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文化自信
2018-04-03董海涛
董海涛
(山西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这就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和要求。在关乎人民健康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上,无疑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来优化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人才的培养路径,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我国医学人才发展面临的时代特征和趋势
(一)中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其世界影响力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地位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稳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已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G20杭州峰会”等国际舞台上充分彰显。当今的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均不可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这一切都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之机遇,也让我们面对更多更大的竞争与挑战。医学作为世界共通的学科,也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着崭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迎接新时代新变革带来的新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勇于创新,树立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深刻影响着医学人才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指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日趋完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方向日益清晰。因此,在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现实面前,医学人才的数量、质量、能力、水平都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培养医学人才、坚定不移地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医学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医学人才不足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医学领域中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才能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用中国话语体系的现代医学理论。
(三)“健康中国”的落实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呈迅速扩张态势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理念,引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大变革;2016年10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美丽愿景。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3]。“关注健康”“全民医疗”等理念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这些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都对医学人才提出质量和数量上的迫切要求,推动着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必须实现创新,必须寻找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路径。
(四)医学发展的国际化和中西医交融互通需要医学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交融。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理论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互补充和共通共融的局面。这些特点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打破原有西医院校重西医轻中医的观念,改变原有中医院校重中医轻西医的特点就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五)紧张的医患关系引发了对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医患冲突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发民众的关注和热议。紧张的医患关系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医生成为了部分人眼中最危险的职业。这些现象一方面暴露出社会改革深层次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使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反思原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更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学人才的培养路径就成为对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二、当前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重技术轻医德导致医学人才发展片面化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机器越来越多地代替人的劳动,而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的出现,使得医学更多地依赖仪器的支撑。于是,医学人才的重心逐渐走向了越来越细化的技术层面,因而也带来了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术培养、重医疗技能的趋势。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人学”精神的复苏,医学也开始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由此,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术轻医德的理念受到严重挑战。医学教育工作者认为,旧有的医学人才的片面化培养模式是造成其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二)重理论轻实践带来医学人才成长周期长
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五年的本科医学教育时间中,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四,且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仅有的实验实训条件被迫承受更多学生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效果。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胜任岗位需求。于是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就成为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这无形中造成医学人才成长周期延长的现象。
(三)重数量轻质量造成医学人才培养低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使各教育机构纷纷通过扩招来增加收入,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于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考量的重心变成了多招学生带来的经费收入。由于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所需的条件,如医院、实验室、仪器设备、耗材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简化培养程序就成为无奈的选择。面对学生人数的激增和实习、实验条件的不足,教育组织者一方面减少能力提升的培训环节和时间,一方面加大分组人数使更多同学共同完成一次实验。因此,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无法保证,结果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力下滑、水平降低。
(四)重效益轻能力导致医学人才培养功利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地方院校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条件下,为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收入的逐渐增长就将办学的关注点从人才培养质量转向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于是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大班教学成为了常态,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未能有效拓展。正是医学教育中浓厚的功利化色彩,使得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呈现下滑态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冲突严重局面的根源。
(五)重西医轻中医导致医学人才思想严重西方化
现代医学理论来源于西方,当前领先的医学技术也主要在西方。我国目前学习传承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学思想,甚至医学教育的体系都笼罩在西方话语体系之中。于是在学习、传播和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西方先进我们落后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在医学生思想上深深翻下了崇尚西方的种子,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形成了唯西方论的态度。然而,医学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必然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需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医学文化领域中的自信。
三、用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
(一)将医德教育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这就明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医学教育也一定要体现这一要求。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医德教育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才能使医学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医教协同、德医交融”的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落地
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为了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我国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的培养要调动医学院校、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的力量,通过医教协同的方式实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医教协同、德医交融”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又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
(三)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精髓,加大其传播和教育力度
中医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和技术,而且包含有培养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径。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的精髓,用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解读中医文化,并将其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需要,也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文化自信的需要。同时,将中医文化中“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核心价值观引入医学教育,必将有利于医学人才养成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相依并存的理念,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
(四)加强医学领域中的话语权,用中国思维推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用文化自信推进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在医学领域中的中国声音。当前,医学体系、医学技术、医学理论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在国际上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没有话语权,我们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不够,在医学尖峰缺乏足够的领先能力和人才队伍。因此,加强医学领域中的话语权,用中国语言和中国思维解释医学、发展医学,是中国医学崛起的关键,是体现医学领域中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培养世界领先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然选择。
总之,医学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自信,医学人才的辈出离不开文化自信,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并使其蓬勃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腾飞,才能将中国精神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