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18-04-03曹彩云周改兰刘明荣吕乐
曹彩云,周改兰,刘明荣,吕乐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慢性结肠炎(Chronic Colitis)是一种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迁延不愈等,病情复杂,病程缠绵,治疗较困难。该病与中医学泄泻、下利、腹痛、肠澼、五更泻、肠风等病症相关[1]。近年来,随着对慢性结肠炎这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不断认识和研究,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采用内服中药或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良好效果,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此病上有很大优势。
1 病因病机
慢性结肠炎病因复杂,目前认为多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所致。外感六淫中主要是湿热之邪,但外感寒湿也可引起本病,或饮食所伤或劳倦过度、情志不遂等原因最终导致脾、肾、肝、肺等脏腑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职而发病[1-2]。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景岳全书》载:“泻泄之本,无不由脾胃。”目前多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脾虚是发病的关键。湿、热、毒、瘀为标,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可夹寒、夹热、夹滞、夹瘀,病位在大肠。而脾肾两虚,湿热阻滞与瘀血、痰饮、食积互为因果,渐积渐累,消残正气,损伤肠络,是毒邪深伏、久病不愈、遇感复作的主因[3-4]。
2 辨证分型
慢性结肠炎临床常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瘀六型[5]。但因该病病情复杂,容易反复发作,临床分型常不拘于此,庞学丰等[6]总结徐富业教授经验,将慢性结肠炎分为脾胃虚弱、脾阳虚夹寒、脾虚中气下陷、肾虚脾弱、肝郁脾湿、肝郁脾虚、脾虚痰阻等类型进行论治。徐俊伟等总结朱建华教授经验,将慢性结肠炎分为脾虚肝郁,湿热下迫大肠型;气阴两虚,湿热留滞胃肠型;脾肾阳虚,寒湿阻滞肠道型;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痰湿瘀互结滞留肠腑型。甘佳乐等[7]总结刘敬霞教授经验,从脾虚夹寒、脾虚夹瘀、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论治结肠炎。熊军权[8]将治疗组分为脾肾两虚、湿热下注、脾虚夹湿、肝气侮脾四型。田永贞等[9]将128例患者分为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郁型、大肠湿热型进行治疗。中医各个医家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总结了不同的临床分型,为治疗此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
3 中医治疗
3.1 内治法
黄少鹏[11]将符合条件的9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姜半夏、人参各18 g,黄芩 15 g,黄连、干姜各 9 g,炙甘草 6 g,大枣 4枚)加减治疗,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92%。桑凤梅等[12]用补中益气丸联合四神丸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赵芳昭运用附子理中汤(炮姜、白术、人参、炮附子各10 g,炙甘草6 g),黄清运用真武汤合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加减,郭庆祺等运用真武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均取得良好效果[13-15]。
朱子奇[16]运用桂枝茯苓丸从瘀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彭辉[17]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夹湿型慢性结肠炎178例,总有效率 94.38%。吴晓霜[18]运用柴胡芍药汤加减,以清热解毒、行血调气法治疗慢性结肠炎 36例,有效率94.44%。唐忠明[19]运用凉血地黄汤(生地 30 g、当归 15 g、赤芍 15 g、地榆 15 g、槐花 12 g、黄芩 15 g、黄连 10 g、枳壳 15 g、升麻 12 g、荆芥 12 g、甘草6 g)加味治疗风湿燥热内结、气血瘀滞型结肠炎效果满意。诸多临床医家研究表明,中医内治法对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3.2 外治法
刘建勋[20]保留灌肠治疗377例结肠炎患者,辨证分为湿热下注型、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脾肾两虚型,分别予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四神丸加减治疗,有效率为 96.3% 。王洪丽[21]用白头翁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结肠炎36例,取得良好效果。其他还有中药结肠水疗法、腹针、火针、腧穴热敏化艾灸联合保留灌肠、温针灸加隔盐灸、穴位埋线配合艾灸、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均取得显著效果[22-28]。
3.3 内外合治法
龚大伟[29]用八味结肠汤(木香 10g、当归 15g、白头翁 15 g、延胡索 15 g、甘草 15 g、黄连 7.5 g、秦皮 15 g、马齿苋15 g)加减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良好效果。谢秋烨等[30]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肖丹[31]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亦取得良好效果。还有使用中药配合针刺艾灸、中药配合敷脐等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32-33]。
4 结语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兼之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结肠炎发病呈逐年增加之势,中医药在治疗此病中治法多样,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尤其配合外治法如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事半功倍。但在规范化治疗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