电子运单开单率100%,携带率99%。同时在2017年的9月份,温州市多家快递企业在快递实名制专项整治行动中因未落实快递实名收寄、开箱验视等规定,涉嫌违反《反恐法》被处罚。温州市物流企业之间在市场的抢占和订单的抢夺中常常有竞相压价等无序竞争的行为。以温州市快递业为例,将温州市近3—4年快递业务收入与全国和浙江省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2014年和2016年温州市快递业务量增长率高于全国的同时,收人增长率却低于全国,特别是2014年,58.4%的业务增长率只实现了26.4%的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要原因是快递企业之间的快递收费竞争激烈。同时,对于占温州市物流业主体的道路运输企业而言,无序的价格战使得车辆按规定装载远不够营运费用也就出现了公路超载超限的问题,而市场则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市场运价过低一超载超限运输一查处开罚单一继续超载找回罚款损失一车辆严重超载一运量不足运力过剩一运价下跌至更低。因此这种市场的不良竞争扰乱了市场,给温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隐患。
2.3温州市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物流在向“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方式转变和进步,物流必须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来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但温州市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建设进程缓慢。绝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仍采取原始物流运作模式,信息化程度极低。同时温州市公共的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尚未完善,缺乏物流资源信息整合,社会数据不统一,信息不对称,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生态物流环境。信息化的低水平直接导致低效率的物流活动。交通运输物流集客运货运为一体,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比较高。而温州市交运集团对系统信息化意识薄弱,改进和开发的效率低,交通运输系统还需更多技术支持加以完善。
2.4物流运输方式单一集中,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2017年上半年温州市货物运输总量为6665.5万吨,同比增长13.8%,其中公路运输总量4810.00万吨,水路运输总量为1630.47万吨,铁路运输总量为224.07万吨。再结合过去两年的数据(表2)可以看出温州市的物流运输基本是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为辅,航空和水运所占比重就更加的小。没有深入利用航空和港口的优势条件也就导致了运输方式的单一和集中。而且从数据看出,其他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增长速度也相对缓慢。政府对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缓慢,温州市的物流园区大多数处于规划建设中,开工晚,进度慢。物流园区作为仓储集散功能区建设投资力度有待加强,开工建设效率有待提高。同城配送的效率诟病也反映了城市建设中对于物流服务的规划考虑欠佳,制约了城市物流的高效运行。
2.5物流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一是物流企业对员工学历以及专业知识等要求较低,缺少专业性物流管理人才。二是本身温州市物流方面人才较少,各高校物流专业学生及少甚至取消了该专业的课程,以温州商学院为例,因为报名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数大大减少,自2017年起已经计划取消了该专业的招生,也就意味着本就缺乏物流人才的温州,之后的几年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人才短缺的窘境。三是高校的物流培养往往会出现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要求,学生的知识内容无法对应社会的需求。
3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3.1推进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新理论
政府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待物流业的发展,从全局来看,物流业的发展是向现代物流转变升级的过程,温州市政府要全面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宣传和管理理论的指导,扩大物流转型升级的政策力度支持,营造更加良好的现代物流新环境,构建物流新体系,让企业接受物流新思想,感受物流新变化。企业自身要积极投入社会的物流变革潮流中去,改变传统物流观念、传统知识理论、传统物流管理方法,坚持以现代物流管理的新知识、新理念,打造企业内部的现代化氛围,引导企业健康、高效的现代化发展,带动提高整个温州市物流行业的竞争力。
3.2加强政府对于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
温州市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规范市场制度,对各类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果断地整改处罚,依法打击无证经营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创建健康规范化物流街区,优化市场物流服务。积极开展市场专项检查,尤其对于违禁品,危化品的非法运输要做到认真仔细,打击不法分子恶性的谋利手段,以保证物流市场健康的形态。市政府要落实国家实名制政策,平时就应做好本地物流企业行为监督工作,不要出现“一查一片倒”的情形。同時实时上报实名制运单信息到国家物流平台和管理部门,实现对货物运输环节的全程监管。为有效应对物流市场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行为,政府要不断完善物流运输市场价格机制体系,在市场调节下应辅之运用宏观调控能力,规范市场运费价格,切实维护物流市场秩序。
3.3加快智慧物流建设行动步伐
智慧物流建设是温州市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政府2016—2018年加强社会物流计划工作的行动指南之一。政府要努力整合社会物流信息数据,加快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共享信息,统一标准,完成高效物流运作。培育智慧化物流示范企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物流技术的运用,实现整个物流行业的线上线下联动、网络化管理和仓储库存等信息的高度共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内部结构升级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实现仓储和运输的智能现代化。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前提下通过搭建线上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实现温州市各物流企业之间的专线联盟、专线经济共享、共同合理优化运输专线达到高度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3.4加强以交通运输、物流园区为核心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变运输方式的单一和集中,温州市政府须加快空运、水运、铁运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温州港的基础上实施港口集装箱泊位工程建设,提高水运在物流运输中的地位。通过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来加快提高机场与城市物流仓储中心、电商产业园区之间的便利性,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发散式的集、疏系统,实现空港物流中心高效的聚散能力,促进温州市物流业的多式联运,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结合城市交通枢纽,谋划城市各大物流园区的选址与建设。扩大物流用地规模,继续推进温州空港物流园区的项目建设进程,做好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开辟海港物流园,完善各大物流园区的集约、仓储、信息交易、流通加工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诉求。优化城市物流配送建设路径,对原有配送系统进行改造,建立新的同城配送系统,优化同城配送路线,并引导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互享资源信息,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服务能力。
3.5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温州市政府要和高校紧密沟通加强思想宣传工作,鼓励大学生报考和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恢复温州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完善在温州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组建温州市多层次物流人才队伍。鼓励校企合作,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的实际技能需求紧密衔接,共同编制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的课程。同时通过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开展物流实践活动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供需双方的共同利益。鼓励学生学习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新型模块,邀请物流行业高级人才开设物流讲座等相关教学。搭建物流人才对接平台,积极举办物流人才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