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汉镜铭看汉人的神仙信仰
2018-04-03李泽悦
李泽悦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盛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在铜镜铭文中的渗透,受这一思潮的影响,镜铭中大量出现与神山、神兽、神仙等有关的神仙信仰铭文。正如林素清先生所言:镜铭所描写的内容正和当时风靡社会的谶纬迷信、阴阳五行相符,并且充满着祥瑞辟邪和羽化登仙的愿望,除过富贵、长乐是一般社会追求之外,问药求仙才是汉人永久的社会追求。因此,本文将从汉人神仙信仰的起源和发展进行阐述,并对两汉镜铭中有关神仙信仰的观念进行分类考察,探究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一、汉人神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
汉人认为,人的肉体死后,人的灵魂通过墓葬到达的地方,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新世界,即神仙世界。汉人按照自己的信仰虚构出一个神仙世界。《淮南子》中出现的昆仑山就是其对神仙世界的构造。在《山海经》中,昆仑山和其他相似的神秘的地方早就被写成神仙居住之地,宗教、神话中的昆仑山就是想象中的仙境。还有《太平经》也描绘了天庭里的神仙衣食无忧的生活景象。
神仙传说,最早起源于先秦齐、燕之地,《史记·封禅书》载:
自从齐威王、燕昭王、齐宣王以来,就派遣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神山。
由于方士和道家的宣扬,到了战国时期,神仙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秦始皇时代则达到新的高度。秦始皇本人十分热衷求仙活动,在《汉书·郊祀志》中记载,始皇让方士去蓬莱、湘山、海上等地求不老药。至汉代,求仙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无论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追求羽化成仙,到了汉武帝时期则达到巅峰。据《史记·平准书》记载:
老百姓们家给人足,天下的粮食都堆积的满满当当,少府仓库还有许许多多的布帛等货财……
又因武帝非常喜好鬼神,所以他四处求仙以期长生不老。汉代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他的行为必然会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因为汉代统治者求仙问药的热衷,庶民也开始纷纷效仿,这才使得神仙信仰风靡整个汉代社会。到了西汉末年,国家衰微,人民对西汉王朝失去了信任,转而寄托于西王母等神仙,所以出现大规模祭祀活动,据《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记载: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有老百姓受惊逃走……这年夏天,京师民众聚会里巷,开展摆设用来博戏的器具,跳舞唱歌来祭祠西王母。
这次以“祠西王母”为口号,以“传行西王母筹”为方式的动乱,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导致对西王母的崇拜,影响之大,地域之广,足见其汉代“长生不死、羽化而登仙”的神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取向,这一现象集中体现了当时汉人的精神世界,这在汉镜铭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二、两汉镜铭中关于神仙信仰的分类考察
渴望长生不老,追求羽化登仙是人类早期最原始的愿望,且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渴求长寿不老,但是生命却不能永恒。于是,汉人常常慨叹到“浩浩阴阳移,年岁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面对生命的短暂易逝,汉人开始寄托于神仙信仰,求仙问药、长生不老就是当时汉人渴求的境界。因此,探究镜背铭文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汉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从而窥探到汉人根深蒂固的神仙观念。常见神仙信仰的镜铭有以下几类:
(一)神仙人物类
《说文解字》关于“仙”的解释为长生不死并且能够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关于“神”的解释为神仙是创造宇宙天地万物的人。两汉镜铭中多次提到的神仙有东王公和西王母,赤松子和王子乔,他们二者的不同即在于前者是由神到仙,后者是由人到仙。体现这一类内容的镜铭如下:
1、熹平元年正月丙午日……上如东王父西王母兮……
2、光和五年正月十三日午丙……受如东王公西王母,仙人王乔赤。
3、至氏作镜真大巧兮……仙人子乔赤诵子兮……
4、袁氏作竟真大巧,……山人子赤诵子……
5、初平元年正月戊午日……来而东王父西王母……
6、华氏作镜宜侯王……仙人王侨、赤松子,食兮。
7、东王公西王母,朱人王乔赤松子……
西王母是两汉镜铭中出现的最早的神仙,她被人们看作是职掌不死之药的吉神,所以受到世人的景仰与爱戴,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神仙信仰。而东王公则是掌管仙人名籍的神仙,出现的时间稍微晚于西王母。
以凡胎修炼成仙的是王子乔和赤松子,“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他们两个因为长寿而受到世人猛烈的追捧。《淮南子·泰族训》载:
赤松子、王乔远离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吸食服用天地的精华……可以称他们为养性的人。
《列仙传》载:
赤松子是神农时主管雨的官。他服用水晶作为食物……神农的小女儿跟着他学习道,也成为了神仙,于是和赤松子一同飞走。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得道仙人,拥有着凡人所没有的神通,能够长寿不老,这集中反映了汉人对长生登仙的追求和向往。
(二)神兽祥瑞类
西汉晚期,谶纬学说得到汉代统治者的广泛支持并且参与了政治角逐,如王莽和刘秀都曾经利用谶纬学说为其统治服务,其中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利用祥瑞之兆来显示自己顺应天命。董仲舒认为天会降祥瑞来预告有德行的人的兴起,同样也会降灾来警告人间统治的过错。瑞兽降临预示皇帝英明睿智、治国有方,因此两汉镜铭中出现了大量祈求祥瑞的神兽,其中最多的神兽即白虎、朱鸟、玄武、青龙四神。具体镜铭内容如下:
1、新(反书)有善铜出丹阳……朱爵玄武顺。
2、汉(繁体省偏旁)有善铜出丹阳……朱爵玄武。
3、延熹三年十二月廿六日……上有四守(兽)辟不羊(祥)……
4、湅冶铜华清而名……(左龙)右虎而除不羊(祥)。
5、青盖作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
6、尚方作镜佳且好,苍龙白虎辟除道兮……
7、新有善铜出丹阳……朱鸟玄武顺阴阳……
8、汉有善铜出丹阳……左龙右虎备四旁。
9、青盖作镜大毋伤……朱鸟玄武顺阴阳……
10、张氏作镜大无伤……朱鸟玄武仙人羊……
11、黄盖作镜大毋伤兮,朱雀玄武顺阴阳……
《礼记》中关于四神的记载:
军队行军的时候,左翼是青龙,右翼则为白虎,前方是朱雀,后方则是玄武……各个军队阵营都有自己的统领管率。
疏曰“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四神还可保家平安、辟邪驱魔,《三辅黄图》记载:
白虎、玄武、青龙、朱雀是镇守天官的四个大神,用他们来震慑四宫,辟除邪恶、调解阴阳。
由此可见,四种神兽分别归置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可以除凶辟邪。
董仲舒曾说: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百姓和乐,万物兴盛,五谷丰登,草木茂盛,天地之间都被滋润因而产生了丰富的美好,四海之内都听说了天子的圣德而赶来膜拜,各种有福的东西,可以达致的祥瑞,没有不出现的,这才是王道的圣极。汉人对阴阳思想非常信奉,认为阴阳不和会出现灾异,相合祥瑞就会降临。因此,镜铭中大量出现的“朱爵玄武顺阴阳、左龙右虎辟不祥”等铭文意旨祈求阴阳相合从而使祥瑞降临人间,表达了汉代人希望阴阳相调,国泰民安的基本夙愿。
总之,这些描述神兽的铭文都意旨祈求祥瑞降临,是符合汉代人心愿的,只有如此才能迎来光明美好的生活。
(三)仙人生活类
两汉镜铭中描绘了很多仙人生活内容的铭文,且大多以“尚方作镜真大巧”或“尚方作镜真大好”为首句,与之并置的铭文例如“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兮……”,其中“渴饮玉泉饥食枣”是现实中人们想象的仙人的饮食状况。《神农本草经》载:
大枣,味甘,平,无毒……
“枣”是为大枣,“玉泉”为用“玉屑制成的饮品”,《神农本草经》载:
玉泉可治五藏百病……死三年气色不变。
由此可见,在古代服玉被人是看成可延长寿命甚至长生不老,所以人们就想象着神仙在口渴的时候就会饮玉泉来解渴。其中体现这类内容的镜铭如下:
1、尚方治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兮……
2、尚方作镜真大好……渴饮玉泉饥食枣……
3、上华山……食玉英,饮澧(醴)泉……
4、德天道……食玉英,饮澧泉……
5、刘氏作竟真大好兮……渴饮玉泉。
6、龙氏作竟佳且好……上有山人不知老兮……
7、福熹进日以荫,食玉英兮饮澧泉兮……
总而言之,无论是饮玉泉、饥食枣,寿命比金石都长久,还是遨游天地四海之间采集药草,都是汉人所想象出来的仙人生活,这些铭文折射出汉人对于神仙生活的向往和渴求,这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仙的中心观念,即长生不老和自由自在”, 所以,永远长生不老和拥有自由的生活状态才是汉人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夙愿。
四、结语
铜镜在汉人的思想意识中本身即是一种灵物,两汉镜铭集中反映了汉代人社会意识中的神仙信仰和不死幻想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中,这些关于神仙信仰铭文的产生及流行,使后人体会到铜镜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