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观群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新解

2018-04-0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诗经理论课孔子

孔 敏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的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因此,创造性地重新阐释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观,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将有助于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相比实践课而言,课堂上更多的是分析和论证,形式上表现得较为枯燥。因此,容易出现学生兴趣不高的现象。同时,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政治较为冷漠,正如钱理群先生所描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大学生重视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这也是造成对此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政治冷漠会导致缺乏相应的政治辨别力,容易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立场。

第二,理论未能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本质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鲜明的理论性未能与实际相联系。首先,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不能自觉地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其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和体验,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此外,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技巧和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学理论表明,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而这种技巧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正是当代教育的薄弱环节。

第三,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不够。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普遍缺乏,教学相长的局面很难形成。民主氛围的缺失、形式与内容的单调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2]。另外,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同样缺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各自为战”,很少见到学生间的热烈讨论和交流,未能形成富有活力、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学生缺少自觉反思和质疑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自我反思、有效质疑是必须具备的学习思考能力之一。能否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学术问题,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认识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既看不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相关知识提出疑问,并与教师讨论,也很少看到学生对教学活动提出建议或意见。反思和质疑能力普遍缺乏,是制约学生思考认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形成阻碍。

上述四个方面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思政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回顾并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将为我们处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启示。

二、“兴观群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新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177

孔子说这段话显然是要鼓励弟子们学习《诗经》。后世儒家多从工具论的角度认为,“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之于社会政治的工具性功能的揭示。王夫之对此评价道:“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4]他认为,兴观群怨说是对《诗经》的社会作用所做的最全面的认识。就当时的历史现实而言,《诗经》确实具有这样的功能。然而,立足于现代诗歌诠释学,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以“兴观群怨”揭示诗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提供了诗歌诠释的角度和方法。既然“诗可以兴”,那么,也就意味着诗能被理解为是“可以兴”的,换言之,我们可以在“兴”的维度上理解诗、诠释诗。“观、群、怨”同样如此。孔子所言“兴观群怨”在阐明诗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为弟子们指出了学诗作诗的途径。在此意义上,“兴观群怨”说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所启示。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兴观群怨”重新作一番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兴观群怨”说除了可以作为理解诗的依据,同时也可为解决以上教学问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途径。

第一看“兴”。何晏曾引孔安国对“兴”的注释,将“兴”解释为“引譬连类”[5]。朱熹的注解是“感发志意”[3]177。所谓“引譬连类”是指援引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就《诗经》而言,诗之本义并不在说理,而在于情感意志的抒发,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感发志意”。结合二人的见解就可得知,所谓“诗可以兴”,是指诗歌通过形象的类比,使人的情感得以感发,意志得以振奋。其所揭示的是诗歌的情感功能。站在“诗歌阐释学”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发现,言“诗可以兴”正意味着孔子在以情感为纽带而展开对《诗经》内容的诠释。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从情感意义上对《关雎》所作的解读。我们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解读与讲授中,同样需要重视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调动情感因素的艺术,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并不受个人的情感所左右。然而,就思想内容的传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可以通过情感的投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变化语音语调、讲述个人经历、设置音乐背景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疏远态度。通过教师情感之“兴”激起学生情感之“兴”,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是“观”。“观”的本意是“看”。郑玄注曰“观风俗之兴衰”。《汉书·艺文志》记载:“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诗经》正是由此而来。统治者通过采来的诗,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观察为政的得失,进而可知国运之兴衰。而国运兴衰之根源又在统治之得失,故朱熹释“观”为“考见得失”。由此可见,“诗可以观”有两层涵义,外在地看是“观”风俗兴衰;内在地看是“观”政治统治的得失。能从诗中“观”到这些内容,这就意味着诗歌不只是情感的抒发,而且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显然,孔子站在认识论的角度,试图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中来理解和阐释《诗经》。脱离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诗经》也将失去被“观”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同样如此。脱离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只就理论而谈理论,很难获得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其生活学习经验大多源于学校生活,缺乏对社会现状的切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可以“观”到现实,在“观”现实的同时理解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目的。

第三是“群”。孔安国将“群”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则认为“群”的要旨是 “和而不流”。二者并不矛盾。“群”实际上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群居”“和”,旨在强调不同的个体团结起来组成群体社会;二是“相切磋”“不流”,意思是在一个共同的群体中,不同的人互相学习交流,各自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即儒家所追求的“和而不同”。在孔子看来,诗歌具有“群”的功能,他和弟子们也正是以“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的方式讨论并诠释诗经,并结合书、礼、易等,把学生培养成君子。《论语》中多次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讨论《诗经》的场景,典型的当属子夏问诗。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意思,孔子以绘画中“绘事后素”作解,子夏追问到“礼后乎”,孔子赞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3]22整个过程中,孔子与子夏围绕这句诗各自表达意见,互相讨论切磋,在讨论中实现了共同进步。此可谓“群”的最佳范例。诗歌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其含义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体贴之、理解之,互相交流,方能生发出全新的含义,共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形成这种相切相磋、共同提高的局面。那么,这一局面何以可能呢?那就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换意见,共同讨论。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中,深化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讨论、辩论环节,让师生、生生之间围绕一个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第四是“怨”。“怨”的本意是讽刺、抱怨。孔安国注曰“怨刺上政”,指通过诗歌表达对政治的讽刺。《诗经》的很多章节明显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例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国风·鄘风·相鼠》)讽刺统治者虚伪。“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国风·魏风·硕鼠》)抱怨剥削阶级的贪婪。“诗可以怨”不仅表明了这些怨刺诗是人民意见和情绪的表达,同时也能让统治者所了解,引起其警戒,可以起到改进施政方法,了解民意,促进社会进步作用。诗歌之所以兴盛不衰,就在于人们有表达意见和情绪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怨”的借鉴,主要体现为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鼓励学生反馈意见。这一意见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建议,也可以是对教学方法、形式的意见。学生可以通过意见的表达,提高自身质疑反思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对于学生的意见,教师也应该及时予以反馈,由此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贴近学生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质文并重,增强教学实效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借鉴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观,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不足,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期望。

三、结论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源于孔子诗教理论的“兴观群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兴,从情感层面,强调引发学生兴趣;观,重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群,突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怨,正视学生意见启发学生自觉反思、独立思考。从此四个方面强化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诗经理论课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