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坚守

2018-04-03史美青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精神政治思想

史美青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阳泉 045000)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指客体的存在对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和满足的关系。而价值坚守强调的是为满足主体需要所应坚决守卫、坚持不变的相应客观存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坚守就是要矢志不渝地坚守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矢志不渝地坚守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矢志不渝地坚守中国精神的文化力量,才能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是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目标和方向所在。

一、 矢志不渝地坚守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1]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逐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且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2]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党的建设中承担的首要任务和作用。“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更加迫切”“更加强烈”等词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4这就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鲜明价值取向。

(一)积极发挥高校党委的“灵魂统帅”作用

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一所有“灵魂”的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灵魂统帅”的作用。高校党委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本色,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推进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宏观上回答好教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微观上解答好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人的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真正推动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

(二)高校党委必须坚定树立教育者必先要受教育的科学理念

高校党委要强化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科学理念,这是高校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大部分高校却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关注点和精力放在加强大学生这一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而忽略了大学里的另一个主体,即完成教书育人重任的大学教师这个关键“传道者”。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人做人”的工作,高校要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这一主体,他们不应该被忽略掉,因为教师在世人眼里是“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圣人。高校不能忽视对“这些圣人”主体的再教育和全面培养。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大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其品德修养、意识形态导向都是具有很强示范性。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视和培养应该是每一所高校党委常抓不懈的工作。

因此,高校党委必须要强化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科学理念,这既是高校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党委“灵魂统帅”作用发挥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尊师重教、强师强教的科学理念。他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他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就是对高校党委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他高校必须把培养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作为重要的战略抓手,既要重视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更要重视对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不能让教师仅成为“业务能力精湛的”机器人,校党委要真正明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人才培养辩证法。加大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培养造就大国良师。”[4]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把广大教师铸就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让更多的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担当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要形成整个高校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思政”“大学工”队伍,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奋力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局面、新境界。

二、矢志不渝地坚守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强阵地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列宁也曾经强调:“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动摇,都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5]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加强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作,牢固地占领思想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二三”思想概括了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一二三”的论述反映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必须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与面临的挑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价值取向的作用。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1]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形势,我国高校的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党委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使广大师生明确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着力将全体师生的思想和共识凝聚到我们党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来,让广大师生保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前行,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

(二)打造高校最鲜亮的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改革开放40年,部分高校的重大科技创新发明成果乃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不少成果处于是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重器和利器要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中,至关重要,也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高校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培养未来中国发展骨干力量的主阵地,而大学生是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主要对象,这种争夺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因此,高校党委和广大师生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所在。必须彻底改变个别高校一度存在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消极防御、被动应付的局面。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扎实深入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教学团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尤其应当发挥党管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启动学校党委、各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建“三基建设”(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基层组织),发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落实各级领导班子做好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广大干部师生一定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形成正面舆论场,及时准确地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及时把控舆情动态,把意识形态工作抓好抓实。在思想上共同铸就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钢铁长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守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牢固阵地。

三、矢志不渝地坚守中国精神的文化自信

“精神”相对于物质而言,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的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长期积淀和传承。无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还是一个人或组织,都是需要精神力量支撑,而这种精神所显现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所印证的,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促进伟大的事业。我们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国伟大精神。这是滋养中华民族世代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来凝心聚力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坚定弘扬中国精神

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崇高使命,是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的主阵地。因此必须矢志不渝地以弘扬中国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并贯穿于高校工作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高校建设成为真正传承中国精神的“文化高地”,充分利用这个“高地”来展现世代中华儿女打造的中华文化的自信,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是当今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高校,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中国精神元素,把中国精神熔铸到高校的各种课程教育中去,形成科学的教育体制机制,有的放矢,强化价值引领,让中国精神实实在在转化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打造传承中国精神的“文化高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校,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其切切实实成为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是高校办学治学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坚守。

大学生如果缺少了民族精神,就会成为没有根的浮萍。从中华祖先的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精神到革命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延续到当代和平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工匠精神、航天精神等,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对人民无比挚爱的深厚情感,都秉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表现出无比真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其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之魂。在高校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生如果缺少了时代精神,就会成为失去前进动力的机器。高校作为创新发展的大舞台,是推进国强民富的“智囊团”,在当今国际核心竞争力异常激烈的态势下,改革创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让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要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1],是大学的使命。一定要以中国精神追求为价值引领,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新时代爱国、立志、求真、力行的奋斗者和实干家”[1]。

猜你喜欢

精神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