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论分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思路
2018-04-03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0.引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则是针对培养策略进行研究的学科。教育学不仅要确立教育的核心意义与最终目标,还需从人性的角度理解与传承教育。因此,人性论是教育学的基础,同时也决定教育学的特性。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也需将人性论作为基础与前提,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水平。本文将从人性论在教育学理论中的应用现状入手,研究人性论背景下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思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教育人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1.人性论的基础及视角
人性是重组发展所形成的先天素质,为人性生成与发展带来各种可能性。既包含人生机能,也包含集体无意识发展本能。例如人的欲望、冲动、性情、特点等。如何使人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则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人性的发展还具有开放性与适应性,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定能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从人成长过程分析,可知人性论共有五个视角。首先是习性,主要为人在发展中,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形成的内在特性、体现在人的生活习惯中,也是人生活的基础。习性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所养成的,人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事物皆会对习性的养成带来影响。其次是秉性,秉性是人在维持自我尊严与特性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特性,主要与人生活环境与教育息息相关。秉性一旦形成,会十分稳固,也会影响人性的发展。
此外还有共性、天性、自性三个视角。共性主要指与他人、团体间交往中形成的人性特点。共性的发展程度也会职业影响人的交往与实践,且共性会使每个人在不同团体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共性主要表现在人对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是秉性形成的促进因素。此外,还有天性、自性两个视角,天性是人性整体发展的配合,如果泯灭了人的天性,则无法使人得以发展与升华。天性主要是指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自性则主要指人对自身的觉悟,只有正确的确立自行,才能为理想坚持奋斗,促进人性的整体和谐与发展。
2.人性论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应用现状
2.1 未体现出人性复杂多样性
已有的人性论多数是以本质主义作为思维的基础,视图探寻不变的人性,并将人看作抽象的人。但教育体系中人与事物必然是真实的,不是由符号、逻辑等形成的抽象存在。同时,教育也是承载生命个体的社会存在,如果仅对人性进行抽象理解,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学生人性的变化及其丰富多彩的内涵。便可能会导致教育忽略学生的独特性与其存在价值,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未能有效认知人性整体整合性
已有的人性论视图用不同的视角论证人性,例如价值视角、自然视角、区别属性视角、应然形象视角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应用时仅能反映出局部人群或人的局部特性,难以反映出人性的整体情况。但教育学理论体系中人是一个整体,是身心、能力、人格等要素有机整合的生命整体。局部、片面的人性认知将会伤害学生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整合生长。例如:自然人性论将抽象属性作为人性本身特性,未能有效揭示其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学生的相似性,但忽略了独特性。
2.3 忽视人性动态生成性
人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性的奥秘也存留在人类的生命发展中,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体现。因此,不会存在人生一成不变的现象。但已有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人性看作定型化的存在,难以揭示教育场域中未完成性生命特征学生来源与发展。同时,也无法明确学生在人性发展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也会阻碍学生主题能动性的产生与发展。此外,由于忽视了人性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也会出现价值取向不明、立根不稳的现象,教育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2.4 忽视人性历史文化性
人性产生并存在于特定的历史体系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将其表现出来。已有的人性论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应用时往往会忽视人性的历史文化性,未能全面展示出人生的历史文化情景。而是将人性作为均质化存在,否认了种族、地区、个性差异、时代变迁对人性发展的影响。因此,需要转换思路,将教育与人性历史文化性结合,通过历史、具体、整体的人性发展过程来探讨教育,深化教育理论研究过程。
3.人性论背景下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思路
3.1 确立教育的核心意义,促进学生完满发展
教育是促使学生“成人”的事业,教育的目的应是成长的完成,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标准的储备,也包括人性健康发展过程。因此,在重构教育学理论体系时,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的核心意义,以促进学生完满发展。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学生人性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学会人性选择与甄别,并把握其发展方向。学生可在成长中,促使人性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同时,教育理论体系在构建中要通过发现、发展等方法了解人性,即发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蕴含的潜能与课程,切实了解学生人性的现状、历史与诉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生命方向约束习性、形成秉性、发展共性、释放天性、了解自性,使学生在人生发展中获得统一的提升。
只有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规定性意义,才能不断创造自我,形成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教育只有完全立足于“成人”的教育宗旨,促进学生人性发展与完善,引导学生实现人性的超越性目标,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生活、学习等进行关怀与了解。才能有效克服当今教育“应试化”、“物化”等现象,使教育具有生命意义、使能力发展、人格塑造具有生命内涵,助于学生成就“成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说,猪油将学生人性塑造与完满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意义,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调节多样化信息与教育目的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拓展教育对人性、人生的关怀,利用其广度与深度彰显教育的独立意义,并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2 树立正确教育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人在历史发展、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性,在其发展中也同样具有目的性,人在社会实践中去探索,可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并认识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学习如何利用此规律去改变原有社会环境,让所处环境符合自身期望。因此人性在教育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学会获取自由,促进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因此在重构教育学理论体系时,需要结合人性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而教育目标,同时还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及其个性化需求。“自由”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人性教育目标必须是自由教育。教育学历论中理想化的境界便是自由教育理论。同时,自由也是规律与目的的辩证统一,既对教育意义进行承接,也对教育过程加以过渡。学生可通过规律的客观理解与运用来实现自身目的,这也体现出教育自由的要义。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自由并不是直接摆脱客观规律,而是通过自身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了解客观规律的用途与运用方法,从而满足自身需求。
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想实现自身学习需求,教育则需实现其哲学层面追求。首先需要揭露社会与教育、社会与学生、教育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三者之间的客观矛盾规律,然后结合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促使教育目标与教育规律实现辩证统一关系,此时教育才达到了“人性自由”。此外,还需注重教育目标与教育本质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明确个人与机体之间的矛盾,促进个体知识与总体知识的有效沟通,利用“自由”的教育目标构建丰富人性的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进步。
3.3 确立正确教育主体,提高学生社会认同度
教育需使学生获得自由,而学生实在其本身与社会对立、辩证统一的过程中获取自由,因此不应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与个人本为的立场进行教育。而应将自由与教育融合,在教育中,学生会在不断学习社会知识中成长为社会人,被社会所接纳,但同时学生也会将其个性展现给他人,在给他人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此外,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应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学生可对教育进行主观的选择与破盘,因此在当前信息时代中任何人都不应将知识垄断,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然而这些需求对传统教育学理论提出挑战,因此,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主体,使教育学理论体系可有效推动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认同度。
3.4 运用正确教育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经验
教育过程是针对学生与社会之间矛盾进行协调的过程,通过教育,学生可获得社会生活所需的技能与离你那,从而更具社会适应性。且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其也会在接受教育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针对社会与自身进行有意识的评判与改变,从而形成社会超越发展性。此中,学生的适应是发展手段,超越则是发展目的。然而人性的发展不是学生与社会之间适应度的提升,也不是学生对社会进行单纯的评判与改变,而是辩证否定,这与上述提高的“辩证统一”紧密相连,辩证否定是学生发展的真谛。一方面,教育可通过对社会知识进行诗选与整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内化为个体只是。另一方面,人性的不同也决定了个体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因此可通过教育促使社会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因此,在重构教育学理论体系时,必须运用正确教育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社会、学习经验。
4.结语
人性论作为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重构教育学理论体系时,必须将人性论考虑其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确立教育主体、端正教育态度,以避免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人性论运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社会认同度、满足其学习需求、提升学习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