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2018-04-03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现实依据。
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这一重大论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系统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发展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人民立场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人民立场明确表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287页。我们党及时敏锐地把握新时代人民需求的新变化,及时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国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既需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伟大实践,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正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历史任务而产生的。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首位,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1、12页。,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1、12页。,报告号召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1、12页。,体现了我们党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科学运用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之一。习近平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287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既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光辉典范。第一,精辟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背景: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前了15年,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前的时代节点相当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发展阶段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继续沿用近40年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因应社会矛盾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论断。第二,科学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条件: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和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美好生活需要已经由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三,始终坚持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1、12页。。故而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与基本国情相统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必须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相统一,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作了经典论断:“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经典论断,一直为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章所坚持,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以经典论断为理论基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总结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表现,形成了诸如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一系列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内容与经典论断及其科学内涵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表明我们党对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时代呼声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生诉求日益重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社会条件更加成熟,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化的理论准备也逐步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就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其继承性在于,这一新论断始终坚持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来认识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这一重大论断分析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中的矛盾,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矛盾。原有主要矛盾的某些方面,相较于过去,是量变积累引起的临界点上的质变,然而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长河中,仍只是局部的量上的变化,实质上还是属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换言之,经典论断中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仍然存在并将始终存在,只是更多地融入或隐含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这一重大判断承认生产力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依然比较落后。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变,从‘数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转变。这个变化确实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陈晋《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北京日报》2017年11月13日。。只要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其创新性在于,这一重大论断创造性地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来分析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一是这一重大论断形成的实践基石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的新表现新趋势,把握了新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统一、丰富性和包容性的统一。二是这一重大论断注重精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具体表现和作用方式,坚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的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的思想观点,是对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分析,使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能一以贯之地瞄准“靶心”,精准施策,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在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形成了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新论断,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工作指向意蕴的科学论断。这一重大论断,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践。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提升,教育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是非常必要的。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美好生活需要第一位的当然是物质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需要不一定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是精神需求、权利诉求等方面的“软需要”日益凸显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求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要求在精神上不断得到丰富充实,要求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和满足,要求有更好的社会条件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一方面,当下人民群众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且呈现出升级态势,如追求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要”,而且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这些“软需要”涉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权益。如有效的公众参与、便捷的公共交通、优美的自然环境等。
(三)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纲领性文献贯穿全篇的主线,也是党领导人民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紧紧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准确把握人民需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思想文化素质,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要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不断创造更多更好条件,让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四)当前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政策来指引和着力解决
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402页。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人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不平衡;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充分;收入水平不平衡。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我们制定新时代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直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我们党能够精准确定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有助于我们明确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发挥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协调各方等方面强有力的领导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分析解决当前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科学运用和发展,是指引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