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婚恋赠答诗的情感解读*
——以传统婚姻中夫妻(妾)为例

2018-04-03张诗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婚恋婚姻丈夫

张诗芳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自古以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夫妻生活令天下有情人都心生向往,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也历来被人追捧。先唐诗歌中描绘鹣鲽情深的诗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1],将夫妻日常生活的温馨画面描绘得自然生动;《合欢诗》中“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2]860表现了夫妻对寸步不分、形影不离的渴望;《碧玉歌》中“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2]902更是充溢着二人感情的亲密与热烈。而唐之前描写琴瑟和鸣之诗的作者多是从局外人或是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表述夫妻之情,而作为婚姻中的当事人夫妻之间通过诗歌赠答来表现伉俪情深的诗作较少。唐代婚恋赠答诗则打破这一局面,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以及各类诗歌体制逐步健全的时代背景下,从伉俪诗人的赠答诗作中可以窥测唐代婚姻和夫妻感情状况,从而进一步探讨各种婚恋赠答诗作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成因。

唐朝在婚姻方面开放的风气和相对通融的法律使得许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各种诱惑相应而来的朝代,他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经济发达,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城市逐渐繁荣,夫妻之间的感情会如何呢?婚姻亦将会面临哪些挫折与挑战呢?有学者认为,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的婚姻,夫妻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而男子通常会与后纳的小妾产生真情,其中又有何原因呢?解读婚恋赠答诗,便可从某些层面上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此文所提及的表现“夫妇之爱”的赠答诗是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中亦包含了男子与姬妾(即夫妾)之间的赠答诗。

一、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一曲离殇,哀吟怅惘

游子思妇题材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多有体现,可追溯至《诗经》,如《王风·黍离》《唐风·鸨羽》《小雅·鸿雁》等以及《周南·卷耳》《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诗篇分别为游子思乡和思妇闺怨之作[3]。而《古诗十九首》中此类游子思妇题材的诗作更是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其中这些诗皆以游子或者思妇的口吻进行抒怀,从中亦可见游子与思妇在表情达意时的不同特征。但是以思妇口吻写作的诗歌却未必都出自女性诗人之手,这正是与唐代婚恋赠答诗的不同之处,也是唐代婚恋赠答诗独具艺术魅力的一种体现,即不再仅是男性拟女性的口吻代为抒情,而是女性作为婚恋中的另一半亲自执起纸笔写出自己的专属心声。

唐代男子或四处游学,或谋求功名,或外地为官,或贸易经商,或戍守边关等,基本都要外出远行,甚至有时经年而不归家。不管是官员、文人士子、商人、将士、抑或是普通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家庭皆常常面临离别。

去时盟约与心违,秋日离家春不归。应是维扬风景好,恣情欢笑到芳菲。

——李主簿姬《寄诗》[4]9115

姬,即妾也。“妻者,齐也,与夫齐体……妾者,接也,以时接见也。”[5]490对于妾而言,不管她被纳入家庭之中是出于传宗接代还是满足男性的感官享受,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其命运是自身无法左右的。在一个封建家庭中,极多的情况是妾时常被正妻压迫,而且得到的宠爱往往也仅是一时的,很快会被新人替代,命运可谓相当凄惨。因此妾在受宠期间唯有竭尽全力地依靠自己付出的爱和个人魅力来换得丈夫给予的一点关怀,以便日后失宠之后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温情聊以慰藉。此诗的作者虽不可考,但依据其存留的名称,可知她是一位正受宠的小妾。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后,主要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有注:“李主簿,不知其名,秋游广陵,迨春未返,其姬以诗寄之。”[4]9115诗一开篇即展现出一个食言的出门在外的丈夫形象,离开前说会早归的承诺没有兑现;第二句对“秋”与“春”的刻意强调,似看到女子在丈夫离家之后数着日子过的盼归情景;末两句是其在闺中消息闭塞的情况下胡思乱想的结果,猜测夫君定是在外流连于红花绿柳而忘返。可见封建社会女性总是将丈夫在外的生活想象得极其快活,从而反衬自己囿于深闺的空虚寂寥,表明男子可以在三妻四妾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寻求自己所谓的爱情,从而导致女性对婚姻和自己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极度缺乏安全感。

而对于戍守边关的男性的妻子来说,她们内心的担忧可能会更多几分,她们苦守家中,明知边关环境恶劣,但却不敢去想象丈夫也许会因为残酷的战争而丧失性命这一最坏结果,而是尽早尽快地为他寄去准备御寒的棉衣,渴望往来的驿卒也能带回来一封信。征夫怨妇的离愁别恨往往表达得甚是缠绵悱恻、凄惨动人。王驾之妻陈玉兰在《寄夫》诗中哭诉:“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长孙佐辅之妻在《答外》诗里渴盼:“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可见在离别中,消息闭塞、独守深闺的女子的情感波动远比在外的男子要强烈,男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向往外面的世界,或许外面精彩的世界,使得他们忘却了相思甚至连归家都变得遥遥无期,而留守在家的女性却不得不为此而尝尽痛苦与煎熬。

二、黄莺迁古木,朱履从清尘——夫往妇随,同甘共苦

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迅速,大多数男子更愿意选择外出谋生,考试、仕宦、经商等使他们必须离家远行,而他们的妻子却不得不留守于家中,侍奉父母,养育子女,并且家中内外事务需要人操持,这种现实条件就决定了这些男子的妻子必然要凄清孤苦地独守空闺。男性有时会在外再纳姬妾,但是他们却要求妻子勤俭持家、保守贞洁[6]。

作为妻子自然对丈夫外出怀有担忧,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男性而言,出于种种原因,出门时大多是不太愿意带上家眷的,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绝大多数女性却非常渴望陪伴丈夫,与之共进退。裴淑即是这一类女性的代表。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元稹《赠柔之》[4]4662

侯门初拥节,御苑柳丝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别近亲。黄莺迁古木,朱履从清尘。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

——裴淑《答微之》[4]9081

这两首是较有代表性的针对某事而阐发的伉俪赠答诗,《唐诗纪事》卷七十八记载,元稹与家人分居两地,他在会稽做官,家人于京城居住。后来得以回到京城,接受委任的尚书右丞,但未足一个月,就又被调至武昌,好不容易与家人团聚,又即将分离,作为妻子的裴淑为其“岁杪到家乡,先春又赴任”[7]难免心中难过。才子元稹是一位浪漫而多情的诗人,此处对其风流韵事不做细致讨论。元稹前妻京兆韦氏早逝,后续娶继室河东裴氏,京兆韦氏和河东裴氏均为唐朝名门望族,而元稹出身贫寒,科举让其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由此可知,当时文人依靠科举使自己有了娶名门望族女子的可能,而名门望族也愿意从这些新进的“潜力股”才子中择婿。

元稹的赠诗开头即透露出调任书来得仓促,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很短就又要分开,下面为了宽慰妻子,开始自我调侃,说是自身的原因——长了双“风尘眼”,因此才导致常常有去“看远地花”。“碧幢”指隋唐以来高级官员舟车上张挂的以青油涂饰的帷幔,授官节的使臣即将来到,再三劝说妻子不要叹息。末句这位柔情的丈夫告诉妻子自己出外作官像浮云一般飘忽不定,而妻子如若相随相伴,四海皆可以为家。而裴淑的答诗再次证明了夫妻之间的融洽和谐、相敬如宾。作为妻子,她更需要的是家人欢聚,共享天伦之乐,而非盛名远扬、富贵荣华。所以尽管当时的裴淑刚生下孩子不久,身体并非最佳状态,加上交通相当不便等一系列恶劣条件,但她依然乐意同丈夫前行,希望与他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答诗虽然整个感情基调是悲伤低沉的,但从中亦透出作为妻子一方在婚姻家庭中外柔内刚的执着与坚守。

曾任唐朝宰相的元载在其准备前往京城求取功名之时,其妻子王韫秀亦选择陪同夫婿,而不愿夫妻分离。王韫秀在其诗《同夫游秦》中写道:“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正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从女性的角度而言,除了挂念因客观条件导致丈夫的衣食住行不够舒适之外,更多时候忧虑的还是主观方面——丈夫是否在外拈花惹草而流连忘返。因此出于种种担忧,妻子总是渴望能随丈夫出行,一方面免去自己在家的胡思乱想与相思之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丈夫另置外室或购买小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亲自照顾丈夫的起居,进而能够促进夫妻感情。男性,作为家庭的支柱,对整个家庭起引导作用;在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中,作为女性,不管是妻还是妾,虽然更多地被要求是听从命令与安排,但是通过鼓励与支持,不论是精神上的鼓励或是情感上的慰藉,对丈夫在事业之上有所辅助,亦会受到相应的赞扬。

三、拂拭丹青呼不醒,世间谁有返魂香——缠绵悱恻,悲思悼亡

用诗歌写悼亡由来已久,《诗经》中《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是较早抒写悼亡的名篇。这两首诗分别从男女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逝去爱人的哀思。潘岳《悼亡诗》更是突破了后世诗人悼念亡妻多用“悼亡”为题的写作传统,并且前代悼亡诗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如将对往日夫妻生活温馨片段的回忆用白描手法明白如话地表达出来;关合生者与死者双方来抒发感情等,这些方法为唐代婚恋赠答诗中抒写悼亡悲思时所用。在唐朝婚恋赠答诗中,伉俪诗人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极其独特的方式表现悼亡哀思的作品具有典型代表性,其中抒发的缠绵悱恻的悲恸,亦成为倾诉夫妇之爱的一大主题。“夫妇的感情,自然是愈亲密愈好合,古人偏要说‘相敬如宾’。”[8]通过阅读存留的一些伉俪赠答诗,可知唐朝时的夫妇之间是比较亲昵的。这种亲昵之情在诗作中有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伴随着唐代官僚体制的发展,由仕宦和官职调遣等原因而造成的夫妻离别便成为表达夫妻之情的文学主题之一[9]。生离固然令人撕心裂肺,可彼此只要心中渴盼着再见,那么相聚必然指日可待。然而,死别却是从主客观方面都无法避免与改变的事实。《全唐诗》卷八六二即收录了几对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夫妇,他们用赠答诗上演了一场感天动地的“人鬼情未了”。

寝室悲长簟,妆楼泣镜台。独悲桃李节,不共夜泉开。魂兮若有感,仿佛梦中来。常时华堂静,笑语度更筹。恍惚人事改,冥寞委荒丘。阳原歌薤露,阴壑惜藏舟。清夜妆台月,空想画眉愁。

——唐晅《悼妻诗》[4]9861

不分殊幽显,那堪异古今。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兰阶兔月斜,银烛半含花。自怜长夜客,泉路以为家。

——张氏《答夫诗》[4]9861

《太平广记》卷三三二载有唐晅与亡妻的故典,唐晅妻张氏《答夫诗》诗题后亦对此有注解,唐晅入洛宦游,其妻张氏卒。数年后,唐晅归家,追思悼亡,并反复悲吟。入夜,竟见张氏前来,二人诗歌赠答,天亮时分,张氏离去[4]9861。当然,诗歌本身就是充满浪漫主义与理想色彩的,即便是这组赠答诗背后的本事是虚构与杜撰的,但丝毫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情感解读,并进一步感受唐代这个较为自由开放宽松的大背景之下的夫妇之爱。唐晅在悼诗“寝室悲长簟,妆楼泣镜台”中围绕妻子生前经常活动的场所“寝室”“妆楼”“镜台”等,以及妻子生前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如“笑语”“画眉”等展开抒情,此类抒情手法亦为后世写悼亡诗词提供了一些范式。该诗还运用表达悼亡哀思的常用典故“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以及《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藏舟于壑”比喻万事万物的瞬息万变,抒写了面对家中物是人非的景象而魂不守舍的情态,在妻子亡故数年后,诗人才得以回到家中,未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的遗憾与痛苦,极度渴望与妻子在梦中能够见上一面。

《全唐诗》卷八六六还载有韦检因考进士落榜,他的爱姬或许是因为日夜伴他读书,知晓他的不易,为他深感遗憾而突然离世,韦检悲恸不已,写下悼亡诗,其亡姬亦与之相和。

宝剑化龙归碧落,嫦娥随月下黄泉。一杯酒向青春晚,寂寞书窗恨独眠。

——韦检《悼亡姬》[4]9871

春雨濛濛不见天,家家门外柳和烟。如今肠断空垂泪,欢笑重追别有年。

——韦检姬《和检诗》[4]9871

韦检的悼亡诗前两句化用典故,侧面看出亡姬生前与韦检二人感情尤其真挚,而爱姬亡故之后,唯有一杯残酒和几本旧书陪伴他度过漫长凄冷的黑夜,一个“恨”字含有诗人落第的遗憾、因爱姬突然离世的痛心等复杂情绪。韦检姬的和诗更是直白地表现了无尽的哀思,如今天人永隔,昔日的欢声笑语再也没有,惟有断肠与垂泪。

另外,《全唐诗》卷八六六还载有进士及第的苏检在回家途中梦到妻子裁红笺题诗,苏检亦裁蜀笺与之相赋。到家后发现妻死已葬。询问其死于何日,正是其所梦之日[4]9871-9872。

由其诗作背后的本事可知,这几对诗人及诗作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虽然故事的真实性不大,但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以及诗作表达的情愫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并且反映了唐朝的官僚体制造成男子长期在外作官或宦游,科举制度的发展促使文人士子为考取功名而离家远游的情状。这几对诗人中的丈夫或因屡试不第使得妻妾为之遗恨痛心而亡,或因久不归家,导致妻妾由于相思幽怨等原因早逝。而这几则诗作背后的故事较有理想色彩,或妻子死前与丈夫托梦互相赠答以诗传情,或死后在梦中夫妻相会彼此唱和以诗达意,从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痛苦与遗憾。而通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一方式可以让此等遗憾与痛苦得到少许的缓解,给人以尽可能的宽慰。

《白虎通·嫁娶》有言:“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娶者,取也……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夫妇着,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5]491另外,关于“婚姻”的论证提到“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5]491。这些经典较好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妇女被赋予的责任,相当程度地表明妇女对婚姻、对家庭的依附关系,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与权利。该书《三纲六纪》还指出“夫妇之纪也,以其皆有同志为己助也”[5]375,“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5]376,即要求夫妻之间也要像朋友相处一样能够互帮互助,最好还有共同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夫为妻纲”在汉代确立之后,至唐朝的婚姻制度的规定上依然有所继承与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一些封建思想以及制度与规定,似乎并未浸入到社会生活与人们的头脑中,甚至有时还常看到与此相悖的反抗与挑战,夫妻关系亦相对地进步与开放。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10]因而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均可以解读婚恋赠答诗,易于贴切地了解处于传统婚姻之中的夫妇双方在封建婚姻体系下如何表白离愁别绪、同甘共苦及哀思悼亡之情愫,及其背后蕴涵的深情。传统家庭伦理体系中,夫妻关系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伦理关系,它是唯一没有血缘关系而全靠感情和责任进行维系的,但却是连接整个家庭全部关系的纽带。对封建婚姻体系下夫妇的婚恋赠答诗进行解读,使我们明晰地认识传统婚姻中夫妇相处的状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等传统夫妇相处之道亦为当今社会一夫一妻婚姻体制下的夫妻关系提供了范例。

猜你喜欢

婚恋婚姻丈夫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