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境阈下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与功能调适的理论解析
2018-04-03李洋森朱前星
李洋森,朱前星
(1.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进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利益结构被打破,以前长期被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束缚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拥有自主意识和权利的“社会人”,各类社会组织能量被不断激发出来,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缺陷以及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上层建筑相对经济基础的飞速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发展鸿沟有渐趋扩大的迹象,各类社会矛盾开始浮现。如何实现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社会系统的有效治理,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社会治理现代化内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当前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并在全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巨大飞跃。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民主法治建设为基本路径,组织动员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治理过程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预防和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单纯依靠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单向社会控制模式,为了维持这一社会控制模式,就要求强化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对社会关系的强力控制,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各个要素自由流动的趋向相违背,从而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在民主与法治基础上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消弭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社会整合与中国共产党功能调适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各种要素相互连结而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处在持续动态变化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既有相互连结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而社会整合,就是通过价值观、制度规范、组织体系等各种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合理调整,调解社会冲突,促进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实现社会一体化。然而,社会有机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能总是和谐一致的,往往存在着分化、冲突,这就要求有一种力量主导社会整合的进程。近现代以来,政党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一般认为,现代政党的功能主要包括利益表达和沟通、沟通国家与社会关系、传播意识形态、精英吸纳等。[1]政党所有功能的基本目的都是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以获得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树立政党的政治权威,最终达至政党自身的现实追求,这就表明,社会整合是政党的基本功能。政党存在的直接目的是获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在政党由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过程中,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发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政党自身的历史任务进行功能调适。李普赛特认为政党是“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在野的反对党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冲突的力量,利用社会矛盾与执政党进行对抗和博弈。同时反对党为了削弱执政党的影响并取而代之,“一方面每一个政党都建立了跨地区的沟通网络,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正是他的竞争性帮助建立了超越融合小团体和帮派至上的全国性政治体系。”[2]当政党由在野党成功转变为执政党的后,会将已然形成的全国性的政治体系进一步发展强化,巩固自身执政地位,整合更多的资源为其执政目标服务,在此过程中其政党功能自然而然地将由 “冲突的力量”彻底转变为“整合的工具”。
政党作为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不仅仅适用于西方竞争型的政党体制,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也同样可以看到其本身功能从冲突转向整合的发展轨迹。在革命时期,作为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政策、制度、意识形态等方式,将各种分散的社会要素纳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结构框架之内,实现对利益结构、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组织体系的整合,从而扩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夯实执政党自身的执政基础,因此,可以说,社会整合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功能。
三、社会整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功能调适的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革命化社会整合体系,并将这一系统深入到城乡基层社会,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吸纳。这一社会整合模式在政治上将社会成员都纳入严密的党政组织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控制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这一革命化社会整合模式使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一盘散沙的局面,能够集中有限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取得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国家控制整合的资源越多,范围越广,政治组织体系也会随之愈发臃肿,层级变多,造成国家和基层社会沟通不畅,政党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能力减弱。计划经济体制禁锢了社会发展活力,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引发人民不满情绪,最终使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遭到削弱。为解决这一问题,执政党基于革命时期的斗争经验,希望依靠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维持党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但是非理性的群众运动又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破坏,使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愈加滞后,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原有的革命化社会整合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对社会整合模式进行革新,构筑合理的国家——社会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国家不断推行简政放权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去单一的同构的社会利益结构逐渐开始分化,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被释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同时,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让拥有资本、技术、信息、政策等资源优势的群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取更大的利益,社会资源也随着市场规律的作用不断向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集中,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发展差距不断加深。“贫富差距的悬殊与利益分化的加剧容易引发人们的不平衡心理与攀比心理,进而产生相对被遗弃感和被剥夺感。”[3]而民主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又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也会因此被削弱。这就需要执政党进一步调适自身功能,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模式,增进社会团结,以此为基础构建积极的共享价值观,促进国家——社会——政党三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治理现代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调适路径
(一)利益整合是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人们通过对利益和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4]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社会上不同的利益之间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执政党正确判断哪些利益是可以保护并加以实现,哪些利益需要被限制,并对社会上不同利益的规范与协调,因而执政党要发挥自身社会整合功能,首要任务是要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适,维护社会公平。
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机制建构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着力解决利益关系不平衡问题。利益整合需要通过对社会利益资源的合理分配来实现。由于市场机制的逐利性,使得社会资源会自然而然地向在市场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和组织集中,出现利益关系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复杂社会系统,其地理历史条件情况差异性极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程度上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适度的不平衡能够激发竞争潜力,提升市场经济活力,但如果任由这种不平衡性不断扩大,会造成市场优势地位的群体逐渐在利益分配中获得垄断地位,加剧贫富分化,极易引发各类社会矛盾。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根本出发点,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避免社会鸿沟扩大化。
二是完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社会治理现代化追求的是各种社会主体的共治,各个主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仅仅是在职责和功能上存在不同。而要实现这种平等共治,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都能够及时有效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如果利益诉求无法得到表达,就不可能使利益得到满足,而利益长期受到压制而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下降,最终使制定出来的政策措施也不可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因此执政党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疏通利益表达渠道。通过法治建设,用统一的规则去对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行调整反馈。因此,可以以完善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党内民主建设,推动协商民主为重点,探索利益表达和协调的路径。
(二)价值整合是关键
随着中国社会日渐开放,各种社会意识不断涌现,在这一情境下,要想维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领导地位,防止社会意识领域出现混乱,就需要对各种社会价值观进行整合。所谓价值整合,就是要塑造一种能够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作为连结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为推动社会整合提供精神动力。一个合理的社会价值体系应当是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结构,价值观的多样化会促进观念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各种价值思想的进化和完善,给社会注入持续而新鲜的活力,而在这多样的价值观之上,还应有一种居于核心地位的共享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应当是各种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和集大成者,这种主导的一元价值观能起到纠正、整合、平衡、统摄的功能,能够使多样化的价值观始终在正确轨道上发展。只有强化价值整合功能,建构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的过程中,逐渐塑造了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体系也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人心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共产党发挥价值整合功能,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利益关系格局的多元化也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社会思潮同时存在,需要执政党一方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并完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坚持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色,“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应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蓝本,以此作为整合其他社会价值观念的参考。”[5]因之要发挥好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抵制不良的社会观念,提升民众的思想层次,确保国家和社会发展路线不动摇。
同时,在当今社会,推动价值整合必须重视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都是基于其个体或者所在群体所接受的信息而逐渐形成的,任何价值观要想在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传媒技术,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现代媒体传播具有形象化、大众化和及时性等特征,这就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目前,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影视音乐作品等新型传媒形式来弘扬核心价值观,但仍存在内容陈旧、手段僵化的问题,因此,核心价值传播还应该更加形象化、更具亲和力,关键还要把意识形态的表达观点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保证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三)制度整合是中心
维护社会秩序是社会整合的内在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有一整套有效且合理的制度规范。对于政党来说,其制度化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政党本身治理能力的强弱,国内外政党建设的经验表明,“制度是党组织的基础,制度化是党产生组织力量的关键……在现代民主政治下,提高政党的制度化水平,是聚合和积累其组织力量的重要途径”[6]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能够保证各个社会成员在公平的规则框架内调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冲突,因此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将整合社会制度规范作为中心任务。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规范,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中国共产党制度整合的中心任务就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当前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矛盾,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整合,最终都要取决于法治建设的成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整合的具体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为了推动社会整合,执政党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维护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8]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善于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增强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以良法促进善治。在法治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开展行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9]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的建设,权力如果不被制约,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从而催生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更应该重视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将监督纳入法治轨道,深化纪检监察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党内监督制度,用党内法规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完善党内决策、执行、监督制度。要通过法律进一步确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政协机构在权力监督方面的职责和运作方式,保障民间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公民个人的监督权利,支持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监督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权力监督体系网络。
(四)组织整合是保障
社会整合需要一套共同的价值观,需要共同的社会规范,无论是价值还是规范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都需要人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去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执政党面对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整合执政党的组织资源,保障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党的十九大要求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全党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执政党发挥组织优势,在发展中不断解决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为推动社会整合构建一个坚强的领导中枢。同时通过从严治党,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各级党组织能够使执政党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满足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中国共产党组织整合水平,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在促进社会整合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由于受复杂社会环境影响,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党组织涣散且脱离群众、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纪律观念弱化等。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抵抗力。
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以往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往往将城市与农村分割开,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多是依据行政区划和单位,其侧重点在于对社会的控制管理,而现代中国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日趋活跃,因此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就要求执政党更加注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以及模范带动能力,这就需要在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方面进行创新,打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根据社会治理需要灵活设立基层党组织,加强非公企业和新型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其次,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基层党组织能否顺利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将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优秀分子纳入党组织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党员要更加重视党员质量,把好入口,重视党员对本地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其三,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以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社会治理现代化形势下的组织整合必须是对优良组织资源的整合。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各项学习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形式,使党风廉政教育深入每个党员的人心,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形象,践行党员义务。
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段里,执政党应该加强包括社会整合能力在内的各项执政能力建设,将政治民主化与国家制度法律建构相结合,以利益整合、价值整合、制度整合、组织整合为进路,营造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特征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多元社会凝聚价值共识,建构共同的利益基础,为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7.
[3]侯晋雄.转型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研究[J].领导科学,2014,(08):26-29.
[4]王静.社会共同体秩序的建构:马克思的利益观提供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7,(09):40-46.
[5]熊治东.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再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3):51-56.
[6]林尚立.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9.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